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儿童早期错牙合畸形的不良影响
有研究指出由于地域不同,饮食结构及习惯等外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错牙合畸形患病率逐年上升。错牙合畸形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错牙合畸形不仅影响患者口腔的自洁、发音及咀嚼功能[2],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由于错牙合畸形导致的面部外观异常,如小下颌、下颌后缩、开唇露齿、上牙前倾或下颌前突等这些缺陷极均可能成为他人取笑的原因[3,4],这将影响到患者自尊及自信心的形成[5,6], 影响患者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7],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8]。另外,有研究指出 90%的父母认为儿童的错牙合畸形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9]。
二. 了解儿童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及早期矫治的意义
替牙期至恒牙初期的儿童生长发育高峰期即将到来,整个口腔及颌面部处于一个动态的生长环境中,这个时期儿童的细胞代谢活跃、骨组织的生长潜力大、软组织的改建能力强,对矫治力反应好,轻力就可移动牙齿,骨改形效果好,早期治疗可以为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功能环境。 乳牙期、替牙期至恒牙初期在临床上常见不同类型及程度的错牙合畸形。乳牙期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有乳前牙反牙合、乳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开牙合等。其中乳前牙反牙合及下颌前突在乳牙期的发生率为 8.3%[10],乳前牙反牙合多为牙性前牙反牙合或为功能性反牙合。早期进行矫治可阻断畸形的进一步发展,引导恒牙在牙弓的正确位置萌出,矫治时间短甚至可以缩短第二期矫治时戴固定矫正器的时间,早期矫治操作相对简单,椅旁时间少,减轻患者不适感。乳牙反牙合矫正后,发生恒牙反牙合的可能性会相应减少,同时可阻断反牙合骨面形的形成或加重[11],对有效的改善或改变颌骨的异常生长方式、提高咀嚼效能,降低后期正颌手术的可能性,减少Ⅲ类面型的发生率,有效的改善儿童容貌外观,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生长发育[12]。替牙期错牙合畸形常见的是安氏Ⅲ类错牙合、安氏Ⅱ错牙合,牙列拥挤及前牙区部分反牙合等。其中,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发病率为 4.9%-8.9%[13],研究指出中国人群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在替牙期的发生率为 9.6%-13.5%[14], 且多为骨性反牙合或牙性与骨性混合性反牙合。这类错牙合畸形若得不到及时矫治将可发展成更为严重的骨性错牙合畸形,故对于这一类的反牙合,早期矫治是关键,促进颜面骨骼向正常方向发展。牙列拥挤是替牙期错牙合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错牙合畸形的60%-70%。特别由于拥挤导致上前牙前突导致前牙易受外伤。对于牙列拥挤发生的早期预测及早期功能矫形治疗可使一些边缘病例免于拔牙,或减少成年后正颌外科手术范围或者复杂程度,有学者研究发现若采用早期矫治约 75%患者可以不通过拔牙减数来解除牙列拥挤。因此早期矫治对患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正常牙牙合发育的生长规律对替牙期至恒牙初期是否发生错牙合畸形的预测和诊断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第一章 福建北部儿童上颌切牙和尖牙移动轨迹的纵向研究
前言
在儿童牙列发育期,错牙合畸形较为常见。有文献指出,其发生率在 70%左右(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其中乳牙期 51.8%,替牙期 71.2%,恒牙初期 72.9%[1]。错牙合畸形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早期咬牙合诱导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即在儿童的颅颌生长发育期对牙列进行临床管理,采用预防、阻断、矫治的方法来促使牙列咬牙合关系建立到正常水平。咬牙合诱导主要分为被动性咬牙合诱导和主动性咬牙合诱导[44]。而要达到咬牙合诱导的目的,了解儿童牙列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这对错牙合畸形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有助于排除替牙期的暂时性错牙合。目前,国内外对儿童牙列研究主要是乳恒牙牙冠宽度的比例关系及牙列拥挤度等各项预测方程的提出,其中最常用的有Moyers预测法,Tanaka-Johnston预测法等。传统的Tanaka-Johnston预测方程是基于较早萌出的下颌切牙,针对北美欧裔白人建立的。然而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均指出,仅仅根据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样本所得出的预测方法不一定适用其他民族和地区[15,21]。我们早期[45]就对福建省政和县儿童的牙弓周长进行了持续六年的纵向研究,发现了当地乳牙列期上、下牙弓生长发育的趋势。牙弓的宽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牙弓的长度随年龄的增长有缩短,且儿童牙弓在 4.8-6.8 岁阶段和 8.8-10.8 岁阶段是发育高峰期的规律。目前,国内外有众多关于儿童牙列发育的纵向研究报道,内容包括乳恒牙牙冠比例、牙弓宽度,牙弓深度等纵向变化。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单副模型上用卡尺等进行两点之间距离测量,进而分析其数值变化得到的。而从乳牙期至恒牙期替换过程中,乳、恒切牙牙冠大小差异的补偿途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恒切牙的唇向移动,这个移动量对前牙是否排列整齐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石膏模型测量方法无法进行模型重叠,所以恒切牙的唇向移动量始终无法进行测量。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福建省建瓯市政和县,起始年龄 5.5 岁,追踪至13.5 岁,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符合个别正常牙合的当地儿童,共 34 名儿童(男19 名,女 15 名),排除标准如下:
(1)涉及牙、牙合、颅面部外伤史及面部明显畸的儿童,如唇裂、腭裂;
(2)牙列接受过早期正畸干预或治疗的儿童;
(3)残障儿童;
(4)牙齿严重龋坏甚至由此错位,影响模型测量的;
(5)有多生牙、缺失牙或畸形牙;
…….
