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风险管理全过程为研究路线,先从理论方面阐述特色小镇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再以某市水仙花特色小镇 PPP 项目为实际案例,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PPP 模式与特色小镇项目融为一体,既有国家政策推动,PPP 模式自身成功实践经验的可行性,又有当前城镇化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两者结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步骤。(2)通过大量阅读过往文献,得出初步风险指标体系,再以客观、真实为基础,收集专家意见对初步指标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可供后续项目参考的 PPP 模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20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19 年度我国经济的各项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年末,我国GDP总量达到了99.0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1%,成功实现2019年度预期增长6%-6.5%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达60.6%,较上年(59.58%)增长 1.02%,城镇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国际经验可知,城镇化发展轨迹可看作为一条拉长的“S”曲线,两个拐点分别是 30%,70%,这将城镇化划分为 3 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城市人口流入较慢,生产力较低,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当城市人口达到第一个拐点 30%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程度进入急速攀升阶段,这一阶段会一直持续到城镇化水平实现到第二个拐点 70%,在此之后,人口流入速度保持平缓,城市生产水平也逐渐减缓增长,因此,两个拐点之间的 30%-70%阶段是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诺瑟姆曲线”理论最开始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但当前大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数据皆符合此理论。对比可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即将进入平缓发展时期,正逐渐向第二个转折点逼近,亟需进一步提升国内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这既是向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整体国力的现实需求,也是扩大内需的需要,更是转变当前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配比的需要[1]。但是,近年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背后伴随着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不同等级城市发展不协调,尤其是部分城市逐渐出现各种“大城市病”,寻求新型有效的城镇化手段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关键。
2014 年,国内第一个特色小镇诞生于浙江省,云栖小镇,一个从普通城郊结合工业园变成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工智能的“思想策源地”,用数年发展经历向世界证明承载千年文化的历史古镇,同时也可以接轨未来,成为新经济、新产业的重要载体。受此启发,在国内第一次出现特色小镇的两年后,在发改委、财政部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前期大量调研积累和各层次的合作规划下,联合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正式发布的《通知》,也意味着国家对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倡力度大大提高,同时标志着我国以特色小镇模式为新思路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兴起。随着《通知》的下发,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国家三部委更是相继发布多项通知,积极推动以产、城、人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效益”为目标的特色小镇建设[2]。
.......................
1.2 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识别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诸多学者对 PPP 模式有较深认识。YuanJing-feng 等[4]利用 WBS-RBS 工作分解结构,以问卷调查法研究从 2007 年 3 月到 2007年 8 月中国的 PPP 项目风险,最后分类为内部四大类,外部六大类风险,具体包括政府腐败、法律框架不足、汇率变化等 41 项风险因素;YelinXu 和 AlbertChan等[5]指出 PPP 项目的风险评估模型对 PPP 项目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在以模糊数学法综合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中,首轮通过文献综述法确定 34 项风险因素,其次,以两轮德尔菲问卷调查法进行风险因素修正,最终确定宏观经济风险、建设经营风险等 6 类共 17 项风险因素,模拟得出项目的风险水平。Moles&Williams[6]以 Skye Bridge 项目为例,得出风险因素识别不清将造成风险不确定性加大,项目融资困难等结论,只有当项目回报率有固定保障时,才可能会吸引潜在投资者;Ameyaw[7]以文献阅读法为基础,以多项实际案例为依据,从风险源头出发,识别出政治风险、融资风险等 8 类共 40 项风险因素,并指出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为监管制度的缺失,工程施工延迟等;
亓霞,柯永建等[8]整理中国过往的 16 个 PPP 项目案例,总结出包括项目唯一性风险、收益不足风险等在内的 13 项风险因素,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及规律,提出公共部门及民营企业都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等建议。王海鑫[9]等提出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否高效取决去风险因素识别准确程度,以各风险要素存在的相互关联现象为依据,基于文献阅读法提出包括政治法律风险在内的 19 项风险因素,最后搭建出该项目的风险指标明细。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PPP 模式
2.1.1 PPP 定义
PPP 模式,即是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从提出至今已将近 40 年,国内外众多机构以及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至今仍未给出共同定义,究其历史,可将其归纳总结为,公共部门建设某特定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等难题,基于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合作理念下,公私部门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项目资金比例中引入社会资本,双方为共同主体,规划建设特定项目。梳理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各个机构对 PPP 模式的理解,汇总得出下表:
通过综合上述定义能够发现,PPP 模式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出发点,以合作双方都能实现比单独行动更好的效果为目标。立足于国内实际,运用 PPP模式对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30],主要体现在,一是当前城镇化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调动社会资本,既能提高资金流通程度,又能缓解双方的融资成本,同时优化项目资本比例,以最小化财政成本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促进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向更好更优的方向转变;二是促进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合,由公私双方代表不同的社会群体共同担任项目主体,政府部门可以从宏观角度监管各项资源配置均衡程度等,私营企业运用丰富的现场管理优势、施工技术等,降低资源浪费程度,尤其是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资源能源等紧缺性增加;三是深化国家税收制度改革,PPP 模式要求企业财政支出管理从以往单一年度向中长期阶段转变,这正是对当前国家税收制度改革做出的重要呼应。
.......................
