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系统功能的医理设计
电子计算机内科专家系统的建立使大系列病历分析成为可能,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容地探讨诊断标准的合理性及各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经验自我累积系统应着重以下四方面内容的研究。
1.比较计算机诊断与尸检、活检和临床医生诊断之间的差异,分析误诊原因,完善计最诊断标准。
2.研究不同程度的脏器形态损伤、功能损伤及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完善病情指数系统。
3.研究标准治疗条件下疾病病死率、痊愈率、好转率变化,完善治疗指数系统。
4.研究不同治疗条件下疾病病死率、痊愈率、好转率的变化,探讨各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二、成功的关键和存在的向题
能否成功地模拟专家经验其关键在于计算机的算法。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两大类,即非模仿忿和模仿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需成套逻辑设置,而成套逻辑设置又给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带来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一,由于临床工作极其复杂,没有一个医学专家能够事先将每个病人在诊断特别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准确地、无遗漏地估计出来编入计算机程序中去。第二,电子计算机的储存限制了成套逻辑的规模。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一个包囊内科全部疾病诊断治疗的专家系统问世。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学者目前正致力于临床推理的研究,企图找出认识疾病的总规律而后将这一规律运用到计算机程序编制上。这样一方面能使计算机和专家一样解决诊断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同时也大大节省了计算机内存空问。这就是新兴边缘科学—认知科学在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中的应用。可以预见,只有认知科学的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研究的发展。遗憾的是国内医学界及计算机学界尚未重视,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怎样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医学专家进行完全模拟,从而建立一个庞一大的、囊括内科全部疾病诊断治疗的专家系统,这是我们的时代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就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就能改变内科医生原有的工作秩序。
三、处方加减化裁程序
无论是确诊病历还是未确诊病历,处方依据被采纳指数大小加减化裁。使处方容量不至过大而后打印或在计算机CRT上显示出来。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科学,与西医学东渐以来相比,其发展似处于停滞的境地。于是,有关它的前景如何,成为关心中医学的人们的经常话题。本文拟对中医学的科学体系提出肤浅的看法,或可有助于探讨其未来趋势。
从科学的角度看,科学是一个体系,其知识结构早多层次的。即是以自然观为核心,以公认的知识作为硬壳结构包围于核心之外,在硬壳的外层则为处于争议中的慢层,再外乃是个别散在的户未成系统的知识大气圈。这样的多层结构在中医学中同样存在着。
从中医的自然观言,即是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在《内经》中已充分论述了天地升降、日月变化、四季相移、日夜交替对人体的影响,“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的思想已深入于中医学中;动与静的相因相成,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天地与人体的相互联系,这些基本观点支配着中医学中各种学说的建立。
在硬壳结构中,研究脏腑、气血、精神的脏象学说,论述经脉、经筋、、络脉的经络学说;从气候变化归纳的六,从人体与外邪关系而言的正邪,从外感内伤、症势演变概括的病理,组成了病因病机学说,介绍望闻问切要领的诊法,阐明六经辨证及其他辨证提纲的证候分类法,是中医的诊断学说等,都属这样的硬结构。而中医各家学说,有相当一部分尚处在慢层这一阶段:如刘河间的六气化火说,张子和的汗吐下赅诸法说,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及从形态性状对药性功用的探讨等,虽在一定范围内亦有实际指导意义,但均有失之偏颇处。在大气圈存在着不少个别的“知识纤维”,如验方、单方、秘方和民间疗法之类都是。这就是中医学科学体洲的知识结构概貌。
对于这样的科学体系,科学的观点认为,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其表现之一在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次序性和,“同时性”。这类现象在中医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中医的热病理论,以《素问·热论》、张仲景《伤寒论》、叶天士《温热论》为标志,反映了对热病的认识,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直至形成比较完整的热病证治体系,即表明了科学发展的逻辑次序。中医的元气学说等都是这种逻辑次序性的体现。在科学发现的“同时性”方面,以温病学说来说,吴又可《温疫论》与余师愚《度疹一得》即相继在同一时期中产生;温病证治的成熟,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与王孟英四大家为代表,也先后处于同一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