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加深,不论从经济、政治,还是从文化、生活等方面,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逐渐增多。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也变得更方便、快捷,论文代写新闻成为最直接且最直观了解各国动态与讯息的窗口。由于世界各国语言不同,因此新闻翻译成为国家信息沟通的桥梁。众所周知,全世界运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因此英语新闻翻译对我国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闻翻译兴起时间较晚,然而,近年来,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翻译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新闻翻译。吴波与朱建平主编的《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2011) —书中,分别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目的论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理论阐述了新闻翻译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影响英汉新闻翻译的因素,并且对英汉新闻翻译的策略及技巧进行了探讨。曹明伦(2005: 87)概括新闻的语言特点为:信息简洁清楚,运用典故与押韵使文章标题醒目,较长修饰语的翻译适当转换语序。庄起敏(2005:34)提出了使用等值对等词汇,直译以及加注等翻译策略,用实例详细地探讨如何在词汇翻译过程中体现功能对等原则,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本文从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笔者翻译《经济学人》英语新闻的实践基础,探讨该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功能对等”理论原是奈达组织《圣经》翻译之后总结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上升至理论。本文运用该理论指导汉英翻译,结合实践探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双语转换的“功能对等”。第一部分简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原文与译文读者的反应相似是指导新闻翻译的准则。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新闻的不同特点,包括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新闻以其时效性以及大众传播的特点,要求词汇简练、时髦;句子结构简单、多样;表达清晰、客观。第三部分结合新闻的特点,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探讨的新闻翻译中采取的方法策略,提出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运用到新闻翻译实践。
…………..
2.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 1形式对等
奈达在与泰伯(Charles R.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使源语所有信息达到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Nida,2004:12)。这里所说的“风格上的对等”中包含了 “形式对等”这一方面。“形式对等”强调译文必须完全遵照原文的形式与内容。根据奈达的提法,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以源语为中心,不打破原文的完整的形式结构,翻译中致力于实现短语、词组或句子的的完整显现,即一一对应,译者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源语中的各种成分。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翻译时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单从形式上达到对等的翻译,那么绝大部分译文肯定会是“语无伦次”的。其次,汉语与英语的表层语法结构虽然大都是遵循“主谓宾”原则,但在翻译时,有时候却并不完全字字句句对应译出来的,这样的翻译一定不会被广大接受语读者所认同。然而,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对等”,正如奈达指出,“尽管内容比风格更重要,但并不是说风格就不重要了,例如,诗歌翻译必须翻译出来仍然是诗,不能翻成散文或者平铺直叙的说明文”(Nida,2004:13)。因此,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更值得进一步分析,即之后的“功能对等”。
………….
2.2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与“形式对等”不同,“动态对等”关注的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反应是否相同。奈达指出,“翻译首先要重现源语信息,同时译者要做的就是对语法及词汇层面做出大调整”(Nida, 2004:12)。也就是他一直提倡的“内容优先,形式次之”,有时候为了 “最自然、最贴切”地还原源语的意思,也需要对原文做出必要的形式调整。翻译虽然看似是文字上的相互转换,实际上是两种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绝对的对等是无法企及的,只能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的提出引发内容与形式之分,因此为了消除这一误解,奈达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将其更名为“功能对等”。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到,“接受语的读者应当与源语的读者反应基本相同”(Nida,2004:24),提出双语读者的心理反应相似的概念,以及文本引发的效果之间的对等。此后,奈达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对等,即“最低层次的对等”与“最高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对等”是“译文读者能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而低于这一层次的对等“无法让人接受”;“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一致”,这样的层次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难实现,但至少要实现“最低层次的对等”。 笔者做英语新闻汉译实践发现,在忠实再现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要考虑双方读者的反应,这恰好与“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读者的反应与接受度不谋而合,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时,保证原文信息真实的再现,语言通畅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接受及是否与原文读者达到相同的阅读感受。因此,在翻译之前,要对新闻原文进行预处理,即在翻译之前,充分了解原文的语言文化背景,分析文本的词汇、句子以及篇章特点,或寻找平行文本等。具体翻译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让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达到“对等”的感受。
…………
3.新闻语言的特点........ 7
3.1新闻词汇特点........ 7
3.1.1时代性........ 7
3.1.2形象性........ 9
3.1.3简洁性........ 9
3.2新闻句法特点........ 10
4.英语新闻汉译两个层面的功能对等........ 15
4.1词汇层面的对等........ 15
4.1.1语境确定词义........ 15
4.1.2 直译........ 17
4.1.3 意译........ 18
4.2句法层面的对等........ 19
4.2.1顺序译法........ 19
4.2.2换序译法........ 21
4.英语新闻汉译两个层面的功能对等
4.1词汇层面的对等
词汇是构句成篇的单位,因此,首先,从词汇层面开始讨论是否存在“对等”关系。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提过,如果“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调整”(Nida,2004:325),首先建议使用“等值对应词汇”,而无法对应的词汇,也就是无法达到“形式”上“对等”的,选择合适的表述以期达到“功能对等”,即内容上的对应。“语言所表示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是确定的。要理解好原文,译者必须结合原文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在译文中创造出合适的语境,以便译文读者能够正确把握译者再现的各种信息”(杨俊峰,2005: 49)。因此,在运用一些翻译策略上,有些词汇的翻译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再现原作者的意思。
…………
结论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据,探讨了新闻的特点以及英语新闻汉译的策略。首先简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结合新闻文本的词汇、句子特点,以笔者的新闻翻译实践为案例分析英语新闻汉译的策略。“功能对等”理论秉承“内容第一,形式次之”的原则,并不执着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之争,简化了翻译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翻译难题,为翻译者们提供更加自由的视角。奈达认为,任何两种语言都能通过翻译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只要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达到相似的阅读感受即满足了功能对等的要求。而新闻的翻译就是为了满足信息传递与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使双语读者“反应相似”。尽管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仍然无法得出十全十美的译文,但最终达到了 “对等”的效果。“功能对等”理论不仅仅能指导新闻翻译,同样能指导宣传资料、科技、商务、电影等文本的翻译。然而“功能对等”理论是在《圣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得出,只有更丰富、更多样的翻译实践方可进一步检验该理论并完善理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