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设备技术研发探析

发布时间:2013-05-02 22:12:54 论文编辑:candace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产品的性能、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产品设计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低成本、高质量制造出市场所需的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保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日新月异,技术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产品折旧时间越来越短,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战略成为了企业的战略核心。
传统产品研发模式的弊病越来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研究表明,基于职能型的新产品研发模式生产的新产品只有40%能够产生商业价值,而只有30%的研发项目符合了产品研发的进度,这种现状体现了对于产品研发过程的管理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西方国家,项目管理早已被引入产品开发的过程,由于项目管理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企业通过项目管理整合企业资源、市场需求、产品特性等等,不断的更新产品,维持了企业的行业领导地位。跨国企业如通用电气、IBM 等公司利用项目管理实现了效益明显提升其中包括产品市场投入周期、产品研发成本、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
国外制造型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得益于其治理结构的完整、管理水平的先进。同时把制造业务普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留下作为核心的产品研发活动,并对于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工作流程、项目团队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并且注重环境的建设,为项目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了开发成本的降低、较低的风险、较短的研发时间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应用了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产品研发,通过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产品研发的能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许多代工企业(OEM)已经开始向原始设计型(ODM)企业转型如格兰仕,摆脱了低端价值链的生产模式,注重价值链的高端,附加值高的设计环节的投入和创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许多中小型企业存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集权式机构特点、高层的认识不够深入、片面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缺乏等使得项目管理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项目管理得不到重视,或者虽然进行了项目管理活动,但是忽略了所需的环境条件的建设工作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升,造成的结果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投入和产出相差甚远。在 M公司的案例中,这种问题就十分突出,项目管理模式使用的不理想使企业骑虎难下,因此,对于我国中小型制造型企业的产品研发进行项目管理应用探索,发现企业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有利于同类型企业的进行产品研发管理的借鉴。

 

1.2 项目管理理论及方法综述
1.2.1 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
1.产品研发项目的特点
项目是一种组织活动,这种活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任务。而产品研发项目指的是基于产品开发到投放市场整个过程的活动,主要由企业的研发部门负责,而一般所指的研发并不是指进行产品的创造,不是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是从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各个特性如外观、结构、功能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工作,通过产品特性的改造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所以对于 M 公司来说,和其他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具备的特点相同,主要注重在产品的外观、性能上的创新。
1)明确的目标。项目设计开发任务书往往明确的表明了项目的目标,一般来说,新产品的开发是为了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而进行功能改造。而在项目角度来看,目标是项目范围的表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目标不但要进行情绪化,而且要进行细分化,从而得到一系列的子任务,通过对于子任务的顺序排列、成本预测、绩效计划而使项目更加合理和全面。

 

第 2 章 M 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问题

 

2.1 M 公司简介
M 公司是一家具备上十年技术经验的科技型制造业公司,公司追求技术领先来引领市场,每年的研发费用占营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从几十人的小厂逐渐发展成为两千职工的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本科学历的员工占60%以上,技术研发人员都在硕士学位以上,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公司的不断技术革新已经形成了完成的研、产、销的体系,公司每年派若干技术人员出国培训,不断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同行业世界先进技术保持一致,企业规划自主研发一款性价比很高的激光跟踪仪,有效的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并通过企业成熟的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并打算进军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

 

第 3 章 M 公司产品研发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原因............ 17
3.1 部门沟通 ........... 17
3.2 项目经理管理 ............ 17
3.3 时间管理................... 18
3.4 团队管理 ................. 18
第 4 章 项目管理原理在 M 公司的应用............. 20
4.1 组织变革、明确职责范围 ................ 20
4.2 项目流程改进 ............. 22
4.3 加强项目沟通管理 ............. 26
4.4 加强时间管理 .................. 28
结论和建议................ 33

 

结论

 

M 公司把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应用于产品的研发项目中,通过持续的改进工作包括项目策划、流程设计等,虽然初步实施中遇到阻碍,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项目管理在应用过程中最终取得了成功,通过进行总结获得了一些启示如下:
1)在采用新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必须冷静的分析和全面考虑,找到问题的关键,反复的论证,多换几个角度思考,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M 公司面对困难和失败没有选择放弃,请专家进行反复的,耐心的分析和研究,重新进行思考和改进,使公司最终解决了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2)在新技术和方法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层的意识必须进行改变,重视组织结构和流程优化对于项目完成的重要影响,以及各种局限条件的平衡和综合考虑。M 公司开始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停留在职能结构的组织模式下,对于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特点没有深刻的理解。
3)良好的项目运作环境。为项目小组提供稳定的资源、灵活的制度、良好的工作条件、独立的工作平台等环境因素对于项目来说非常重要。M 公司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使项目能够积极的运作,成员有比较高的满意度。
4)优秀的内部管理公司内部的管理工作对于项目的运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公司战略决策的科学和合理有利于项目启动过程中合理,公司的管理沟通经验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引进和减少沟通障碍,高效的执行力为项目活动减少了负担,以及柔性的公司结构等都为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Carl Pritchar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s Toolkit [M]. ARTECHHOUSE, INC, 2004.
[2] Christian Jensen. Project relationships-A model for analyzing interactionaluncertain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24(4): 12.
[3] Joyce Fortune. Framing of project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by a systems mod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24(53): 65.
[4] Laurence.J.Moore, Bernard, W.Taylor.Multiteam. Multi project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Planning with GERT [J]. MANAGEMENT SCIENCE, 1977,24(4): 401-410.
[5] Garies R. Arrangement by Projects-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International [J].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89, 05: 25-36.
[6] Globe Son. Impact of various work break down structures on projectconceptu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4, 12:165-171.
[7] Goldratt. Critical Chain [M]. Great Barrington: The North River Press PublishingCorporation, 1997.
[8] G.V.S.Raju. Analysis of GERT Networks [J]. IIE Transactions, 1972, 3(2):133-141.
[9] Henry L Gantt. Work, Wages, and Profit, 1910.
[10]Hobday. M. The project based organization:ahttp://www.1daixie.com/dxpmplw/ n ideal from for managing complex[J]. products and systems research policy,2000, 29(08): 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