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均衡疗法论文代写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4-08-29 09:24:55 论文编辑:jingju

一、正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纳入的对象均为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湘潭第六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科和神经康复科住院和门诊的中风偏辣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为能量平衡疗法结合康复调练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治持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70 ±7.74,平均病程86.60 ±20.39;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8.75 ± 9.11,平均病程81.07 ±24.6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①头部CT检查:是最方便和常用的影像检查,脑梗死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勾片状的低密度影。头卢页CT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但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杜不敏感,尤其是后卢页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据早期头卢贞CT平扫结果可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②头卢MRI检查:标准的MRI序列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但对发病时间在数小时以内的脑梗死则不敏感。另外DWI可以显示早期(发病2个小时内)缺血的面积和缺血部位,甚至可显示小脑以及脑干细小梗死病杜。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锐性可至9G%~ 100%。而灌注加权变化的范围一般比弥散加权变化的区域大,当前一般都认为不配部位为缺血半暗带。另外DWI可以显示早期(发病2个小时内)缺血的面积和缺血部位,甚至可显示小脑以及脑干细小梗死病杜。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锐性可至9G%~ 100%。而灌注加权变化的范围一般比弥散加权变化的区域大,当前一般都认为不匹配部位为缺血半暗带。
.....................


1.2诊断标准

1. 2. 1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1996的全国中医脑血管病急症科研合作小组委员会制定的《中风病临床诊断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身瘫痪、神智模糊,言语含糊或不语,半身感觉障碍,口角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瞳孔改变,饮水哈咳,偏盲,视物旋转,感觉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起病前大多有诱发因素。发病岁数多在45岁以上。同时具有2个主要症状以上,或者1个主要症状2个次要状症,结合发病、诱发因素、发病先兆、岁数可以确诊;如果不具备上述情况,配合医学影像的检查也可以确诊。

1. 2. 2中风病的临床分期标准

分期标准按照《中国中医新药的临床研究指导》(2002年版)中的中风分期标准。
①急性期起病时间在2个星期内,中脏腑的最长可以到1个月。②恢复期起病时间在2个星期到6个月之间。③后遗症期起病时间在6个月以上。

1. 2. 3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2010年版《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指南》,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脑梗死的即可以确诊。

1. 2. 3. 1脑梗死

(1 )发病时间一般比较长,多数在睡眠和平静状态下急性发病,少数动态发病患者则以心源性脑梗死常见,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目会晕,一过性的肢体麻痹,乏力。
(2 )症状大多数在数小时或1 - 3天内不断发展,部分病例可出现进行性加重。
(3)临床症状取决于患者脑梗死的部位和面积,以及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神经功能损伤,如偏身瘫痪、感觉异常、中枢性面症、偏盲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昏头痛、咽吐胃内容物、嗜睡等全脑表现。
.........................


2.治疗方法

2. 1基础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基础药物如小剂量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P比格雷片、神经节苷脂等,对降血压治疗、降血脂治疗、降血糖治疗不作限制,禁止使用影响肌张力的口服或注射药物。
治疗组患者给予能量平衡推拿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调练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只给予单纯的现代康复训练治疗。
采用抗痉挛模式使患者下肢轻度屈曲渡关节、屈曲膝关节、内收内旋镜关节以及背屈课关节,在痉挛肌股四头肌、腔骨前肌、排骨长肌等肌^腹施以大鱼际滾法5至6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在上述肌肉处施以五指拿捏法1至3分钟;用后掌根紧贴于拮抗肌的皮趺表面,进行直线往返快速摩擦,以皮趺表面发热为度;点按醉关内0. 5寸,體底上缘1. 5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以及昆合上1寸各1分钟;缓慢的屈曲親关节、屈曲膝关节以及背屈深关节后较快速的伸直親关节、伸直膝关节和媒屈棵关节20次。
训练方法按照《康复医学》的方法,釆用公认的抗痉享康复训练①长时间的维持抗痉挛体位。②电动起立床配合站立楔形板,每天2次,每次3min。③运动治疗:通过被动牵伸、关节负重、肌鍵挤压等方法,以缓解肢体局部的痉挛。④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依据人体正常神经生理和发育过程,利用多种感觉的刺激,运用诱导或抑制方法,如Bothath技术中的控制关键点和反射性抑制,PNF技术中的上肢~    伸展模式、下肢屈曲模式等。⑤作业疗法,指导患者进行吃饭、刷牙等曰常生活活动的训练。⑥矫形器的应用:依据患者的情况配备矫形器。
.......................

