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视神经创伤救治的转化研究
近年来,在医学研究领域言必谈转化,我国各领域也相继成立许多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神经创伤救治的转化研究也值得深入探讨。
2.1 建立研究与转化意识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化,患病人群数量大,疾病种类多,是最具医学研究优势的国家,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医学研究整体水平偏低,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近代医学中由我国自主建立的新的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的方法或理论寥寥无几,主要以学习国外成熟经验为主。但是由于种族、经济、文化的差异,一味借用国外经验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加强我国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对发展真正适合国人的诊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树立研究与转化的意识。一个好医生能帮助的患者是有限的,而一项好研究能帮助的患者则是无限的,故需要我们把日常的医疗工作升级为高质量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在临床神经创伤救治实践中发现的重大医学问题和需求,我们要有效转化和凝炼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实验研究等手段予以解决,完善转化平台与政策、优化转化方法与技术、提高转化能力与效果、增强转化安全与效能,使更多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到神经创伤救治中,提高救治水平。
2.2 多学科交叉合作,寻求新的突破
从对医学发展的革命性进展来看,学科交叉成果最为显著,如伦琴发现了 X 射线不仅宣告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也促进了医学的变革;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诞生,其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的晶体 X 射线衍射技术 。因此,生物医学与物理学的交叉融合对促进转化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10 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成立“工程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多项神经创伤救治的转化研究。
2.2.1 新型物理成像技术在神经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突飞猛进,已成为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显微成像的组织病理学性质检查与大体成像的边界范围检查之间尚不能有机结合,存在缺限。为了弥补这些缺限,实现神经创伤救治过程中精准的清创与功能区保护,交叉实验室开展了太赫兹、多光谱与偏振光谱、拉曼光谱等新型物理成像技术在坏死脑组织术中辨识、实时脑功能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如太赫兹辐射指频率在 0.1 ~10THz(波长 3 mm 至 3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许多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振动、偶极子的旋转和振动跃迁以及晶体中晶格的低频振动吸收正好处于 THz 频带范围,并且 THz 光谱技术对探测物质结构存在的微小差异和变化非常灵敏,不仅可以获得轮廓信息,还可以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多光谱偏振成像探测能够提供关于目标的光强度图像无法显示的表面粗糙度、表面取向、表面电导率、理化特性、含水量等信息。这些新型物理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能为实现术中坏死脑组织的精准清创、功能区定位等提供技术支持,还可能为研究神经创伤、继发性损伤等的物质基础提供新线索。
2.2.2 国产光纤颅内压监护仪的开发 颅内压增高是重
症神经创伤患者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我国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压监测与国际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设备与探头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交叉实验室以双方优势,已开始自主研发医用光纤颅内压监测仪,将实现国产、降低成本,促进转化应用和推广普及。
2.3 成熟药物、适宜技术新用途
有些药物除了治疗 1 种疾病之外,还可能治疗其他疾病,有些药物企业开展过大量前期研究,而因种种原因废止研究的药物也可能有新的作用;这些药物新用途的研究可能为药物开发节省时间和研发费用。
2.3.1 铁离子螯合剂在神经创伤并发症防护中的应用
颅脑战创伤后常合并有脑组织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溶解红细胞的降解产物中富含铁离子,而铁离子在颅脑战创伤后继发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在临床外伤、出血及感染性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发现脑室壁上有胶冻样或黄褐色斑点状沉积物及絮状粘附物,后经实验研究发现小型猪及大鼠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类似改变,大鼠脑室内注射三氯化铁可导致慢性脑积水。铁离子螯合剂与体内铁离子结合可有效地提高铁的排泄,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铁参与的氧自由基形成,阻断脂质过氧化,对神经细胞可起到保护作用。去铁敏早已用于治疗多种铁过载的疾病,这种“老药”在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新作用已经引起关注,而在深入研究颅脑损伤机理的基础上,探讨已用于临床的“老药”的新作用可能开辟一种便捷的研究模式。目前,正与美国Michigan大学Xi教授合作开展去铁敏在脑出血后并发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由于去铁敏已在人体应用,一旦证实有效,即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Zhang J.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http://www.1daixie.com/dxyxlw/ China[J]. Sci China Life Sci, 2012,55(9): 834-836.
[2] Guan J, Chen J.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its effects on medicine inChina[J]. Chin Med J (Engl), 2011, 124(19): 3170-3175.
[3] Solit D B, Janne P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rimed for resistance[J].Nature, 2012, 483(7387): 44-45.
[4] Wang X, Wang E, Marincola F M.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developingin China: a new venue for collaboration[J]. J Transl Med, 2011, 9: 3.
[5] Planas A M, Traystman R J. Advances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0[J].Stroke, 2011, 42(2): 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