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国家:论丙寅医学社之新医学运动

发布时间:2013-10-15 19:04:14 论文编辑:jingju

第1章绪论


1.1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现状
 本文以丙寅医学社”之新医学运动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医学与国家关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引入,增进对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理解。
  中西医论争延绵近百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问题,正日渐受到学界关注。在近代中西医论争中,中西各派都著书立说,来往辩难,阐发医理,批评医政,且中西医各自内部又是派别分立,造成十分复杂的局面,使后人颇难看清这场论争的实质。综括几十年来对中西医论争的研究,依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民国时期:服务于中西医论争的医学史研究
   中国医学本来就有“重史”的传统,传统的医史模式是名医传。名医传这种形式,一直流存到20世纪。’告名医传时期的医学史撰著多半出于医家临床证治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医学史放在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史学意义上的中国医学史研究是近代以来在欧洲和日本医学史研究影响下产生的。i5民国时期,史学意义上的(而不是作为医疗行为的参考)“医学史”研究模式正式确立。当时医学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医学史研究来论证中西医学的优劣。于是,医学史刚卸下为临床证治服务的任务,又与中西医论争纠缠在一起,挑上了指导中国医学发展的重担。”当时的中西医学界人士都热心于医学史研究,且都关注中西医论争问题,但目的迥异。中医学界希望通过对“医学史”的研究来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前人的不断努力下累积起来的宝贵遗产,以此阐明其存在与继续发展的历史价值。
西医界关注中西医问题的目的则在于突出西医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比如《中国医史》的作者就认为:“中国医学在十七世纪结束前的长时期中,实际上是处于停滞不前的体止状态,只有在教会医学到来时,它才复兴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学史研究大都可以看作是近代中西医论争的一种言说方式,论者或拥护西医,或拥护中医,立场鲜明,真正将中西医论争作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客体的论著并不多见。甚至如编选傅斯年挑起之“国医”论争资料的文章一一《华北国医论战述纪》虽为资料的编辑,但作者有于自身立场,在摘选时已有极强烈的主观态度在内。告正因如此,对今人而言,这些论著与其说是史著,不如视之为史料。需要以医学史的“史学史”之眼光分析之,倘囿于其观点,不审其言外之意,袭用其言说,视近代中国医学史为“中医抗争史”或“新医受难史”,则必然无法窥知历史的真相。.......................
.......................


第2章“新医学”的界定及其特征


2. 1丙寅医学社对“新医学”的界定


2.1.1医分新旧:“新医学运动”之思想氛围
西医没有减少中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医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传统中医的人数大大超过由西方科学培训出来的医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高层政治关系。”与中医漠视西医的状况相似,洋人医生也因为不需要与中医争饭吃,而且享有治外法权的保护,所以与中医并没有太大的冲突。’于是,在医学界仍是中医与西医二者并立,普遍流行的观点是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二者长处互见,并行不悖。1910年东三省爆发鼠疫,伍连德医师采用预防注射的办法,最终控制了一次威胁全国的鼠疫的爆发,这使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官员乃至开业中医师都开始改变了对西医的漠视态度,但即使如此,“除了这件事以外,在那时儒医并未受到现代医生的影响,就像现代医生不被他们影响一样。儒医完全没有感到他们自身受到来自西方的新医学的威胁,他们了解他们所受支持的程度,并知道多数中国人除了尊重西医外科外,都把现代医学看作是‘外国的’而不予信赖。”..............
...............................


第3章国家建设语境中的“新医学”...................................................37
3.1新医学与国家建设..........................................................................37
3.1.1医学与保国保种.........................................................................37
3.1.2公共卫生:“新医学”在国家建设中的现实要求.....................41
3.2“国医”再分析..............................................................................44
3.3本章小结.........................................................................................51
第4章“新医学”运动中的政府与社会...............................................53
4.1社会各界在“新医学”运动中的责任............................................55
4.1.1政府............................................................................................55
4.1.2医学界........................................................................................54
4.1.3智识界........................................................................................56
4.2建构民众医药卫生常识...................................................................58
4.2.1医家与病家.................................................................................59
4.2.2解剖与卖血.................................................................................61
4.2.3羊毛疗........................................................................................63
4.3本章小结.........................................................................................65

....................


结论
  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社会多了不少西来之物,正是在“西”的刺激与对比下,“中”才渐渐清晰起来,中西之争也随之而起。汤一介认为,五四以来,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上一直存在“古今中西”之争,表现为两种偏向,一种认为“中西”之争都是“古今”之争;另一种认为,“中西”之争都不是“古今”之争。”“古今中西”之争是否自五四起,暂且不论,中西与新旧或古今的关系确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医的问题确实是中西文化问题的一个侧面,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哲人如冯友兰在《论中西医药》(1939年)与《再论中西医药》(1940年)二文中即以“古今中西”的模式解释近代中西医问题,认为中医中药与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一样,缺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中医西医主要不是中西之分,而是古今之异,应称为旧医新医;而中药与西药的不同,不全在古今不同,就中药西药的制造提炼说,其不同是古今的不同,就所用材料说,则是地域的不同,这是真正的中西的不同。
    然而,医似乎又有些特别—它作为治病救人的技术比一般所谓“文化”更加关涉日常,是人们生活须臾不可离弃之物;更何况甲午以来,在强国强种的呼声中,医被赋予了促进群体强健的使命,从与近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国家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正是“技术”、“文化”、“制度”三者互相纠缠的状态,使近代中国史上出现了旷日持久的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当众多西来之物渐渐被国人当作“国货”之后,西医始终戴着“西”的标识,中西两种医学倔强的表现着其差异性,一方面,中医固然无法拒西医于国门之外,西医似乎也无法“废止中医”;另一方面,西医作为外来的“新”因素进入中国社会后,起到了类似于酵母的作用,在它慢慢的发酵过程中培育了“中国西医”群体。这一群体是国人而业西医者,他们虽然从事着一种看似外来的职业,但所面对的却是中国的病人与中国的医药现实与医药资源,因此他们的关怀在中国。革新医学以强国民的理想与获得中国社会承认的渴望促使他们担负起了创造一种能代表现代中国的新医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医学周刊集》第1-6卷,北京,丙寅医学社,1928-1934年。
[2]《晨报副镌》,北京,晨报社,1921一192b年。
[3]《医潮》,南京,丙寅医学社,1947一1948年。
[4]《大公报·医学周刊》,天津,大公报社,1928一1935年
[5]《苏州国医杂志》,苏州,1934-193b年。
[6]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骆立胜主编:《义乌名人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10]董炳馄,杜慧群,张新庆著:《老协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六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
[12]《广布卫生书籍以强种类说》,《东方杂志》,第八期,1904年10月4日,第 177 -178页。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