2.2 特色小镇
2.2.1 特色小镇概念
国内的特色小镇项目最早诞生于多年前的浙江省,各级政府在见证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后,国家住建部联合其他部门于两年后下发《通知》,由此给出,特色小镇是不同城市基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和环境,融合多种经济形态,建设具有明确定位的综合开发项目,从字面理解来看:
“特”是指小镇产业发展要规避城市建设的趋同性,根据地方形态,建设能体现城市特点的建筑,能将城市特色、地方风貌以建筑风格直观的表达出来,能吸引瞩目,能“一招鲜”。
“色”是指小镇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以及宜居的社会环境,作为一项综合开发项目,一处地方特色,建设流连忘返的生态环境是首要前提,是吸引外来观光游客的基础条件。
“小”是指在建设规模上,要求其整体占地面积不能超过 4500 亩,按相应容积率计算后,项目总建设面积不能超过 100 万平方米;在人口数量上,总数应符合 3-5 万人区间,不能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也不能人口密集,管控难度大;在投资规模上,根据小镇类型,原则上要求在项目实际落地后,3 年内有效投资不能低于 3 亿元。
“镇”是从行政区化角度出发,不同于常见的普通城镇,也不是以文旅或者制造业等为主的产业、工业园区,而是在现代的城镇社区之间保留朴实的乡村风俗,是按照创新、协调等理念建设的新型城镇发展平台[36]。
..............................
第三章 PPP 模式下特色小镇项目风险管理...........................19
3.1 PPP 模式下特色小镇项目风险识别.......................19
3.1.1 风险指标选取原则.........................19
3.1.2 风险指标体系......................19
第四章 实证研究.............................33
4.1 项目概况.................................33
4.1.1 运作方式...............33
4.1.2 交易结构.........................34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4
5.1 结论........................44
5.2 展望..................44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项目概况
随着各项支持性政策的颁布,近年来,特色小镇项目在各地都得到了深入的推广,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是势不可挡的建设热潮。在此背景下,处于城市建设重要加速时期的某市,准备重点发展当地旅游业。通过分析当地人文环境,地质条件,城市风貌等,政府拟定建设以水仙花海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项目。构建以水仙花特色小镇为魂魄,当地特色建筑为骨架,不同业态混合商业、名宿客栈为血肉,充分利用当地文化旅游的区位特点,打造文旅一体的特色生态小镇。
考察当地政府财政情况及国家政策导向,项目决定采用 PPP 模式,一方面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让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终极方向,让社会主义经济向资源最优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通过投入巨额资金,不断提升城市基建水平、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导致了政府财政资金缺口的加大。而采用 PPP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缩小政府资金缺口,并且使各领域内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大大增加,推动城镇化以更优质量更高水平建设。
经过对当地市场经济形势,区位交通情况等调研,项目地址为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总面积约 24.2 万平方米,包含改造及保护面积 4.4 万平方米,景观及绿化面积 12.31 万平方米,地上及地下车位面积为 3.9 万平方米,花卉房面积1.1 万平方米以及其他的道路桥梁面积等。项目总投入额约 54527.42 万元,拟定建设周期为 2 年,持续经营周期为 13 年。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将 PPP 模式及特色小镇概念作为基础落位点,研究两者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水平,结合当前城镇化亟需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客观分析两者结合的现实基础,并从风险源头出发,以风险管理全过程为研究路线,先从理论方面阐述特色小镇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再以某市水仙花特色小镇 PPP 项目为实际案例,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PPP 模式与特色小镇项目融为一体,既有国家政策推动,PPP 模式自身成功实践经验的可行性,又有当前城镇化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两者结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步骤。
(2)通过大量阅读过往文献,得出初步风险指标体系,再以客观、真实为基础,收集专家意见对初步指标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可供后续项目参考的 PPP 模式下特色小镇项目风险指标体系。
(3)以实际案例证明蒙特卡罗法在特色小镇项目的可行性,证实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蒙特卡罗方法既考虑了专家调查的主观性,又包含了计算机随机抽样的客观性,实验结果更具包容性,也更加真实可靠,在有效的仿真次数下,可得出小镇项目的风险水平。
(4)从时间型指标净现值、效率型指标内部收益率的模拟结果来看,本项目盈利能力较好,投资收益高,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具备可投资性及可实践性。但项目开发年限较长,资金占用时间久,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仍需针对实际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措施并保持动态跟踪。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