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23:53:31 论文编辑:vicky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剖析城市竞合关系,运用空间联系模型和地缘关系模型测算城市竞合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并对城市竞合关系的方向和强度进行整体分析;二是构建基于城市竞合关系构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城市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的形态也逐渐由单一城市向城市群、湾区等多样形态的演进,城市治理及区域城市群治理也日益成为学者关注的主题。城市群的治理是基于城市间存在共同利益,通过出台区域政策,对城市中的资本、人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各城市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城市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在城市治理中涉及多个主体,这些主体按照参与、沟通、协商、合作的治理机制解决城市公共问题、提供城市公共服务[1],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城市受多层次规划与政策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竞合关系。城市竞合关系能够体现在城市群治理下,单个城市在城市群中与其他城市联系的强度和方向,这些都影响着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因此,厘清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丰富城市区域治理理论有重要意义。
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的分工合作也成为城市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从微观角度,各个城市基于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在区域政策引导的作用下,与其他城市会形成竞争导向的关系或合作导向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会对其城市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城市发展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宏观角度,城市隶属于区域,明确区域内各城市定位,通过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从而使区域内城市间形成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目前,评价城市发展有众多的模型,其中城市竞争力模型是较为成熟的模型之一,早期研究中更多的是把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竞争力分开讨论,后来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为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竞争力搭建理论框架,也有学者从城市竞合关系的角度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来源、测量城市竞争力的水平,这些成果都丰富了城市治理理论和城市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图 2-1 城市发展评价国外研究变化图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城市群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得先机。在城市群的融合发展中,会出现超出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各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关系也会有所差异,城市竞合关系出现竞争导向与合作导向。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运用区域政策对各城市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以使城市竞合关系能发挥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区域政策有助于区域内整体的发展,能够解决区域中城市间的矛盾与不平衡,是区域治理的重要工具[2]。
目前,对于城市群发展的评价有不同维度和框架,基于这些框架中提出的区域治理政策也较为丰富。但从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发展角度切入的实证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城市竞合关系正是城市群发展中必然存在的关系,剖析城市竞合关系以及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从城市发展的动力方面,为区域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城市竞合关系理论和基于城市竞争力框架的城市发展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与城市发展进行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成果。
1.2.2 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发展和区位关系的缘故,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联系紧密,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为实现区域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以引导城市发展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随着近年来交通设施的不断健全,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通勤时间大幅压缩,城市群的边界不断打破,城市与城市的关系日趋增长,城市发展要素流动愈发通畅,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凝聚力不断提升。虽现在湾区内尚无行政建制性的机构产生,各个城市之间的“龙头”竞争也未停歇,城市间仍存在竞争性发展,但区域合作成为城市群中的共识,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也成为一种解决区域公共问题、实现区域治理的方式[3]。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湾区及城市群
湾区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末期,是由一个或者或若干个相连接的港湾、海港以及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是一个源于地理学的概念。湾区既是沿海区域,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沿海区域不同,沿海区域海岸线一般较为圆滑,而湾区的海岸线凹向内陆,与大陆相连,形成广阔的腹地,海岸线多个城市共享水域,连接分布于港口或者入海口城镇群,形成具有颇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发展系统[4]。而基于这一特殊区位形成的经济形态被称作“湾区经济”,港口和城市在经济形态形成中发挥了纽带与辐射作用,可以说湾区经济融合了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是一种海岸贸易、城市群商圈与特色地理区位复合形成的特有经济格局[5]。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公认的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几大湾区在发展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申明浩和杨永聪认为,几大湾区虽然核心定位和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但三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协调,城市间融合度高,区域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布局合理,要素流动频繁,制度政策包容性高,对外开放程度高[6];张立真和王喆认为,湾区经济对国家创新和变革、经济复苏和增长起不可或缺的驱动作用,湾区基于区域分工协同化形成合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完善,要素流动自由,制度环境宽松,能吸引国际贸易投资,同时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7]。
“城市群”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连绵带概念,他在1957 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文中研究了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由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并把这种巨大的城市空间形态用希腊词“Megaloplis”(希腊原意为巨大的城邦)来命名。1961 年,基于对美国东北部海岸城市群的研究,戈特曼在出版的《城市群·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中提出当时世界上几个主要大都市带并认为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8]。
........................

