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药应用中剂型选择及药引使用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医学论文下载请联系
论文代写专区。现代中医临床处方用药,越来越不重视剂型的选择及药引的使用
代写医学论文,特别是在成药的服用中,更是难见使用药引,不利于中成药疗效的最大发挥。中药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药剂型经过历代医药学家不断探索和总结,大致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初级、简单、经验的水平向着高级、复杂、深化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剂型特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书中载有汤、丸、散、膏、酒醛等方剂的命名,例如半夏林米汤、鸡矢醛等。至此,已经把药物与剂型结合起来应用于方剂的命名,从而出现了方名和剂型名称,对中药剂型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由于工商业很发达,中药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盛行官卖制度,出现了官办手工药厂,并刊布了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对中药剂型制法有较详细的论述。书中所载剂型以丸剂、散剂为主,此外,还有汤剂、膏剂、丹剂、饮剂、饼剂、煎剂、锭剂、砂熨剂及其他剂型,共收载中成药788种,该书对提高和
代写医学职称论文推广中成药的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药剂型种类很多,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剂型有40余种。多数剂型现今仍然被广泛应用,部分剂型已被改进,对现代中药剂型的设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药引的正确应用对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是中药配伍应用需要继承与发扬的一个重要学术内容。在《伤寒论》中,112个方剂就有52个应用了药引,占总数的46%。《伤寒论》中药引的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①引经作用;②佐助作用;③反佐作用;④制约作用;⑤调和诸药等。纵观历代方书,各种剂
代写医学硕士论文型中使用不同药引的方剂甚多,历代医家也是十分重视对于药引的使用。尤在径在《医学读书一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幻张睿在《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揖”,并谓:“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程文囿辑《医述》说:“古人用汤,必须置引。”汉唐以后,经历一千多年,药物和方剂都有了很大发展,药物由365种发展到2600多种,方剂由300多个
代写医学发表论文发展到6~7万个,这就大大促进了药引的发展,其品种由原来的数十个发展到上百个,特别是药引充当引药归经的作用明显突出了,单调而有限的药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自宋代以来,不少医籍都详细记载了药引的配伍目的和具体使用方法,药引不仅和汤剂配伍,而且还广泛地和成药配伍应用。宋代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经检索发现,现代文献对《圣济总录》中剂型及药引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对药引使用规律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论文期望通过对《圣济总录》中剂型和药引的研究,探讨其基本规律,总结其宝贵经验,以期更好服务临床。1.《圣济总录》概述《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由政府组织医家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用药,历时7年编成的一部方书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万首,约二百余万字。该书是一部汇集前人学术经验的辉煌巨著,它是汉唐至北宋临床医学较为全面的总结和体现,其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多为后人所借鉴,并发展成为新的证治名方。宋徽宗为该书御制序云:“亦诏天下以方术来上,并御府所藏颁之,为补遗一卷,治法一卷。卷凡二百,方几二万。以病分门,门各有论,而叙统附焉。首之以风疾之变动,终之以神仙之服饵,详至于输穴经络,祝由符禁,无不悉备,名之曰《政和圣济总录》。”这段话对该书取材的渊源、编辑的体例以及内容的梗概等进行了简述。在宋代,宋太宗时己经救令王怀隐等人集体编纂了《太平圣惠方》,该书是宋初及宋以前流传至宋代医家验方、医论的总结汇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果,又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北宋初期以前医学发展的水平。宋徽宗兴师动众地再编《圣济总录》,除了和他崇尚医学的原因之外,客观上还有与宋以来医学有了许多变化发展,予以重新总结估价势在必行有关。此外医学界也存在把《局方》庸俗化,不求甚解,只凭证给药等弊端。宋徽宗在《圣济总录》序中明确表示出对这个问题的忧虑:“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病,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曰寒曰热,寒热之相搏,差之毫厘,失以千里,而有余者益之,不足者损之,率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因此,在政和年间(11n一1118年),宋徽宗赵估诏令天下,“凡药之治病彰之有声者,悉索其方书上之”,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府内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全书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内容极为丰富。在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进一步阐述。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疗效比较可靠。2.剂型概述剂型是指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的型态。中医方药的剂型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3]中就有汤、散、膏、酒、丹等剂型。张仲景的《伤寒论》〔4〕和《金匾要略》〔5]中除记载了前人己有的剂型外,还增加了浸剂、栓剂、浸膏剂、软膏剂等十余种剂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药剂学。以后经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又创造了各种剂型,到了明代《本草纲目》〔6]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后,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以利于临床应用。2.1剂型的种类为了更好地增强药物疗效,加速药物的作用,降低药物副作用,可以把中药经过加工制成各种剂型。2.1.1汤剂又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中藏经》云:“汤可荡涤脏腑,开通经络,润品阴阳,区分邪恶,润泽枯朽,悦养皮肤,益气充力,扶助困竭。”