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以江西省某城市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对PPP项目基本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并对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进行阐述;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对于有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根本上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让广大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宜居试点区,重点推进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和示范风景线建设项目,以及美丽乡村环境长效管护建设等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推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将使广大农村发展为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推进直接关系到能否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由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传统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模式,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财政短期内直接投资压力较大,远远无法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PPP模式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投资路径,相对于传统模式,PPP模式可以极大缓解政府短期内的资金压力,同时提高项目建设品质和运营服务质量,追求效率、风险分担等显著优势,已经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家推行PPP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充分激发广大社会资本的投资潜力,吸引更多闲散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走上市场化运行。然而从我国PPP项目运作实践来看,相当大一部分PPP项目在各个阶段都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PPP项目偏离了预期目标。分析其主要原因会发现,PPP项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关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受政策、市场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大,这些风险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如果分担机制不合理,不能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最终导致项目失败。由于乡村振兴项目PPP模式引入时间不长,对相关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乡村振兴PPP项目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加快乡村振兴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研究已经成为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PPP模式及应用研究
PPP模式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国外学者早期研究主要是对PPP模式的介绍,Jonathan(2009)以BOT模式为例研究了政府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认为政府需要保证私人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质量[1]。Edwards(2009)通过研究认为PPP融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项目中的角色不够透明问题,通过公私双方的伙伴关系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效率[2]。此后的研究主要关注PPP模式的应用,Lammam Chareles(2013)通过对加拿大交通设施PPP项目进行了研究,认为PPP模式是比传统投资模式更有效的模式[3]。Khalid(2014)通过研究指出,PPP模式主要适合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通过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不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4]。Graeme(2017)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指出PPP将成为推动世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的强大动力[5]。Sun等人(2017)通过对香港、澳大利亚以及英国PPP模式的应用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6]。除此之外,国外学者也对PPP项目评价、PPP模式目的和意义,相关的技术以及风险分析等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PPP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多数研究集中于PPP模式、融资收益的分配、政府职能、以及项目风险等方面。孙洁等(2014)是比较早期的研究学者之一,认为PPP模式不单纯是一种项目的融资方式,更是一种项目管理的模式,并对PPP模式的内涵、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应用范围做了较为深入研究[7]。赵鹏举、殷燕等(2014)通过对比BOT、PFI、TOT等主要项目融资模式,认为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市场化的程度确定[8]。李艳茹、卢小广(2015)利用Shapley模型作为对PPP项目收益进行分配,协调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关系[9]。贾康等(2015)、徐文斌等(2016)研究指出PPP模式既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又通过政府付费的形式使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10]。
2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PPP项目及运作模式
2.1.1 PPP概念
PPP即Private-Public-Partnership的简称,国际上一般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之间为了实施某个项目而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60]。对于PPP的概念,不同国家、国际组织、投资机构、专家学者等对PPP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8)认为PPP是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间就某个项目的实施形成的合作关系。
欧洲委员会认为PPP是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上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项目或服务的不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达成的相互合作关系。
世界银行则认为PPP是为了更好提供公共资产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间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在合作过程中私营部门承担重大风险和管理责任。
亚洲开发银行认为PPP合作关系需要政府授权,由私营部门投资、建设和或运营提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双方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同时私营部门需要接受公共部门的规制和监管。
美国PPP国家委员会把PPP看作为介于外包和私有化之间的一种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投资、经营和维护以满足公共需求[61]。
我国对PPP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给出的定义是,PPP是一种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就公用事业或服务形成的一种特殊制度。国家发改委认为PPP是政府和其他组织间就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达成的合作协议[62]。
2014年国家财政部对PPP进行了明确定义,即PPP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间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特许经营权是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公共产品或服务质量和供给效率的提高[63]。
2.2 PPP项目风险及分类
2.2.1 PPP项目风险
(1)项目风险及特点
关于风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因为对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差异,或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风险有不同的解释。无论对风险理解不同和认知存在差异,但普遍都认为风险基本的特征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65]。
(2)PPP项目风险
PPP项目因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一般比较长,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并且法律关系相对复杂,所以风险因素特别多。PPP项目风险就是由于在PPP项目运作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基本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①项目风险是随机产生的。项目风险的发生往往都是随机出现的,很难做到能够题前准确预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时间和事件。
②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项目管理中很难对项目所有的风险做出准确预测和认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预测某一项目的一定程度的风险及其损失。
③项目风险产生具有渐进性。PPP项目风险中绝大部分都是随着项目环境、条件变化,依据其自身固有的规律逐渐发展和变化形成的,只有极小一部分风险是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
④项目风险发展具有阶段性。项目风险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潜在阶段、发生阶段和后果产生三个阶段,早期控制风险因素非常关键。
3 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19
3.1项目概况............................19
3.1.1项目基本情况........................................19
3.1.2运作方式及交易结构....................................20
4 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担.............................33
4.1风险分担模式的实践研究...................................33
4.1.1风险分担相关政策指导.....................................33
4.1.2相关案例研究总结.................................34
5 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应对策略...........................46
5.1风险管理策略.................................46
5.1.1风险回避........................................46
5.1.2风险转移.....................................46
5 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应对策略
5.1风险管理策略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指出了风险管理的常用策略,即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通过组织措施、金融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多种措施可以实现对相关风险的应对策略[81]。
5.1.1风险回避
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如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尽管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或内部收益率高于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但通过敏感性分析显示净现值指标对市场需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市场需求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的风险无法预料或难以承受,通过采取放弃投资该项目的风险回避策略可以避免风险。不过风险回避策略不可随意使用,因为选择回避风险意味着同时失去了从风险获益的可能,风险回避就意味着放弃了机会,绝对没有风险项目是不存在的,期望能完全回避风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慎重选择风险回避策略。
5.1.2风险转移
通过有效的渠道或手段把风险转移给他人。风险转移的途径通常有两类,一种典型的方式是购买保险转移风险,把因风险事件发生可能给项目带来的损失从保险公司获得部分或全部赔偿;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把风险结果连同风险控制权一起转给合同相对方,通过双方约定的合同条款把风险可能的后果及其管理控制责任一同转移给对方。两种风险转移渠道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1)保险方式风险转移
对于某些发生概率比较小,但是风险损失较大的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产生的风险,尽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造成的严重损失可能十分巨大,往往难以承受和预料,通过保险形式转移给保险人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发生重大损失后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避免因重大损失而导致项目亏损、甚至失败等;其次是通过保险方式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而不至于将更多精力用于关注风险;另外,保险公司能够提供较为全面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使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当然保险的转移方式也存在客观的不足,保险转移需要付出比较昂贵的的保险费成本,并且保险合同内容复杂,合同谈判耗时费力,同时,保险并不能转移所有项目风险。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江西省某城市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为对象,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结合PPP项目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利用风险核查表的方法识别和评估X区美丽乡村建设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基于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全生命周期风险项目分担机制,并对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对策。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PPP项目在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的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都存在大量风险因素。项目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来源不同,风险因素产生的后果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需要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对项目风险加以识别,认真评估各类风险因素,PPP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2)核查表法是对前人项目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将以往类似项目曾发生过的风险因素列于核查表中,从而启发和开阔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思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识别可操作性较强,是有效可行的风险识别方法。
(3)PPP项目风险分担基本原则确定和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可以参考大量案例研究的成果和文献研究的成果,并结合政府相关指导文件的要求进行。双方共担风险的合理分配是风险合理分担的关键,通过构建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对双方共担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
(4)PPP项目前期实施方案的完备性、项目合规性等决策内容对项目后期的运作风险具有重要影响,重视项目前期研究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PPP项目合同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