2.2 城市竞合关系相关研究
2.2.1 城市竞合概念研究
竞合的概念最早用于研究企业竞争领域,是 1996 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 Nalebuff 教授和哈佛大学的 Bran·Denburger 教授在《Co-Opetition》提出[13]。他们认为,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并不是“竞争”与“合作”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动态的为企业目标实现而共同合作竞争的博弈关系,以此实现双赢。意大利学者布杜拉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间共同创造价值的“竞合优势”概念。后来被学者们引入到城市领域开展城市竞合研究。张宏书等认为,城市竞合是竞争与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是城市竞争的高级表现形式[14]。刘静波等认为,城市竞合是城市间全方位的竞争,城市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促进,融汇多种竞争的优势促成合作,同时减少竞争中产生的摩擦和缺陷,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15]。周友良等认为城市竞合是指城市间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合作性的基础上围绕以技术、知识、社会与文化、法律法规及标准而展开的横向与纵向的资源配置与 整合,最终通过契约或隐合同等形式而形成的相互关系[16]。殷杰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城市竞合的内涵,认为城市竞争存在均衡释、城市竞争中存在趋同效应,并解释城市竞争中的合作问题[17]。
2.2.2 城市竞合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关于城市竞合关系的研究成果丰富。在影响城市竞合关系因素的方面,张广德认为主要有六方面,包括自然、区位、交通、政策、经济和文化[18]。在城市竞合关系的制度建设方面,皮弗斯道克认为建设城市竞合关系时,不仅只考虑政府的战略导向和政策,也需要考虑企业、行业部门等城市建设参与者的行为规律,只有多主体形成协作,才有助于共同参与世界城市网络,并提出一个包括四类参与者(城市、公司、国家、部门)和两个团体(国家中的城市、部门内的公司)而创造、支撑和改变世界城市网络的协同效应模型,这些主体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城市竞合基本格局[19]。柳士双认为,我国城市群竞合主要存在竞合意识缺乏、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竞合停留于形式以及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未来从制度建设、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协同[20]。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分析.............................13
3.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制度基础.............................. 13
3.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的强度维度分析............................... 17
第四章 基于城市竞争力框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评价........................31
4.1 城市发展评价的一般分析框架............................. 31
4.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设计........................... 31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回归分析.....................39
5.1 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框架....................... 39
5.2 假设提出与变量选取............41

第五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回归分析

5.1 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框架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在区域内依照区域政策进行建设,在与其他城市的接触下,会产生竞争主导或合作主导的城市竞合行为,这些行为所构成的城市竞合关系不是割裂或者独立的,往往是同时存在和动态发展的。城市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以更低的投入和更高的效率获得更丰富的共同产出,从而提升彼此的竞争力,实现城市共同发展;城市竞争的目的则是针对这部分共同的利益展开瓜分,城市竞合关系的倾向性也根据影响城市竞争力要素的变化会发生变化。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在不同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各有不同,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关键要素集中在生产和资源方面,资源型城市和制造业城市往往位列于城市竞争力的前列。中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行业的发展,各城市间联系越发紧密,跨地域投资使城市财富和居民收入迅速提升,投资要素成为这个阶段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发展形态越来越多样,人才、知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追逐目标。关键要素的迭代,也意味着城市在提升竞争力的进程中城市竞合的行为和目的会发生改变,因为对于关键要素的追求往往与城市竞合的行为和目的是相对应的。
图 5-1 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模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及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城市竞合关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剖析城市竞合关系,运用空间联系模型和地缘关系模型测算城市竞合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并对城市竞合关系的方向和强度进行整体分析;二是构建基于城市竞合关系构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竞合关系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本文研究对象是粤港澳大湾区 11个城市,研究时间为 2010 年—2017 年,所得的结论都基于此研究对象和时间,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竞合关系从各城市竞合方向和强度两方面关系看,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大湾区内四个中心城市的竞合关系,广深港的城市竞合关系均呈现为强度较高合作主导的状态,而澳门与广深港的城市竞合关系则为强度较弱合作水平低的状态。二是核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的竞合关系,核心城市与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强度较强、偏向于由竞争主导。三是重要节点城市竞合关系,中山、佛山、东莞等城市间竞合关系强度较强、竞争导向强于合作导向。从各城市城市竞合关系强度和方向整体交互结果看,大多数城市的竞合关系整体呈现为中性的状态,呈现为强度强、偏向于竞争的状态,香港和澳门竞合关系整体呈现为很好的状态,呈现为强度强、合作主导,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互补状态强。
第二,基于城市竞争力框架对城市发展的评价中可以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内生竞争力差距不断缩小,存在均衡化的演变趋势,而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外生竞争力差距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内,各年份的差距呈现波动变化,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竞合关系中的合作呈现尚有较大的建设空间,区域政策对于城市间形成合作关系的影响作用还有待发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