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术语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1985 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审定、颁布各类科技名词辞书,建立现代科技术语体系,一方面增加了我国与西方术语学家的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加强了本国特色下术语方面实践性的理论研究。 本文属于术语学研究,重点是讨论中医药术语的定名,并借助相关理论深入研究。
1.1 研究对象
中医药术语是我国民族医学文化传承与结晶的重要体现,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医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科学进步过程中的宝贵财富,确定它的定义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1.1.1 关于术语定义的梳理
术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专业词汇单位,且首先是术语。关于术语,很多研究者都给出了定义。加拿大术语学家隆多在他的著作《术语学概论》中列举了十几种关于术语和术语学概念解释的说法,最后他借助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说法定义术语为:“术语本质上是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统一体”。欧根·维斯特对术语的理解是:“术语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概念指称系统,它包括了所有的专业表达,这些表达式一般的、常见的。这种表达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固定的,被概括到一个定义中去的效果”。我国的研究者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刘涌泉认为“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它们是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的”;冯志伟认为“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术语可以是词,可以是词组”;吴丽坤则认为“术语是表示某一专业领域中服务于特定理论体系普遍概念的专业词汇单位”。
.................
1.2 关于中医药术语的研究状况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的《正名篇》可谓是概念的开山之作,之后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术语便相继出现。我国中医起源很早,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战国与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初步成形。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得中医理论的总结和实践更上了一层楼。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医药术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开始慢慢兴起,通过在知网上检索“中医药术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研究篇目的数量呈翻滚似的增长,从 1985 年 3 篇到 1995 年的 12 篇,2000 年的 39 篇,2005 年的 246 篇,再到 2012 年 938篇,2013 年的 718 篇,其研究势头不容小觑。
目前关于中医药术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术语的外译和规范化;术语信息库的建立;中医药术语相关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术语的外译、规范化和术语的文化阐释方面的文章最多,因为中医药术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畅通无阻的社会,各国之间特色文化的传递和交流日趋频繁,要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相关的研究还会继续,指导研究的理论也会呈现多样化发展。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中医药术语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梳理和认知分析之后,拟实现以下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首先,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术语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完善;其次,关于中医药术语,系统地对其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它进行认知上的称名理据和原因的分析与总结,对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克服术语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
第二章 中医药术语定名的概念整合分析
本章主要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医药术语的概念整合特性和类型,最终得出其在定名过程中构词结构的认知特性,为中医药术语的传播服
务。
2.1 中医药术语的概念整合研究
2.1.1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1.概念整合理论的产生和引进
概念整合理论(我国学者还把它译介为概念融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Theory)、概念合成理论或概念空间合成理论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理论之一,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源起,是 1980 年 Lakoff & 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语言研究认知论和方法论的革命。1985 年,Fauconnier 出版了《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首次阐述了“心理空间”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在谈话、听话时建立起来的认知域(心智空间)是人们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而构建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为了储存信息以便进行认知,这为当时研究语言认知方面的很多难题提供了解释依据。
”他还说:“心智空间主要用以描写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为目的构建而成,主要通过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式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受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影响,且与长期图式知识和特殊知识密切相关,所有的整合过程都是在心智空间进行的。
”1994 年Fauconnier 又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试着解释心智空间的信息是怎样映射(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处理过程)的,新概念是怎样产生的,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会有创新能力等等。
.....................
2.2 中医药术语概念整合的基本形式
沈家煊指出:“构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的,一种是复合的,派生词义大多是透明的,这种方式在英语中常见,复合构词的词义大多是不透明的,是基于传统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形名组合,但其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修饰与被修饰那么简单,抛开单纯的结构表征,在组合关系的整合框架下,形容词所起的作用已并不是限定被修饰词的属性、特征,而变成了非组合性的概念整合,实际上这种复合方式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整合。
如英语中“blue blood”,它已经不是字面意思—“蓝色的血”,而是指“贵族血统”。这样的表达形式并非意义组合,而是将输入信息压缩到心智空间整合后表达新的概念。这种意义的非组合性也体现了在中医药术语中,如:“海龙”和“海马”的命名理据是两种海生动物的形状像龙、像马;“防风”传统意义上是动宾结构,指防止风寒,这里经过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后为中药术语,用它的功效“防止风邪的侵袭”命名。
在术语的概念整合中,特征是概念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黄柏”,黄是其颜色特征;“功劳叶”,功劳是其作用特征;“鸡冠花”,鸡冠是其形状特征。概念整合通常是把特征压缩到整合的内部空间,例如输入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被压缩到整合后概念中,用整体代指部分的中药术语有“虎杖”,它其实是蓼科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茎,“甘草”实际是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鸡冠花”是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絮,“草果”指植物草果的果实,这是用植物名称代指它的根茎、果实、花等部分作为药物的名称的典型例子。
.......................
