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由于干预时间不长,受试者仅完成了I 期心脏康复运动,未能对患者远期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结合II 期、III期心脏康复运动,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1.前言
1.1选题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改变,患者出现心肌收缩力的下降,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不足,造成组织缺氧,其主要症状包括长时间的呼吸困难、颜面部及下肢水肿、以及运动耐力下降等,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病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在上世纪以前,运动曾被列为心力衰竭病人的禁忌事项,对心衰患者提倡卧床休息,避免运动[1],但事实上,减少运动并不会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且长时间的不运动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导致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2]。以前的观念认为,CHF患者的治疗应该是通过药物来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且应卧床休息,但长期的不运动会让患者运动能力进一步下降,摄氧量降低。后来很多的研究证实,CHF患者虽然运动耐力降低,但控制病情的前提下,仍然具有较好的运动适应性,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运动对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延长寿命等均有益处,且运动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CHF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成为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CR的不断发展,心脏康复运动也逐渐进入临床医生的视野,但尽管如此,心脏康复运动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仍然较少开展,国内仍有很多医院并没有开设心脏康复中心。
心脏康复运动是以运动训练为核心,依据患者的病情、耐受程度等来调节运动强度,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中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₂ max),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康复运动可使身体肌肉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获得有益的功能锻炼。心脏康复运动的强度相对较低,可以使患者的安全性及运动的持续性较高,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尽早开展康复运动,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HF患者在进行康复运动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用药情况、运动耐力等,从而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运动疗法在CHR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但以往研究的观察指标多为心功能、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等,有关心衰患者HRV的研究较少,而有研究证明,HRV与CHF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将心脏康复运动与HRV联系起来,探究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HRV的影响。此外,EECP治疗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往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其运用于冠心病、肺功能障碍等疾病,将其与CHF患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且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减弱,EECP治疗可让患者“被动运动”,同时,EECP治疗可改善身体器官、下肢的供血,减轻其心衰症状,从而使其运动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心脏康复运动的进行。由此,本研将心脏康复运动与EECP治疗联合起来,主要以HRV、生活质量、运动能力、血压和心率为观察指标,探讨其对CHF患者影响,以期为制定该人群的康复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为心衰患者的心脏康复提供新思路。
2.文献综述
2.1心率变异性的定义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在体内分布广泛,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为体内组织、细胞等提供神经支配,保证体内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在生理上的完整性,维持内环境稳态。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是指通过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协调、拮抗,从而实现对体内各脏器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通常是十分精细的。心脏也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窦房结细胞具有自律性,在正常情况下决定心脏的搏动,受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双重调节。当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自律性增高,心房与心室的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一般情况下,心率的搏动并不规则,心搏间期存在微小变化,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即可反映这种细微变化,这种微小差异即为R-R间期的变化,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CANS)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是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量度[12],CANS可以对心输出量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代谢需求,HRV的检测可以直观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伴随有自主神经系统的病变。198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脏跳动间期存在变异性,且变异性具有规律性[13]。HRV可预测心血管疾病预后,并与该类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1996年,北美电生理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给出了HRV的定义和测量方法[14]。临床上常用的HRV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线性分析法和非线性分析法,其中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属于线性分析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价指标,非线性分析法中常见的有散点图分析法、参数估计法等。Lorenz散点图法测定时,并分别用横坐标和纵坐标记录以相邻心跳前后的心率值,可反映机体的瞬间心率。HRV分析的时程有长程和短程,长时程分析是指采集24小时连续心电图进行分析,短时程则是采集5分钟连续心电图进行分析。
2.2临床常用指标
2.2.1时域分析指标
时域指标体现心电图RR间期(NN间期)的变异性,反映身体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控作用,主要参数包括正常心搏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successive,rM SSD)、心搏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DANN)、NN50占NN间期百分比(percentage of 50m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s,pN N50)。SDNN是HRV指标中最常用的指标,是指在正常窦律下24h内的标准差数据,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整体水平。rM SSD是指24h内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主要反映心脏迷走神经活性[15],反映心率快速变化的情况。SDANN是指在正常窦律下,24h内每连续时间段的相邻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该值与交感神经张力呈负相关,SDANN升高表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pN N50是指24h内RR间期差值>50ms个数在总窦性心搏中的占比,反映心动周期中逐次心搏的变化差异。简言之,若SDNN和SDANN值降低,反映的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若rM SSD和pN N50值降低,反映的是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反之亦然。与频域分析相比较,时域分析指标意义相对较直观,但无法反映迷走、交感神经的协调性,灵敏度较低。
5.分析与讨论
5.1联合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人体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相互作用来共同影响心脏,当机体受到刺激或患有疾病时,体内自主神经功能调控受到影响,最终可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HRV参数值的变化与人的年龄、性别、运动状况等相关,随着年龄越大,身体各机能方面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HRV的参数值呈下降趋势,这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高的潜在原因。尽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结构功能上都存在差异,但两者的共同作用对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当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除交感神经外,迷走神经也参与了其中,两者共同决定心脏的跳动,而HRV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正常心搏间的微小差异,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评价很重要。迷走神经活动的减弱和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均可使HRV降低[99]。有研究证实,HRV是预估急性心梗后死亡风险的有效指标[100]。HRV分析不仅用于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有应用,在情绪抑郁方面应用广泛。规律运动的人群和专业运动员与很少运动的人群相比,其晚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降低。目前已将抗阻运动应用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中,患者可以进行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病人的预后。
研究表明,HRV时域指标中的两个指标:pNN50、rMSSD,它们具有高度相关性,都可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而时域指标中的另一指标pN N50,则是与年龄呈负相关[101],年龄越大,pN N50值越小,反映体内自主神经的控制逐渐减弱,其中,副交感神经控制作用降低地更加明显[102]。rM SSD和HF均能够反映迷走神经的活性。SDNN是对整体 HRV进行评价的直观指标,心衰患者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下降,SDNN降低。LF指标受到来自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参与压力感受器对外界的反射活动。HF指标主要反映迷走神经功能。LF/HF指标主要用于判断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值越小,反映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下降,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上升,HRV增加。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互相协调,调节心脏跳动的节律,突发疾病会让两者失去平衡,心跳节律改变,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103]。
6.结论
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增加心率变异性、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