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的医学内容看《内经》与易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07 11:49:13 论文编辑:candace

一、河图方位与《内经》藏象模式


    许有人会说,以上所举,不足以代表《内经》理论的主体,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作为《内经》理论核心的藏象学说与易学的关系。
  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与四时五方的结合。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内经》五藏与四时五方的配应,与河图模式毫无二致。
    河图四方生数(一、二、三、四)都要与中五相加,才能变为成数(六、七、八、九),中五是特殊数.洛书配八卦,亦独中五无卦相配,形成“中五立极”。《内经》谓“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间·太阴阳明论》)完全依据易说。
    先秦的有些著作,如古文《尚书》、《吕氏春秋》等,曾据实际解剖位置作脾木(左)、肝金(右)、肺火(上)、心土(中)、肾水(下).如不是为了配河图五行方位,脾木肝金肺火等说是难以理解的。此应视为河图五藏说的早期形式.此说因与五藏生理特性不协,《内经》遂以功能相应为主作为调整,成了肝木肺金脾土,仍是为了配应河图。由此产生的“肝气左升”、“肺气右降”理论,即从河图东升西降的模式而来。
    《素问·金百真言论》是《内经》中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荃本枢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X”,用的就是河图成数。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再例如《素问·气厥论》中五藏寒热相移的次序,即非五行相生,也非五行相克,历代注家对此都不得其解.其实,这是严格遵循了八卦从先天位到后天位的规律.坤卦先天居北方相应于肾,后天居西南相应于脾,故肾移寒热于脾,翼卦先天居西南相应于脾,后天居东甫相应于胆,故脾移寒热于肝(胆属肝)。离卦先天居东方相应于肝,后夭居南方相应于心,故肝移寒热于心。乾卦先天居南方相应于心,后天居西北相应于大肠,故心移寒热于肺(大肠属肺),坎卦先天居西方相应于肺,后夭居北方相应于肾。故肺移寒热于肾.若非作者心中先有洛书八卦先后天图式,是不可能写出五藏寒热相移的这种次序来的。
    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二、从河图洛书探究六经起源


    六经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但六经的实质,是中医学中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间题。六经所谓的三阴三阳是什么?以往大多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二仪各生太少而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象,进而化分出非太非少的厥阴和阳明。形成三阴三阳。这种理解虽有一定道理,但用来解释六经分证中的一些间题(如太阳主表。何以不配肺卫而人膀胧?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为何太阳不与太阴而与少阴相表里等等),显然无能为力.笔者近年来在医易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内经》三阴三阳的概念,与河图洛书同样有着密切关系。
    河图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天,后天主运.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当从生数而出。代表四时、四方的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也只能在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一、三是阳数,交会东北为太阳。二、四是阴数,相合西南为太阴.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外为阳,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于东南少阳。一二、三四均相向对合于内,内为阴,一二相合为少阴,三四相合为厥阴.少阴在北、厥阴在东者,阴从于阳(二从一,四从三)之故也。
    《素间·阴阳离合论》中有三阴三阳方位的论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日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一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如用图示,正好与河图四生数交变化生三阴三阳的方位契合。
    马王堆出土的医帛《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以三阴三阳合名的只有八脉:足拒(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足拒(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矩(太)阴脉和臂少阴脉(其余三脉分别称作“肩脉”、“耳脉”和“齿脉”,这个情况很值得注意,它给我们留下了三阴三阳与经络相结合的早期形态的痕迹.显然,原始的三阴三阳脉是足六经,名称上也不冠手足,以后加上了臂太阴和臂少阴二脉.为什么只加二脉?又为什么加的是这二脉?耐人寻味。较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为了配应九宫八卦之需.试看六脉配八方,缺的是正南和正西.正南离心,正西兑肺,所补恰好是臂少阴心脉和甘太阴肺脉,这恐怕不是偶然巧合吧,《家间·热论》描述的六经传变,仅及足六经,又六经与藏府的配应,《素间·热论》所述仅“少阳主胆”、“太阴脉布胃中”、“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和“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四条,既不全面,格式亦不统一,而十二经脉与藏府的系属关系,在《灵枢·经脉》等篇中已有完整记载(后来六经与藏府的配应,理按照十二经脉说完善的).这些都说明六经辨证的篆始,应在十二经脉理论完成之前。
    《内经》的三阴三阳六气,所谓“太阳寒水”、“阴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说,也是依据河图洛书方位演绎而来。
    搞清了三阴三阳的易学模式,以往六经研究中一系列间题,均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对此,笔者已有《六经探漂》专文讨论(《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即发),这里不再赘述。
    《内经》直接引据易理的例证尚多,不能尽举。仅从上述数例已可看出《内经》理论的形成与易学的不解之缘。确乎近代中医名家挥铁樵先生之言:“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闭”。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