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报道:在第一次检测出HIV病例,约有3/4已是晚期AIDS病例。传染源是传染病蔓延扩散的源头,传染源的发现和控制历来是传染病控制的关键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是艾滋病传播的唯一传染源。因此,及早发现HIV/AIDS病例,并对其开展医学、社会、心理和精神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从而使其减少高危行为、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HIV/AIDS病例检测晚发现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晚发现比例较高,已成为当前艾滋病防控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瓶颈。本文对钦州市钦南区2011—2015年HIV/AIDS病例检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探讨晚发现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AIDS晚发现比例过高,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是AIDS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来源于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专报系统,导出2011—2015年HIV/AIDS病例检测数据信息。
1.2晚发现病例的判定
在新发现HIV/AIDS中:①死亡原因为非意外的死亡HIV/AIDS;②存活和意外死亡的HIV/AIDS,其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 cells/μL;③存活和意外死亡的AIDS,且CD4计数在200~499 cells/μL;④存活和意外死亡的AIDS,未做过CD4检测;⑤未接受过CD4细胞检测的HIV感染者中,按照除外非意外死亡者,其余新发现病例中检测过CD4细胞者,按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的比例推算晚发现者的人数。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资料采用Excel2007和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晚发现比例总体情况
钦州市钦南区2011—2015年累计发现HIV/AIDS病例共952例,符合晚发现的病例共428例,晚发现比例为45.0%。2011—2015年各年晚发现比例分别为41.6%(79/190)、42.1%(88/209)、46.8%(88/188)、50.0%(77/154)和45.5%(96/211)。晚发现比例维持在41%~50%之间,各年晚发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31,P>0.05)。
2.2人口学特征与晚发现比例情况
晚发现比例最高的人群分别是男性(48.4%)、50~59岁组(50.9%)、文盲及小学(46.8%)、离异或丧偶(52.4%)、海员及长途驾驶员(52.6%)。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和职业间晚发现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不同地区晚发现比例情况
在晚发现的428例HIV/AIDS病例中,乡镇302例,晚发现比例为46.6%(302/648),城区126例,晚发现比例为41.5%(126/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4,P>0.05)。
2.4不同传播途径与晚发现比例情况
在不同传播途径中,晚发现比例最高的为异性传播46.7%(416/891),母婴传播为25.0%(2/8),注射吸毒为23.1%(9/39),同性传播为7.1%(1/14)。不同传播途径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0,P<0.001)。
2.5不同样本来源与晚发现比例情况
在不同来源中,晚发现比例最高的为其他就诊检测(58.6%),其次为检测咨询(45.5%),再次为术前检测(33.3%)。不同样本来源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1,P<0.001)。
3讨论
一些欧美发达的国家,晚发现的比例也相当严重,在20%~70%之间。钦州市钦南区2011—2015年HIV/AIDS病例检测晚发现比例较高,与扬州市广陵区报道的结果相近,但明显高于全国2010—2014年同期水平和广东中山市报道。在本地区晚发现的HIV/AIDS病例比例中,HIV占6.8%。由于长达10年的潜伏期,HIV感染者在发病前身体状况良好,感染者因为没有检测而不知道自己已感染,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仍在通过性接触等途径传播艾滋病。
如果HIV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可延长寿命27年以上。而尽管钦南区在艾滋病防治攻坚工作中,每年HIV/AIDS筛查人数巨大[10],但晚发现比例依然较高,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如何有效提高HIV/AIDS病例及时发现的比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人口学的特征提示,男性晚发现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01),与文献报道的情形相同,提示男性病人与女性病人在认知上的不同,男性更容易产生消极或放任的态度。在年龄方面,50岁以上的人群晚发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P<0.001),与文献报道的情形相同。在以往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现,本地区老年人群主要是农村居民,文化层次较低,对待检查艾滋病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无所谓的观念,而且年龄越大,这种观念越明显,并与曾吉等观点相同。
在文化层次方面,虽然晚发现比例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结果显示出文化层次越低,晚发现比例越高,与汤后林等观察的结果相似。有待进一步关注和观察。在婚姻方面,离异或丧偶的晚发现比例最高,与徐洪吕等报道的结果相同,这类人群晚发现的比例高,与缺乏配偶间相互告知和监督的因素有一定关系。
在职业方面,晚发现比例以农民及民工和海员及长途驾驶员这两类人群较高,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前者主要是文化层低下的因素所致。而后者主要是因长期长途驾驶,接受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相对较少,认知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主动检查的意识缺乏,最终导致晚发现比例的增高。
研究结果表明,乡镇与城区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播途径中,晚发现比例以异性传播最高,与金霞、李雷等报道结果一致。而在不同样本来源中,晚发现比例以其他就诊检测和检测咨询这两类人群最多。以上这些特征提醒我们,在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今后加强和改进。
综上,本地区HIV/AIDS病例检测晚发现比例较高,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今后加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与促进,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应加大力度开展反歧视的宣传,教育公众正确对待HIV/AIDS患者,消除和减轻HIV/AIDS患者心理压力,让更多的高危人群,自觉地参与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达到及早发现的根本目的。操作。临床诊断治疗仍是主要手段。影像有典型的网格状渗出性病灶,抗生素治疗无效,且复方磺胺甲恶唑或者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有效被认为是合并有PCP感染。
综上所述,广西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多以混合性感染为主,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应早期诊断,并尽早进行全覆盖抗菌治疗。基层医院应尽早转诊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才能有效降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死亡率,尽可能的延长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