2. 2治疗组

2. 2. 1能量平衡疗法

能量平衡疗法的治疗以先头部、背部,后患侧肢体为原则,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体现中医的整体调治,局部治疗的理念。
①用拇指重复推抹患者两侧颜部50次、拿按头部50次、按揉颈项部50次、轻敲头部50次,按揉风池、百会、头维、印堂穴各50次。
②釆用抗痉挛摸式让患者处于健侧卧位,一手扶住患者肩后部上方,一手顶住患者鏡前上方,一边向前推肩,一边向后拉镜,使肩部和骨宽部成反向运动;维持此姿势沿膀胱经用拇指按揉法按 背俞穴3至5分钟,重点按 肺俞、心腧、脾俞、肝俞、穴,后用掌根推法推背部膀胱经5遍。
③采用抗痉挛模式使患侧上肢外展、外旋,同时伸直肘关节,前臂旋后,伸直腕关节,在患侧上肢的痉挛肌如胸大肌、赋二头肌、脑挽肌、桡侧和尺侧惋屈职等肌腹施以大鱼际滚法5至6分钟,以痉挛肌腹皮狭发红为度,后施以五指拿揉法拿揉上述肌肉2至3分钟;用掌根紧贴患侧拮抗肌的皮趺表面进行来同摩擦,以皮肤表面发热为度;点按赋二头肌长头起于肩脾骨盂上结节处、膝二头孤短头起于肩肝骨珠突处、前臂肌后群线层止于膽骨外上碟处以及前臂肌前群淺层止于脑骨内上果处各1分钟。点按脑三头肌长头起于肩肝骨盂下结节处、胲三头肌内侧头起于桡神经沟内下方处、胲三头肌外侧头起于梭神经沟外下方处以及肱三头肌止于尺骨鹰嘴处各1分钟;在合谷穴处施以三指握法以患者伸指为度;将患侧上肢缓慢的伸財关节、伸腕关节和伸指关节后较快速屈曲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和屈曲指关节20次。
............................

3.结果.............................................................................9
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9
3.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9
3.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10
3.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10
4.分析及讨论...............................................................10
4.1中医学对中风偏瘫疫挛的认识和治疗...................11
4.1.1中风偏錄癌翠的定义..........................................11
4.1.2中风偏辣症車状态的病因病机...........................11
4.1.3中风偏辣痉挛的推拿治疗..................................12
4.2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痉挛的认识和治疗..............12
4.2.1现代康复对痉挛的定义.....................................12
4.2.2中风偏瘫痉挛的现代康复治疗现状...................12
4.3能量平衡疗法治疗中风偏症痉挛的理论基础......16
4.4采用能量平衡疗法结合现代康复的优势...............20    
4.4.1评定方法的优势.................................................20
4.4.2治疗方法的医学意义.........................................21
4.4.3治疗方法的社会效应........................................21
..........................