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灵活加减,能紧密结合治疗的需要,能全面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症的特殊性。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生产,亦不便于携带。2.1.2散剂散剂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水、茶汤、米饮或酒等冲服,或水煎服;外用散剂,是将药研细后,撒布或调敷患处,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散剂有易于制作、便于服用、节约药物和不易变质等优点。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指出散剂有见效快和吸收快的特点。因而散剂可作急、慢性疾病的常用剂型。2.1.3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碾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制成的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是一种常用的剂型。李东垣《用药法象》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理中丸等;亦有用于急救者,如安宫牛黄丸等。某些峻猛药品,不能急切使用,为了使其缓缓发挥药效,可作丸剂用,如抵当丸等。毒性大、难入煎剂的药,或贵重、芳香、不宜见火、不宜久煎及有效成分不易溶于煎煮的药物,亦应制作丸剂。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等。2.1.4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等;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用作调配其它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等。2.1.5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醛。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2.2剂型的选择《本草经集著》对药物剂型治疗疾病是这样记载的:“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这就是由于药物的不同,疾病的不同,为了保证疗效,对剂型进行选择。这充分说明古代医药家已根据药物性质和疾病特点注意选用适宜的剂型,并已形成选用剂型的基本原则。在临床选择剂型时,应根据药物特性的不同,及病症特点的不同,选用不同剂型。3.药引概述药引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随着中药品种的丰富和方剂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充实起来的。药引,又称引子药,是医家专为提高方剂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矫味矫臭等而设,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是中医处方用药的特色,其应用非常广泛。3.1药引的作用药引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之一,其形成经历了众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过程。药引的合理使用对整个方剂的组合配伍乃至疗效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作用。药引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3.1.1引药达病所每一首方剂的组成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配伍组成方面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在方剂中根据不同的病所所在,有目的地使用某些药物,使其引导诸药直达病所。3.1.1.1引药至脏腑经络与脏腑是密切相关的整体,经络沟通机体内外表里,机体一旦有了病变必然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各药物的归经及各脏腑的病理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肺部出现病理变化表现为痰多、色白,我们便可从诸多归肺经的药物中选择,如白芥、桔梗等。3.1.1.2引药至经络药物的归经在此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临床一些阳气不足,阴血亦弱,复有外寒伤于经络,血脉不利所致诸症,除选择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外,还须与养血通脉配合组方。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英汤是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且内寒日久以及寒入经络等,故治疗在温经散寒养血的同时,还须选用一些通达经脉之药。方中通草加入,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3.1.1.3引药至肢体肢体如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易导致四肢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痛、灼热等。在诸祛风湿的方剂中,加以桑枝、桂枝,此有“以枝达肢”的寓意。3.1.1.4引药至全身病位有上下之分,在行气、活血化癖的血府逐癖汤中,配以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积壳而升降上焦之气以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故本方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3.1.2增强疗效有些复方中所加的药引,以其药性固有的功能来增强君臣药的疗效,此时药引起到佐助药的作用。当归四逆汤中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当归、芍药补血,又助桂枝、细辛通阳。凉隔散中白蜜、甘草可助芒硝、黄琴推导之力。3.1.3扩大应用加入药引后,复方的功用有所改变,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的需要,扩大了成方的应用范围,这实质上是方剂学中随证加减的具体运用。如《惠直堂方》二灵砂丹用药引十五证。如常服,每用人参汤空心送下,或枣汤送下;庙气偏坠肿痛,茵香汤送下;妇人血气作痛,延胡索、五灵脂、酒、醋各半送下等等。3.2药引的使用特点使用药引有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①与方中其它药物共煎同服。汤剂和宋代的煮散中的药引,多用此法。②药引单煎取汁,作为送服主药或成药的汤引。如一般丸、散剂中的汤引。③药引煎汁作为溶剂,用其煎煮其它药物。如宋代有些煮散。④液体药引直接以汁兑服。如酒、醋、茶、盐水等。可直接作为丸剂、散剂送服的汤引或兑入药剂中服用。3.3药引与引经药药引与引经药在含义与临床应用方面虽许多相似之处,与经络理论有一定的联系。药引中既包含一些引经药的应用,也有一些随症加减药,有时药引本身就是引经药,可引导方中其它药物抵达病所,故与引经有类同之处。只是在方剂中所处地位不同,引经药可以为方中主药,而药引,仅起佐使作用,不起主要治疗作用。若您对医学论文有所需求,请到医学论文专区下载
http://www.1daixie.com/dxyx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