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公司项目沟通管理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1:49:4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G 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采用的是传统的链式沟通,机构层级多、信息传递慢耽误工作。因为没有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当施工发现问题时很难解决,导致有些问题发展到无法解决时才被注意到。由于长期的部门管理定位偏差,在G公司中解决问题不是常态,将问题推给其他部门或者强行接收忽略问题成了常态。最终由于没有有效的生产计划,各部门工作低效,在无序的施工中 G 公司的系统效率不断下降,不得不依靠施工人员大量的加班来完成以往正常施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国务院提出 GDP 增长保 8%的目标。为了保证国内各主要行业顺利渡过寒冬,国务院发布 4 万亿投资计划,将资金发放给各个需要的行业,大力刺激了国内的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的发展。为了满足各建设行业对钢材,煤炭,矿石等材料的需要,国内各大钢厂陆续在东南沿海建设临海基地,各主要散货码头扩建加大储存能力,国际上主要的铁矿石供货商也陆续在东南亚建设中转码头用于给中国运送铁矿石。
在加大国内投资的同时,国家在十三五计划中提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并制订了中国制造 2025 计划,针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传统的集装箱码头在此次的转型升级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洋山港,青岛港等集装箱码头首先进行了码头设备无人化升级,从装卸集装箱的岸桥,运送集装箱的平板车到摆放集装箱的厂桥均实现了无人化的自动运行,减少了作业人员,增加了工作效率,为其他集装箱码头的升级提供了样板式的案例。
在各个码头新建,扩建以及升级换代的同时,与码头配套的卸船机,装船机,门座,岸桥,厂桥等设备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用户出于对码头建设与升级的迫切心理,新设备订单的生产周期较以往大幅缩短,对生产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新的生产形势,国内主要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商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港口机械制造企业由于产品整体交付的特性,决定了整个行业中的企业都是项目驱动型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项目来进行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的企业是职能型与项目型的混合体,有的企业是纯项目型的,也有的企业是纯职能型的。职能型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层面比较规范,但是对项目而言缺乏协调性,各部门之间沟通成本较高;项目型的企业,在项目实施时各种资源都在项目里沟通流畅施工速度也快,但是在企业管理层面比较麻烦,项目结束后项目人员如何安置是个非常大的难题;职能型和项目型的混合体企业,下属员工既是项目组成员又是职能科室成员,既要听项目经理的又要听科室领导的,由于两者不沟通,就会出现双方同时安排一个员工干不同的工作的现象,双重管理并没有带来双倍的工作量,可能连正常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沟通管理的发展从早期只有模糊的概念到现在出现成熟的理论一共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萌芽期:20 世纪初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现,主要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主,提高学生演讲和写作能力。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等在这个时期开始从组织的角度研究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方式。韦伯提出了组织沟通方式是一种下行的沟通方式;法约尔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中,阐述了“等级链和跳板”沟通原则。成长期:20 世纪 40 年代之后,在法约尔和韦伯的基础上,沟通管理学在一批新的研究者的努力下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l Bamard)建立了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组织系统原理。他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认为这个系统是由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巴纳德所说的信息交流发展到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沟通管理。
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控制学科,系统学科,协同学科,及信息学科的不断发展,沟通管理学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同并加入到了研究之中。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 1988 年的《哈佛商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新的组织模式》,认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由知识管理组织的阶段,组织的沟通方式由垂直式简化成了平行式。
成熟期:进入 21 世纪项目管理进入了标准化管理阶段,项目管理知识被系统性的划分为十大知识领域,项目的沟通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下,项目管理在世界上也受到了热捧,学者们对项目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如项目经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形式,沟通方法,沟通渠道等等,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2   案例正文

2.1  企业背景
G 公司于 2002 年成立,是 D 集团下属的分公司,G 公司位于 D 集团某滨海制造基地中,是该基地中的主要运营单位之一。G 公司目前拥有员工 400 余人,其中技术人员 129人(设计 85 人),拥有制造车间 2 处,浅水码头 1 个,主要经营港口机械(卸船机、岸桥、厂桥、门座、装船机、装卸桥等)、龙门起重机、铸造吊等大型起重设备。G 公司前身为某老牌起重机厂,在主营业务上已经有 30 余年生产经验,曾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G公司的主要业务伙伴为东南亚厂商及国内传统合作单位。近几年主要依托东南亚各国及印度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基础建设机遇,将业务范围由国内传统合作伙伴拓展至海外,并借助一带一路计划尝试性向欧洲销售产品。G 公司目前主要以成套设备制造为主,暂不具备 EPC 能力。
G 公司采用的是以职能式为主,辅助弱项目矩阵的组织机构模式,所有职能处室员工服从科室领导管理,在项目工作中也是由科室领导直接安排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科室中一名员工负责一个项目,工作忙时可能会负责两到三个项目。虽然 G 公司是项目驱动型企业,但是项目工作中不设置项目经理,主要生产协调工作由生产科生产调度完成,有需要对外联络的工作时由技术科人员兼任项目联络人,负责对内对外的协调工作,项目联络人对项目没有任何指挥权限。
图 2.1   G 公司组织机构图
.......................