4分析及讨论

脑梗死主要后遗症之一就是偏身癖痪,而这种后遗症严重阻碍着患者的恢复,肌张力的增高则是偏瘫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肌张力过度增高(痉挛)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出现不正常的行走步态,严重的会使偏瘫侧的关节畔形。痉挛在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肢屈肌紧张,下肢伸肌紧张,上肢具体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指关节屈曲。上肢的屈肌主要为是:背阔肌、大圆肌、胸大肌、肩肝下肌、膝挽肌、膝二头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挠朋尺侧腕屈肌、指淺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拇内收肌或大鱼际肌,下肢临床表现为親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足内翻或者外翻,足跟不能着地,下肢伸肌主要是:胜前肌、胜后肌、址屈长肌、内和外侧排賜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股四头肌、大收肌、股薄肌。由于错误的治疗等原因,这种癌挛状态会一直维持下去,久而久之造成肌肉挛缩,从而失去康复的希望。

4.1中医学对中风偏瘫疫挛的认识与治疗

4.1. 1中风偏癖疫孪的定义

中风偏瘫的肢体痉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早有记载,其属于“筋病"、“痉证”的范畴。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有“筋挛”之名。《素问·萎论》将此种情况命名为“筋萎”:“筋膜干........发为筋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认为其属疫病:“.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正式把此种情况命名为中风。

4. 1. 2中风偏療状态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历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宋代之前的医家认为中风乃“内虚中邪”,但总属“外风”。《金匮要略》记载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偏.......其邪在表.....正气引邪,馬僻不遂”。《内经》认为中风的发病病因多为自身正气不足,导致外风入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如下的记载:“肝气衰败则筋不能动也。”元代之后,则以“内风”为主。朱震亨在其所著的《秘传证治要侠及类方》中认为偏瘫与肝的亏虚有密切的关系:“五脏虽皆受风,然犯肝经者为多”;“病有终身不愈者在手在足也以风邪损肝,然肝者,主筋也,是之筋之所为也。”张介宾认为:“偏枯拘急萎弱之类,本由阴虚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筋急者,当责其无血,“血液枯燥,所以痉挛”。清代大医家吴鞠通曰:“痉者筋病也”,“皆肝内动为之”。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提到:“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机关中,即挛。”都认识到病因为邪客经络,筋脉失养,经络不通导致痉挛。而搂全善在《医学纲目》中日:“四肢不伸者乃邪气内入肝脏,使诸经亦损而致屈不伸也。”针灸理论认为本病发病病位在络脉,总属阴阳经络空虚,针灸医籍《难经》中著有:“阴烧之为病,阳缓而阴急者也;阳烧之为病,阴缓而阳急者也。”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日趋完善,至近代则认为痉挛乃心肝脾肾等诸脏腑亏虚、经脉失养以致外邪内入。总而言之,古人认为中风偏瘫痉挛与筋脉、脏腑、气血、经脉有密切的关系,并认识到偏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软病和硬瘫,病因病机为脏腑气血失调、阴阳经脉不通。
.........................

结论

通过采用可靠、客观、公认的中风偏錄痉挛诊断和评定量表,比较能量平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与康复治片中风偏瘫痤挛状态的持效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1 .在缓解偏雍肢体痉挛方面,能量平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和康复训练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2.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相比,能量平衡对法结合康复调练具有更优的临床疗效。
由于时间、条件及其他原因,本研究尚未深入,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努力。
有效避免了传统推拿对痉孪期只重视治疗痉挛肌群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平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在促进中风患者整体功能恢复和偏瘫痉挛状态的缓解上比单纯的康复训练更加有效。能量平衡对法所强调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康复治好所强调的主动性观念相结合有效的实现了 “动”、“静”的动态平衡,避免了现代康复训练的不足,两者的结合治疗对中风偏瘫痉挛有明显的互补性,具有重大医学意义。
推拿是通过滚、按、拿等各种手法激发和调动人体内自身的调节功能与抗病机能来达到治对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表。推拿治疗不需要消耗器材,具有治对成本低廉,治疗费用低^的特点。对于我国现阶段医疗投入不断加大,百姓仍然觉得看病责的现状,推拿疗法较之其他医学疗法具有巨大优势,其社会效显著。
综上所述,能量平衡法结合康复训练治恢复期中风偏癖痉挛,不但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而且符合现代西医康复医学的原理。
它克服了如今推拿治疗中风偏辣痉挛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具有巨大的医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一种治持中风偏症痉享的全新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