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文章从棚改项目BT模式的投资风险角度出发,从理论上对棚改项目BT模式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棚改项目BT模式的投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房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广大市民实现“住有居所”的房屋价格和居住条件。为了有效地增强国人的幸福感,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建议》明确了在针对保障居民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镇廉租房,规范保障房,扩大棚户区和老旧小区的建设规模,为城镇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房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暖心工程”棚户区改造,使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上千万居民“出棚进楼”的景象。2012年以来,我国的“棚户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棚户区改造已完成2300万套,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承受力,对维护城市的和谐与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房子原有的属性,各地住房要租购同时开展,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精准推行相应政策。财政部于2022年发布了《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部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用于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对保障房项目的建设,资金共计526亿元。根据制定的目标规划,到2022年度,政府新增了建设了总数为4700万间经济适用房,对广大的中、低收入者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激励。
1.2研究思路及内容
1.2.1研究思路
BT模式是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然而,BT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进行BT模式投资风险分析,对于棚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采用BT模式的河南省B地市Y区S棚改项目为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房地产开发公司经历了政策、法律、经济等一系列困难,也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是关于BT模式棚改项目的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深入了解BT模式的基本特征、优劣势情况以及国内外BT模式棚改项目情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然后结合真实案例,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专家打分等形式对BT模式棚改项目各类投资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得出相应结果;最后结合以上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项目投资风险的预防体系、关键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和BT模式棚改项目的优化对策,进而帮助各企业在后续类似的棚改项目建设中规避或减少一些风险。
2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
2.1棚户区改造基本现状
2.1.1棚户区现状
棚户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房屋结构比较简单,密度大,房屋破旧,使用时间久远,房屋内居住人口较多,缺少便民功能,消防等安全风险指数较大,而且还存在着较差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64]。通常由城市相对贫困的居民居住,他们缺乏基本的住房、卫生、教育和其他公共设施。由于棚户区通常是历史遗留问题,大多为居民自建房产,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同时居民也缺乏相应的产权和意识,因此这些地区经常存在安全、卫生和环境问题。我国法律对于棚户区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几乎可以与国外所述的“贫民窟”相对照。
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存在棚户区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超过一亿人仍生活在棚户区或贫民窟中。这些地区的住房通常是不安全的,缺乏基本的设施和服务,例如清洁供水、厕所、电力和垃圾处理设施。居民也面临着犯罪、饮水不洁和卫生条件恶劣等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在采取措施改善我国棚户区的现状。这些措施包括提供住房、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卫生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等。然而,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近几年来改善棚户区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以河南省为例,截止目前,除郑州市区以外的城市或县区仍存在一定规模的棚户区等待开发。
2.2 BT模式和其他模式之间的优缺点
2.2.1 BT模式的优势分析
BT是“建造”(Build)和“转移”(Transfer)两个英文字的简称,意思是“建造--转移”,是一种由民间资本参与的非营利的基建工程的、由BOT改造而成的新型的融资模式。相对于BOT,简化了运营过程。近年来,BT模式在国内的工程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简单来说,BT投资其实也是一种“交关键工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投资人经过投资、建设,在建设结束之后,由政府对其进行了收购。在收购过程中,政府也要将投资人的合理利润纳入其中。在BT项目投资的整个流程中,由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确保BT项目的顺利开展,并顺利完成建设和移交。自2012前后,BT项目工程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应用,至今仍然有一批新开工的工程以BT方式进行建设。从整体上看,BT模式在我国也是一种新兴的合作模式。
2.2.2 BT模式与PPP模式之间的比较
BT模式是广义上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的一种,但是它与目前普遍所指的“PPP”有很大的不同。例如,BT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建筑工程,而PPP模式的类型和内容更加丰富,已经不只是一个建筑项目了。BT和PPP之间的差异总结出来,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经营时间上的差异,BT的经营时间通常是3-5年,而PPP的经营时间则有可能是20年甚至30年。二是由于运行模式的差异,使得项目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变。BT项目在建设完成后,可能就没有人管了。而PPP项目需要全程参与,需要强化对项目的品质控制。三是BT模式主要由国家承担,而PPP方式则是利用资金的“杠杆”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资金的功能和工程的范围扩展到更大。四是在风险的分摊上存在差异。在BT模式下,项目建设、运营和市场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PPP中,政府和企业都要面对政策、市场和环境等风险。五是从运作方法上来说,BT是一种“建造-转移”的模式(BT的经费超过80%由投资方承担),不需要运营和维修。PPP的融资渠道比较广泛,而且具有较大的运营周期和维持周期。
3 棚改项目BT模式的风险梳理及分析 ............................... 23
3.1 棚改项目BT模式主要参与方的职责 ................................ 23
3.2 专家组成员的优选 ..................................... 24
3.3 棚改项目BT模式的风险 ............................. 25
4 实证分析 ............................... 34
4.1 项目环境 .............................. 34
4.1.1 项目实施背景 .................................. 34
4.1.2 案例的棚户区形成原因 ....................... 35
5 棚改项目BT模式风险应对措施 ................................. 48
5.1 项目投资风险的预防体系 ............................ 48
5.2 关键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 49
5棚改项目BT模式风险应对措施
5.1项目投资风险的预防体系
棚户区改造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投资方(建设单位)出售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在该土地上已经拥有的某些建筑物的使用权,而建设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开发,最终在一定期限内将改造后的土地或建筑物用于租赁或销售,从而获得回报。在棚户区改造中使用BT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具体的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前期调查与评价工作,尽量搜集有关政府部门与本地同类工程的数据,使其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第一,在招标之前,要对业主进行全面的调查,要对政府的资信、财力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从资金上、管理上、技术上对该工程进行全面的论证。在技术可行性论证方面,要对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环境、规划条件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并进行多次论证,最终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职责划分。将风险管理的职责分配给每一个参与者。为了应对发生在棚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棚改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和监控。例如BT项目投资方是项目开发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作为项目的业主方,它要对项目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进行识别和预防,对项目总包和各标段分包等单位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审查,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监控,对风险状态评定和风险事故的处理进行监督。监理方代表业主的利益,也要对施工单位在现场进行风险管理,并对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或发现的风险事故进行及时汇报。而第三方检测主要是对现场建设的风险数据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和风险预警信息及时上报。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投入和建设。BT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是当前国内基建经费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化后的BT模式可能将会在今后类似棚改项目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是通过对棚改项目BT模式的涵义、特点和运行流程的分析,认为BT模式符合棚户区改造的需要。在国家层面,加速城镇化,“消灭”棚户区,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一定意义上对于政府是积极的。在投资者的视角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途径,使其能够有效地使用闲置的资本,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二是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对棚改项目BT模式中投资者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科学分析,将投资企业在棚改项目BT模式投资风险划分为政府信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金融环境变化风险、项目控制风险和资金风险五大模块。通过寻求专家帮助,将17种风险划分进入这五大模块中。
三是基于对资料调查和专家访谈得出的危险因子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个工程风险量化的评估模型,将风险进行定量排序,针对以上风险与评价方法得出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相应风险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开展棚改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