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成分丁香酸的研究现状
丁香酸是来源比较广泛的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存在于燕麦、金针菇、酒类以及丁香、益母草、板蓝根、菘蓝叶(大青叶)、马兰、黑老虎等多种药用植物中。
丁香酸(syringic acid),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溶于乙醇,微溶于水;化学名称为4-羟-3,5一二甲氧苯甲酸,是苯甲酸的一种衍生物,化学结构。
刘春明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并鉴定了燕麦中的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等四种酚类化合物;刘群涛等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了啤酒中的 10 种酚酸类化合物;舒永志等运用 RP-HPLC、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方法在冷饭团根茎(黑老虎)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丁香酸、胡萝卜苷、南五味子素 N、原儿茶酸等九种化合物;许文清等利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从马兰的乙醇提取部分分离得到苜蓿酸、丁香酸等 8 种化合物;李微等运用分步萃取、反复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手段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琥珀酸、烟酸、丁香酸等 6 种化合物。 关文献报道,对于丁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运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
丛悦等采用依利特 Hypersil ODS 色谱柱,运用 HPLC-UV 法,测定了不同产地的酒炙益母草中芦丁和丁香酸的含量;王小雪等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板蓝根药材中丁香酸的含量;陈智毅等使用 Agilent ZORBAX SB-C18分析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干金针菇中槲皮素和丁香酸的含量;王文清等利用 Lichrosorb C18色谱柱,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青叶中丁香酸的含量。
丁香酸具有消炎、抗氧化、抗菌的作用。刘云海等通过实验发现从板蓝根中分离出的丁香酸有抗内毒素的作用;魏小勇等报道了丁香酸对氧化损伤的人类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与石斛酚联用可以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另外,丁香酸的衍生物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而且还是一些食品的添加剂,同时也是医药中间体,相对来说,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广泛。我国有比较丰富的丁香酸资源,研究丁香酸会带来比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
.................
二、中药成分芥子酸的研究现状
芥子酸科芸苔属,(sinapic acid,属于十字花是植物白芥的种子,芥酸;称为溶于热乙醇,微溶于水;也称白化学名3,5一二甲氧基一4-轻基肉桂酸,化学结构。
芥子酸属于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存在于紫山药、柑橘类、酱油、菜籽中以及川穹、白芥子、炒白芥子等多种药用植物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一些化学致癌物对 DNA 的损伤作用,能有效的保护酶蛋白、细胞膜免受亚硝基自由基等环境污染物的损伤。
对于芥子酸的分离及其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于东等利用HPLC-二极管阵列技术鉴定出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以可溶态的芥子酸为主,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陈源等报道了胡柚果肉和温州蜜柑中富含芥子酸,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金柑果皮和果肉中芥子酸的含量;胡华等运用 HPLC 法在五种酱油中分离出丁香酸、芥子酸等八种酚酸类化合物,同时对其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吴梨等运用液质联用和串联质谱的分析技术对油菜籽中的芥子酸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杨丽红等从川穹中分离出芥子酸、阿魏酸等 6 种化合物。冯宝民等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从炒白芥子中分离纯化出芥子酸等 10 种化合物。B. Smyk 等通过采用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发现芥子酸在 pH 值为 1.9-11.5 时以三种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并计算出其解离常数,同时研究了芥子酸和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后的荧光光谱性质。
儿茶素(catechin,也称茶单宁、儿茶酚;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黄烷衍生物,能溶于乙醇和热水中;微溶于乙醚,不溶于笨、氯仿,其结构式。
儿茶素是存在于茶叶和药材儿茶等植物中的一类天然化合物,最初是由儿茶中提取出来的,有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抗突变、保护神经、护心健脑减肥降脂、延缓衰老等功能。龙丹等报道了常用的儿茶素分子修饰手段以及修饰后的儿茶素分子在化妆品、食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
王洪新等利用柱层析和半制备型HPLC法从茶叶中分离纯化出七种儿茶素的单体化合物;何强等采用HPLC对茶多酚中的儿茶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魏志文等比较了以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为主流的5种常见的儿茶素单体分离制备方法;刘仲华等比较了萃取法和沉淀法两种工艺对儿茶素的提制效果。.............
.............