第三章乳牙列至恒牙列上颌前段牙弓宽度变化的研究....24
前言....24
1 研究对象和方法..........24
2 结果......29
3 讨论......31
4 结论......32
全文总结......34
第二章 乳牙列至恒牙列上颌前段牙弓宽度变化的研究
前言
错牙合畸形不只是在恒牙列常见,在乳牙列及替牙列时就有较高的患病率。据统计乳牙列正常牙合的比率只有 34%,而在这 66%的错牙合中,以安氏I类为主[56],最主要的原因是牙量与骨量的不协调。当恒切牙替换乳切牙时,牙量与骨量的不调性将近一步加重,拥挤度将更加明显。目前,国内外关于牙齿宽度及牙弓宽度均有较多的报道。高升辉等[57]选择福建省北部儿童乳牙列作为研究对象,初步获得了该地区儿童乳牙牙冠近远中径的平均值。王萍[58]等选择重庆市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颌模型作为研究研究对象,得出重庆市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冠宽度和高度、牙弓宽度及长度、腭盖高度的均值及标准差。傅真[59]等对蒙古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牙弓、基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牙颌模型测量研究,研究得出蒙古族人牙冠宽度,牙弓宽度、长度均大于汉族。涂玲[60]等选取湖南地区正常恒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南地区汉族人恒牙牙合的牙冠宽度小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相同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个体,其正常值亦有地域性差异。环境是错牙合畸形形成因素之一。故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北部儿童的牙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数字化三维牙颌测量系统作为测量工具,获取上颌前牙列牙弓宽度从乳牙列至恒牙列的变化信息,揭示其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中早期准确预测福建省北部儿童上颌前牙弓宽度提供理论依据。
……….
总结
本研究对福建省北部地区 34 儿童进行了上颌前牙替换的移动轨迹和上颌前段牙弓宽度的九年纵向研究。研究对象是从 5.5 岁追踪至 13.5 岁,并对其进行了为期九年的纵向研究分析,主要是研究儿童从乳牙列经替牙列至恒牙列初期上颌前牙替换过程的移动轨迹和上颌前牙段牙弓宽度的发育变化规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自福建省政和县当地儿童,自 2003 年起每隔一年取一次全口石膏模型至 2011 年,每个研究对象共有五副模型。王静等对这些模型进行了乳恒牙牙冠宽度比较的研究分析,本研究是在她们的研究基础上对牙颌模型的进一步测量分析。本研究通过测量上颌前牙替换过程的移动趋势和上颌前牙段牙弓宽度,总结出福建省北部地区儿童上颌前牙替换的移动趋势和上颌前段牙弓宽度发育的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
1 研究结果显示自乳牙期经替牙期至恒牙初期上颌前牙的移动轨迹变化总的生长量男女没有显著差异,左右同名牙也没有显著差异。
2 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的唇腭向移动高峰出现在 7.5 至 9.5 周岁,上颌尖牙的生长高峰出现在 9.5 至 11.5 周岁,且中切牙平均向唇侧移动的生长量是最明显的,这一结果表明了恒切牙在萌出时的唇向移动确实是调节乳恒切牙牙冠大小差异的一条途经,这也是人体自身代偿功能的一种体现。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