第三章 中医药术语的文化认知结构分析..............................20
3.1 中医药术语的概念隐喻研究.............................................20
3.1.1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综述.............................................20
3.1.1.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20
3.1.1.2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机制...........................................21
3.1.1.3 概念隐喻类型的研究情况...........................................21
3.2 中医药术语的隐喻映射类型.............................................21
3.2.1 本体隐喻中的映射类型...............................................22
3.2.1.1 实体到实体之间的映射.............................................22
3.2.1.2 实体到无形物之间的映射.......................................25
3.2.1.3 有界物到无界物的映射.............................................26
3.2.2 结构隐喻的映射类型.................................................27
3.2.2.1 战争型结构的映射.................................................27
3.2.2.2 气象型结构隐喻...................................................29
3.2.3 方位隐喻的映射类型..............................................32
3.2.3.1 关于“上︱下”方位隐喻的研究..............................32
3.2.3.2 中医药术语“上︱下”方位隐喻映射类型...............32
3.3 中医药术语隐喻的特性.............................................34
3.3.1 中医药术语隐喻的普遍性......................................35
3.3.2 中医药术语隐喻的系统性......................................36
3.3.3 中医药术语隐喻的不对称性.................................37
3.3.3.1 结构隐喻中的不对称性......................................37
3.3.3.2 “上︱下”方位隐喻的不对称性.............................38
3.4 小结........................................................................38
第四章 结语................................................................40
4.1 本研究的总结.........................................................40
4.2 研究的不足和拓展空间.........................................41
......................
第三章 中医药术语的文化认知结构分析
上一章是中医药术语定名的概念整合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什么样的结构更符合大众的认知心理,更具有传播上的优势。我们知道,中医药术语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术语,了解其中的文化认知结构则能使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一种机制,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另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关于中医药术语文化认知结构的研究深入到了隐喻层面,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很重要的理论,本章结合该理论分析了中医药术语的概念隐喻映射类型,得出其在定名过程中认知特性,从而为该类术语的传播服务。
3.1 中医药术语的概念隐喻研究
中医药术语的文化认知结构主要体现为它的概念隐喻结构,其中文化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因子就是文化因素,而非文化义素,本章介绍的文化因子都是汉民族独有的文化,体现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民族独特性。
3.1.1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综述
3.1.1.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和现代隐喻认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属于现代隐喻认知研究阶段,它缘起于 1980 年 Lakoff & Johnson 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在 Lakoff(1993)《当代隐喻理论》中得到发展,他们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形式,更是一种投射,隐喻由两个域组成,一个是概念清晰的始源域,一个是结构模糊的目标域,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过程便是隐喻机制建构的过程,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研究的新方向和视角。
............................
总结
中医药术语是汉语中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医药系统的关键词的集合,自从被关注以来,有关于它的研究慢慢兴起。随着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各类名词规范化工作的进展,其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便更加凸显。本文总结前人研究,选取中医药术语定名结构的认知分析这一新颖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加速该术语的传播进程。
中医学缘起我国,独具特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传统文化的影响,看似是医学,实则从语言学角度对其分析之后,它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物质、精神、制度等各类文化因素。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名词委审定发布的《中医药学名词 2004》中的术语为研究材料,结合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从概念的特征,概念整合的类型,概念整合的认知特性,隐喻的映射类型和隐喻的认知特性等方面逐一作了分析,希望为中医药术语传播提供借鉴。
首先是中医药术语定名的概念整合分析,基于概念的体验性、可变性和可整合性,中医药术语作为概念在定名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整合的情况。参考沈家煊先生关于汉语概念整合基本类型的研究,本文也将中医药术语的整合分成了“糅合型”和“截搭型”两类,按照 Fauconnier&Turner 的观点,据整合后“浮现意义”不同的情况,中医药术语的“糅合型”整合分为了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多域型,文中结合具体实例一一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特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