2 芥子酸的光谱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32
2.1 芥子酸的荧光光谱性质..............................................................32
2.2 中药芥子中芥子酸含量的测定................................................42
2.3 本章小结............................................................................... 48
3 中药儿茶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50
3.1 儿茶素摩尔荧光系数的测定...................................................50
3.2 溶液荧光法测定中药儿茶中儿茶素的含量.......................52
结论
用十万分之一天平精密称取 0.00473 g 儿茶素,利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 47.3 µg mL-1的溶液,再将该溶液稀释 10 倍,制得浓度是 4.73 µg mL-1的儿茶素溶液。
实验时适当的吸取上述溶液到 10 mL 容量瓶中,用 NaCl 溶液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用缓冲液或 HCl、NaOH 调节溶液的 pH,扫描溶液的荧光光谱。
一、结果与讨论
1 儿茶素荧光强度的稳定性
1.1 可知,儿茶素水溶液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比较稳定。
1.2 儿茶素摩尔荧光系数的测定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儿茶素标准溶液,扫描荧光光谱,如图 3.2。由各光谱曲线得到荧光强度 IF,并测量相同条件下纯水在激发波长 350 nm 的拉曼散射强度IR为102,计算得到校正荧光强度IF/R。再以IF/R为纵坐标,浓度c(μg/mL)为横坐标作图,得到标准曲线,F-7000 荧光分光光度计(Hitachi);290 nm 滤光片;儿茶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号:877-200001),儿茶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号:121397-200401),甲醇(科密欧试剂,色谱纯),二次去离子水。
1.3 验方法
用十万分之一天平精确称取 0.00473 g 儿茶素和 0.0100 g 儿茶中药材,利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 4.73 µg mL-1和 0.400 mg mL-1的儿茶素和儿茶标准溶液。
实验时吸取上述两者的标准溶液适量,放到两个 10 mL 容量瓶中,用缓冲溶液或HCl、NaOH 调节溶液的 pH,扫描光谱图,用酸度计测 pH 值,并计算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儿茶素水溶液荧光光谱与浓度的关系
配制浓度不同的儿茶素溶液,在λex/λem: 278/310 nm 条件下,扫描溶液的荧光光谱,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310 nm 处发射峰的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图。测得线性范围为 0.035 µg mL-1~0.567 µg mL-1,线性关系方程是 F=-38+ 12678·c (μg/mL),相关系数是 0.9999。其中,c为儿茶素的浓度,F为儿茶素的荧光强度。在此线性范围内可以对儿茶素进行溶液荧光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春明,王晶,任长忠,时东方,王强. RP-HPLC 法分析测定燕麦中的酚类化合物[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01):46-48.
[2] 刘群涛,李崎,武千钧,董建军,单连菊,顾国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的酚酸[J]. 分析试验室,2006,(12):68-72.
[3] 舒永志,成亮,曺濬喆,廉明勳,杨培明. 黑老虎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2,(03):428-431.
[4] 许文清,龚小见,周欣,赵超,陈华国. 马兰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0,(23):3172-3174.
[5] 李微,陈发奎,尹相武,刘晓秋.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01):15-16+44.
[6] 丛悦,王艳,谢欣梅,李钦. HPLC-UV 法测定益母草和酒炙益母草中丁香酸和芦丁的含量[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507-510.
[7] 王小雪,郑文捷,谢国祥,邱明丰,贾伟. 高效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板蓝根中水杨酸、丁香酸、苯甲酸和邻氨基苯甲酸[J]. 中国中药杂志,2009,(02):189-192.
[8] 陈智毅,廖森泰,刘学铭,吴娱明,邹宇晓,施英. RP-HPLC 法测定金针菇中芦丁、槲皮素和丁香酸的含量[J]. 食品科学,2009,(18):230-232.
[9] 王文清,张飞,方建国,李园园,汪秋兰,汤杰.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青叶 中邻氨基苯甲酸与丁香酸的含量[J]. 医药导报,2006,(05):456-457.
[10] 刘云海,方建国,贡雪芃,谢委. 板蓝根中丁香酸的抗内毒素作用[J]. 中草药,2003,(10):65-67.
[11] 刘云海,汤杰,谢委,雷婷,何维.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丁香酸兔体内药物动力学[J]. 中南药学,2004,(01):14-16.
[12] 刘云海,方建国,王文清,汤杰,施春阳,伍三兰. 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部位研究(Ⅱ)[J]. 中南药学,2004,(05):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