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代写,本研究选取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患者,探讨中青年患者卒中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指标。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入院并完善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8-50岁患者。
排除标准:(1)患者未完善相关的头颈联合CTA、颅脑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等检查或检查图像不全面,未覆盖全部血管(包括颈总动脉CCA全段、颈内动脉ICA全段、颈外动脉ECA);(2)存在血管闭塞或ICA狭窄≥50%;(3)存在已经确定病因的病例如血管夹层、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病变;(4)图像质量差,伪影较多,无法进行相关参数的精准测量。
病例组纳入标准:颅脑CT及DWI检查证实存在首发前循环脑梗死,颅脑MR平扫检查除外颅内存在陈旧脑梗死,具有前循环脑卒中的临床体征,责任病灶或临床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11],且除外上述排除标准所列情况。
对照组纳入标准:颅脑CT、MR平扫检查、DWI检查均未发现脑梗死病灶,无或仅有轻微前循环脑卒中的临床体征,且除外上述排除标准所列情况。
前循环脑卒中的临床特征:(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和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语言不清或理解困难;(4)双眼一侧凝视;(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意识障碍或抽搐[11]。由实验者本人收集并记录入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及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情况。
本研究共分析了72例患者144侧血管,依据上述标准,最终纳入病例组86侧,对照组58侧。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方案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的CT-Optima 660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扫描范围从颅顶至主动脉弓,经右侧肘前静脉以4.5ml/s的流率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入碘佛醇(含碘350mg/ml)60ml,注射完成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30ml。使用智能触发扫描,触发点定于主动脉弓部,触发阈值110HU,延时5秒开始自动扫描,扫描方向由足侧向头侧。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mA,准直器宽度40×0.625mm,矩阵512×512,螺距0.984,自动重建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
结果
一、基线数据
本研究共分析了72例患者的144侧血管,相比于对照组,病例组有更多的男性(88.4%vs 72.4%,P=0.015)、更高比例的高血压(77.9%vs 53.4%,P=0.002)及糖尿病(29.1%vs 8.6%,P=0.003),而高血脂(24.4%vs 19.0%,P=0.440)和吸烟史(47.4%vs 32.8%,P=0.075)在病例组及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论文前言·························7
研究对象和方法····························8
结果·········································13
讨论························18
结论·········································21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22
讨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个体的颈动脉几何特征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相比于对照组,病例组显然具有更大的颈动脉分叉夹角、ICA角度及ICA颅外段曲率,由此说明血管的几何形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确有一定的相关性。
回顾既往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针对血管几何形态的研究自上世纪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最初的离体标本到现今的活体血管研究,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Friedman采用离体标本的主动脉分叉处研究发现,偏离主动脉轴及角度较大的血管分支会产生不对称流场及二次分流,首次提出了分叉角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5]。Yiyao Cui在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层流剪切应力与颈动脉分叉角及颈内动脉角的几何形状和高度有关[16],角度较大的部位壁剪切应力较小,更易导致粥样硬化的形成,Friedman、Krams、Phan、Noh等专家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3,8,9,10];Saho及Nagargoje进一步发现ICA、ECA及CCA的外侧壁有着更低的壁剪切应力[17,18];Schreinlechner通过为期12个月的前后对比发现较大的分叉夹角与斑块的体积及其进展密切相关[19]。
随着卒中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普遍,现如今的研究方向逐渐倾向于于中青年患者卒中病因的探究,因此本研究选取了50岁以下的患者,通过CTA对颈总动脉分叉处角度以及颈内动脉角度进行测量,试图探究血管分叉角度对中青年卒中发生的影响,同样发现角度越大,越有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血管的几何形态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在于剪切应力的变化,所谓剪切应力即血液流动在管腔血管壁和上皮表面形成的每单位面积的摩擦力,血液流经分叉处时,不同的角度对血液产生的摩擦力是不同的,即会产生不同的壁剪切应力,当壁剪切应力作用于内皮细胞时,通过各种膜相关分子和微区转化为生化信号,并传递到细胞内部,激活多种转录因子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20]。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剪切应力是内皮功能和表型的重要决定因素,动脉水平的剪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静止和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基因表达谱,而低的剪切应力产生刺激粥样硬化的表型[21]。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研究人群的选择及几何参数的定义,既往研究多将所有年龄段符合条件的患者全部纳入研究内,缺乏对中青年患者的单独研究,本研究选取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患者,探讨中青年患者卒中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指标。其次,简化了ICA颅外段曲率的定量计算,排除了传统概念复杂的形态学分型,将弯曲度转变成数值,更直观的展示血管的走形,易于观察其与卒中发生的关系。最后,本研究采用临床较为普遍的CTA检查手段作为评估工具,覆盖范围较广,入院患者检查率高,对后续的多中心研究及纵向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