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纳入近年来国内外己发表的针灸治疗实证弦晕即肝阳上允型、痰湿中阻型、疲血阻穷型弦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s)。随机对照需要有“随机分配”、“随机化”、“随机分为”等语言描述,语言限制为英文和中文。检索年限为2012年6月以前。试验类型为人类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指通过真正随机分配的方法如简单随机法(如计算机随机、随机数字表、抛硬币、抽签等)、区组随机法和分层随机法产生不可预测的分配序列,将纳入研究的受试对象随机分配进入不同的研究组的设计方法。半随机对照试验指采用病例号、患者住院日期、住院号等将患者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
1.2研究对象
(1)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弦晕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①头晕目弦,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1)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弦晕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①头晕目弦,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2)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弦晕分型属于实证的即肝阳上允型、瘐湿中阻型、疲血阻穷型的临床表现:①肝阳上允型证见弦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颤,弦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②痰湿中阻型证见弦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笞油腻,脉滑。③疲血阻转型证见弦晕、头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疲点疲斑,脉弦淫或细湿。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实证弦晕可分为风阳上扰型和痰池上蒙型。其临床表现如下:①风阳上扰型证见弦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②痰池上蒙型证见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笞白腻,脉弦滑。
(3)不限定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国籍、病情程度等。
(3)不限定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国籍、病情程度等。
1. 3干预措施
试验组:包括各种针灸疗法如单纯针刺、灸法、温针法、电针、眼针、腹针、穴位注射、头皮针,耳穴压贴,或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等。包括综合性治疗措施如针灸与药物合用治疗。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有明确疗效的中西药对照。.........
试验组:包括各种针灸疗法如单纯针刺、灸法、温针法、电针、眼针、腹针、穴位注射、头皮针,耳穴压贴,或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等。包括综合性治疗措施如针灸与药物合用治疗。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有明确疗效的中西药对照。.........
..........................
二、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53篇。其中计算机检索142篇,手工检索11篇,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144篇。通过阅读文题及摘要进行初蹄后,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56篇。然后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仔细阅读全文,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4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32篇,以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的文献6篇,最后17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有1篇文献未获得全文,最终共16个研究1267例患者纳入本系统评价。16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病例来源大都来自门诊,部分来自住院病人。
在被排除的文献中,被排除的原因包括:没有明确中医诊断标准的34篇;没有明确的实证证型诊断标准的36篇;重复发表的32篇;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的4篇;非临床试验18篇;研究目的与本研究关系不密切的12篇。
符合标准的16篇针灸治疗实证弦晕的文献,均以中文形式发表。其中肝阳上允型的5篇,痰湿中阻型的5篇瘀血阻穷型的2篇,包括痰湿中阻型和肝阳上允型的3篇,包括三型的1篇。纳入的1267例患者中,除两篇文献未明确说明性别情况外,其余男性共568例,女性579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7岁。
明确列出诊断标准出处的15篇,其中以第六版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为诊断标准的有4篇周仲英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为诊断标准的有2篇,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为诊断标准的9篇26-273<?2’34’。明确列出排除标准的11篇。文献中,以单纯针剌作为干预措施的有3篇,眼针1篇,平衡针1篇。
在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措施作为干预措施的文献中,配合灸法的1篇,配合中药的11篇。在对照措施方面,西药对照的10篇,中药对照的6篇。涉及基础治疗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都是一致的。
结局指标大都选择了有效性(疫愈、显效、有效、无效)作为指标,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和根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弦晕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弦晕的诊断疗效标准制订弦晕病情分级标准。................
...........................
二、结果............................................11
(一)文献检索结果.................................11
(二)质量评价结果................................13
1.方法学质量评价...................... ........13
2. CONSORT评价................................15
3. STRICTA评价...................................15
(三)临床效应的Meta分析..............................16
1.针灸与单纯西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16
2.针刺加中药与中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17
3.针刺加中药与西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18
4.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情况.......................19
(四)研究资料中临床效应的影响因素......................20
1.瑜穴的运用........................................20
2.针刺的手法........................................20
3.治疗的时间........................................21
三、讨论.................................. ..............22
(一)中医学对实证眩晕的认识..............................22
(二)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概况.............................23
(三)研究资料的临床施治分析..............................23
1.常用穴位分析.......................... ..............23
2.特色疗法分析........................................24
3.针刺特点分析........................................24
(四)不足与展望..............................................25
1.不足之处.................. ..........................25
2.展望.........................................25
............................
结论
第一现有证据表明针灸或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实证弦晕有较好疗效。
第二实证弦晕局部选穴可选风池、百会和颈夹脊为主穴。辨证选穴可参考:肝阳上允型加取内关、太冲、太溪等;痰湿中阻型加取丰隆、阴陵泉、中胺等;癖血阻穷型加取膈俞、血海、三阴交等。
第三实证针刺手法当以毫针湾法为主。治疗时间一般留针30min,每日一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疗效较好。
第四由于本研究纳入的试验方法学质量偏低,故本系统评价结果需谨慎看待,今后尚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进行支持。
①随机分配方案不完善及未使用分配隐藏:分配隐蔽是指随机分组的实施者并不知道谁成为受试对象,也不参加纳入受试对象,而且也不参加以后的试验过程。
②盲法的使用率低: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时的主观影响而使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不清楚干预措施的分配情况,提高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③未进行样本量的估算:样本量与临床试验的检验效能有密切关系,若样本量过小,无论试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均不能排除因选择性偏倚造成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样本量过大会使医疗费用增加而造成资源浪费,或因患者持续接受较差的治疗(如安慰剂对照)而造成伦理学问题等。
④多数试验未明确随访和退出情况,均未做意向性分析:意向性治疗分析(ITT)是指参与随机分组的对象,无论其是否接受该组的治疗,最终应纳入所分配的组中进行疗效的统计分析。
⑤多数试验未说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在现在的临床试验中,安全性与临床疗效受到同样的重视。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其不良反应很少为人共识,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以往对其认识较少而已。........
参考文献
1.周仲琪.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12-319.
2.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403-404.
3.王维治,罗祖明,等.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4.胡胜根,胡清洲主任医师从邪郁化风论治弦晕经验.中医研究,2011,1 (24): 62-64.
5.徐霞,卜行宽,邢光前,等.江苏省>10岁人群的弦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4) :250-253.
6.王霭平.针灸治疗颈性弦晕的研究进展.中医外治杂志,2003,12 (5): 35-37.
7.周丽萍.弦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9(18) :31-32.
8.粟秀初.弦晕的临床诊断.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5) :92-297.
9.杨志敏,严夏,刘泽银,等.颜德馨教授治疗弦晕经验介绍.新中医,2002,34(6) :9-10.
10.于晓东.路志正教授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弦晕的经验.陕西中医,2008,26(1) :75-76.
11.赖丽萍.益肾定弦汤治疗老年性弦晕4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6(5): 196.
12.李幼平.循证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