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中西医结合工作大致停留在一方一病,或西医辨病中医分型结合治疗的阶段上。这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应予肯定。对某些病的治疗,取得了比中医、西医各自疗效都好的效果。但从大处来看,只起到“量变”的作用,距离“质变”之途尚远。
由于中医学修养的深浅或研究设计与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还会丢掉中医的精华。个人认为,目前搞中西医结合工作,对中医学的钻研和发挥老中医的力量,以及运用辩证法的思维与创新的设计等方面,还有待于努力和改进。能否说中西医结合目前正处于停滞不前,大踏步前进,稍有进步的三岔口上?估计大踏步前进的前景是可以争取的。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应该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前进指南。扬长,首先要扬中医之长;避短,首先要避西医之短。中医学之所长往往在于涵有辩证法因素,西医学之所短,有时有点机械唯物论。具体的作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深入钻研中医文献与请老中医当顾问。在实验研究方面,不要为西医传统方法所局限,要采用边缘学科的最新成就,创造性地进行科研设计,探索走自己的道路。此外,有些研究项目能否从中医学系统去设想?例如目前血源有困难,国内外正进行代血浆、人造血等研究。中医过去治疗大出血的病人,用针灸与药物,有较好的效果,并且不会发生血源性疾病,似有优越性,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有说服力的统计,更谈不上用实验的方法阐明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又如输液,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中医靠五汁饮或养阴扶阳等法,亦可解决。若其中机理得以阐明,则解决的不是一病一证的间题。针麻的研究成就是从针刺能止痛而有所突破的,值得借镜。加此之类的间题尚多,我们的天地十分广阔。中西医结合这支队伍虽小,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内科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总的情况是:治慢性病的经验多,治急性病的经验少;直接病因的治疗效果不如机体综合治疗〔主要是调节机制)效果好,这可能与中药的治疗作用在于加强适应调节效应,提高免疫机制,代偿、修复病理损伤和增强功能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病的意义是:
1.给诊断和病理生理探讨提供了新的内容。
2.对某些内科病的概念提出新的认识。现在看来,不足之处在于到目前为止内科领域里还没有很多病能拿出较系统的治疗方案或较确切的数据。个人认为,当前应对中医的“证”作深入探讨。
“证”在总的范围上说,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不同病理生理反应,如脾虚,可能是肠胃功能紊乱为主的全身性适应调节和代谢失调的一种疾病状态。中医的“证”有辨证和治疗两方面的内容。中医治疗多数是调节作用,少数是病因治疗,传统的复方是综合作用,应该研究。
建议:
1)西医辨病要深化,中医辨证也要深化。
搞中西医结合诊断,首先要把西医诊断(病因、病理、机能等)搞清楚,中医应把病因病机用现代科学方法搞清楚。
2)中医“证”的基本概念要明确,四诊要客观化。每个病的改变基本可用八纲概括。其中重点在寒热虚实,应将这些作为基本检查常规。
3)每个辨证体系要标准化,如卫、气、营、血,要有客观标准。现在辨证分主证次证,是一个发展,但很不够。可否考虑用函数、积分来估计证的程度。
4)对中医的疗效分析要细致,不能过分强调西医的疗效标准。如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改善症状好,降压不够好,部分有改善也应肯定。因此如何评定中医疗效应予研究。
5)在内科范围组织专题(如消化、血液等)对建国三十年资料总结。对于诊断、.辨证、疗效、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作出评价、找出规律。
中西医的理论应该互相渗透。发展实质性的结合,关键还是在于理论上的研究。理论上的研究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的结果既阐明中医、又阐明西医。例如支气管哮喘,从西医的发病理论看,目前认为是第I型变态反应,在治疗理论上,认为哮喘是刀受体功能低下,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硷、激素等在于提高刀受体功能,临时解除支气管痉挛,当然也有脱敏之类疗法希望获得远期疗效。我们从五十年代起,按中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理论,说明哮喘的发病表现在肺、根源在肾,并采用其治疗理论“发作时治肺,未发时治肾”,在223例哮喘补肾一组病例中,获得防治显效以上为57.7~86.1%,而90例对照组仅10.6~22.6%。
通过内分泌研究,发现哮喘中占大多数的无肾虚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而肾阳虚者(及长期用激素者)则有进一步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低下,采用补肾治疗均能纠正以上的内分泌改变。国外即使发现哮喘有内分泌的改变,但未能阐明其规律,亦缺少治疗手段。相对来说,西医比较不太重视治疗理论,而中医则通过大量医疗实践,结合哲理,上升为治疗理论,常着重于提高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从中医治疗理论角度出发,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验研究,认识到哮喘虽非起因于内分泌紊乱,但一旦发病,势必不同程度畜晌内芬泌一(无其是垂体一肾上腺轴)了如此成为恶性循环。通过补肾提高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可以纠正甚至扭转哮喘病势的发展,这样初步说明既阐明中医又阐明西医。
另一方面则是中医基础的研究,尤其是“证”的研究。“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用现代科学方法可以阐明中医的证不是玄奥现象,而是有物质基础的。不仅有利于辨病与辨证的进一步有机结合,电西医以共同的语言趋于融汇贯通,而且这些物质基础的揭示,可能对某些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