2.2  行业背景
G 公司所在的港口机械行业主要分为集装箱码头设备,散料码头设备和其他大型起重机设备。由于生产建造的场地面积,设备种类,人员数量以及资金投入较大,所以港口机械行业的入门门槛较高,主要的设备制造商都是国企或者带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近几年随着部分民间资本对制造业的投入,很多民营企业也进入了这个行业。
行业中比较著名的企业是上海 Z 集团,该集团在集装箱码头设备中占有极大优势,每年设备的生产量能占到全球产量的 70%-80%。Z 集团在上海周边拥有多个制造基地,分别生产不同类型的港口机械设备,由于其产量较大已经基本实现了设备的标准化和系列化。Z 集团依靠自身规模优势,辐射整个江浙沪地区,在其周边形成了完成的产业链,很多供应商甚至是 Z 集团主动扶植起来的。近几年 Z 集团成功研发了自动化无人集装箱码头,将整个行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Z 集团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向自动化无人化靠拢,其新建的自动化生产线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以往 40 天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要 7 天就可以完成,提高了自身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竞争对手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北方各制造企业,由于行业规模不够大,周边没有形成足够的产业链,主要的配套件需要从其他省份采购,周边企业只能配套钢结构制品。生产方面也是以人工生产为主,因为规模不够,对于引进自动化生产线都保持着犹豫的态度。在自动化码头需求逐渐扩大的现在,北方各企业由于投入的研发力量不够,导致还没有可以与 Z 集团抗衡的产品出现,目前整个自动化码头市场由 Z 集团垄断。
图 2.1  施工流程图
..............................
 
3   案例分析 ....................................... 25
3.1   理论依据 ...................................... 25
3.1.1   沟通 ................................... 25
3.1.2   沟通管理 ................................ 26
4   对策与建议 ...................................... 37
4.1   方案设计原则 ........................................ 37
4.1.1   根据理论研究设计方案 ........................................ 37
4.1.2   根据 G 公司实际情况设计方案 ....................... 37

4   对策与建议

4.1  方案设计原则
4.1.1  根据理论研究设计方案
沟通管理、激励管理方面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都有可以对应的理论方法,丰富的资料内容对设计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广阔的组合方法。根据案例分析中已经总结出的问题内容,可以先从现有的理论成果中寻找方案思路,然后再将各种理论思路进行汇总,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
控制管理方面的理论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提高组织效率、减少组织层级出发都有对应的成熟方案,大量的现有的解决方案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结合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初步设计组织机构优化的方案。
初步的设计方案是从原理出发,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方向性指导,不能直接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使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

结论
G 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采用的是传统的链式沟通,机构层级多、信息传递慢耽误工作。因为没有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当施工发现问题时很难解决,导致有些问题发展到无法解决时才被注意到。由于长期的部门管理定位偏差,在G公司中解决问题不是常态,将问题推给其他部门或者强行接收忽略问题成了常态。最终由于没有有效的生产计划,各部门工作低效,在无序的施工中 G 公司的系统效率不断下降,不得不依靠施工人员大量的加班来完成以往正常施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为了提高 G 公司的沟通效率,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有明确的施工目标,我们将 G 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扁平化处理,加强了生产计划部门的核心作用,以生产计划部门为核心直接沟通车间调度,施工班组,科室成员,科室文控,生产调度等部门人员,减少沟通层级提高沟通效率,将生产计划文件直接下发到各执行单位手中,按照有实际参考意义的生产计划文件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反馈的速度,用通讯工具建立临时沟通平台,通过点对面的方式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同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如果各部门没有有效反应,再通过一条正式的反馈渠道沟通,将发现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发送给各部门,最终问题解决后再由问题的发起者签字关闭正式渠道。G 公司组织机构扁平化以后,对各职能部门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以后需要严格按照部门要求进行工作,不能以无法胜任工作为理由将工作推给其他部门。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 G 公司的规章制度,防止部门间责任失衡。为了确保 G 公司组织机构扁平化的顺利推进以及生产计划部门的核心地位,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支持,从上到下推动机构优化,启用专业人才进入生产计划部门,并为各施工班组等提供网络与设备,保证信息能够从生产计划快速传递到各施工班组和相关部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