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线上教学平台在高校内的使用率不高、应用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学的主导方教师身上,教师自主自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线上平台的意愿不强。
1 绪论
1.1项目背景
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教育行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暴发后不久,春季学期即将开学,教育部立刻发布文件《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1。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的教学目标”。为此,教育部提出要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的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的在线教学技术解决方案,以确保在此特殊时期能够顺利开学,并尽量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力求与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无异。同时,教育部要求学校要以文件、公告等方式公布在线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在线教学期间的各项纪律要求、明确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管理措施;要求学校要引导老师选择适合的慕课或者校内的在线课程资源,积极参与到线上教学中来。
四川省积极响应教育部尽快落实线上教学的要求,对全省中小学、高校都做出了特殊时期的教学安排。此次线上教学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应急在线教育实践,在此之前大部分高校也都有尝试教育信息化、有着自己的校内线上教学平台,但从这次开始全国所有高校才真正算是全面进入了在线教育技术的应用阶段。各校紧抓时间迅速响应,开始着手全面推行线上教育,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直播平台、鼓励校内教师自主录播、建设在线教育资源、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料等,确保教师校内不停课,学生校外不停学。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虽然各大高校都有使用线上教学这种方式,都在使用线上平台,但是在学校全面推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常态化使用率不高,有些老师甚至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在平台上简单发布一些基础教学资源,或者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在平台上发布一两次作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平台的使用意愿不强,未全力参与到线上教学辅助线下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中。在此现状下,本文旨在以整合式科技接受理论为基础,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新的符合本校特点的模型,并通过对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到影响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率、持续推进线上教学项目向前走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从这些因素着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期望解决高校在线上教学项目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到项目顺利按期完成,线上教学辅助线下,提升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同时,期望能以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工具,结论等,为普众想要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转变的学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更好地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持续推进,能够应用类似方法与工具,找到其各自问题的关键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1.2.2 研究意义
21世纪以来,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步普及与深入。2021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文章3,文章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稳步推进创新的实施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紧接着,12月29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资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网络安全支撑体系持续优化,网信工作保障水平有效提升”4。会议还要求在新阶段,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在这些背景下,科学信息技术逐渐更多的被应用于教学中,线上教学最终也成为了传统线下教学的最有效补充方式。线上教学开展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大型的网络公开课、线上教学平台、翻转课堂、直播教学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出现在各大学校中。省内各高校除了应用像慕课等公开的线上教学平台外,在校内也开始试用适合本校特点的线上教学平台,期望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便教师授课、增强师生互动等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线上教学
2.1.1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是指的学校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创建一个不同于教室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不单单依靠教师在线下进行面对面的讲授过程,而是希望学生也能够通过线上平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对整个知识的认知过程。学校线上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为主要授课单位,采用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进行线上授课,且在线上平台进行答疑、完成作业的布置、互动、考试等。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其更为灵活,不受上课地点的限制,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教学目标与采用的授课方法与策略都与传统的线下上课有着区别,其作为线下教学的一种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1]。
笔者在中国知网总库以“线上教学”或“在线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文献总量达到2.9万篇,其中中文文献1.62万篇,外文文献1.25万篇。中文文献中期刊1.1万篇,学位论文820篇,会议273篇,报纸62篇,还有图书、成果等。外文文献中学术期刊1.07万篇,会议1597篇,图书243篇。从这个角度来看,截止目前,中文文献数量略高于外文文献了,当然外文学位论文并不在知网收录。另一个情况,我们从发表年度来看,2020年关于线上教学的文献从前一年的近2000篇猛增到5000多篇,这也正是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带来的影响。
2.2 技术接受模型
1986年Davis在他的学位论文中首次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其后于1989年将这一成果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MIS Quarterly”上[12]。他引入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个维度替换了理性行为理论中的认知与情感维度,创建了技术接受模型,以研究个体对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采纳行为,具体如图2.2所示。这个模型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使用行为意向及使用行为五个维度。该模型认为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或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取决于用户的使用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会受到使用态度及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感知易用性会影响有用性及使用态度,而外部变量会影响到感知有用性及易用性两个核心变量,在此外部变量主要指的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一些特征。由于模型结构简单,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采纳研究领域,但又由于模型中没有把外部变量作充分分析,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够,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TAM在应用过程中显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Venkatesh和Davis于2000年提出了TAM2模型[13]。该模型以TAM为基础,删除了原来的使用态度变量,增加了社会影响和认知工具两个部分,重点分析的是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主观规范、自愿性、形象等3个变量,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工作相关性、结果展示、输出质量、感知易用性等4个变量;经验和自愿性作为调节变量,其余变量都是直接对使用行为意向或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使用行为。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20
3.1 模型构建 ............................................. 20
3.1.1 模型变量设置 ............................. 20
3.1.2 OTAM构建 ..................................... 23
4 问卷设计与检验 ............................... 27
4.1 问卷设计 ........................................... 27
4.1.1问卷设计思路 ...................................... 27
4.1.2具体题项设计 ........................................... 28
5 模型检验 ........................................ 38
5.1 问卷发放与回收............................. 38
5.1.1调查对象选取 ................................... 38
5.1.2问卷发放与回收 ........................................ 38
5 模型检验
5.1 问卷发放与回收
5.1.1调查对象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在推动线上教学项目中遇到教学平台使用效率不高、线上教学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出于各种因素致其主动使用意愿不高,在所讲授的课程中不愿意添加线上教学版块的内容,未起到项目主要相关人的作用。为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高校授课教师,以笔者所在学校各专业教师为主要调研对象,共计发放问卷165份,再利用同行、同事与亲戚关系等,在其余国内高校中发放153份,包括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5.1.2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统一采用网络平台发布与回收,使用平台为问卷星。在问卷星上编辑完成问卷,形成答题链接,然后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将链接转发给朋友、同事、同行等,并通过他们在各自同行中进行二次转发。本次问卷填写全部为匿名形式,并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抽奖活动,以提高回答者的积极性,也达到保障问卷有效性的目的。整个问卷的发放过程从2021年8月初开始到9月中旬,持续时间1个多月。共回收318份问卷,剔除极端答案含量较高的问题及答题时间少于1分钟的问题,共获得有效问卷265份,符合要求。
6 结论与应用效果
6.1研究结论
本文是在高校全面推广线上教学模式,以项目制加速推动线上教学平台应用的背景下,对线上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线上教学平台在高校内的使用率不高、应用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学的主导方教师身上,教师自主自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线上平台的意愿不强。由此,本文在成熟量表及大量文献阅读的前提下,以UTAUT为基本模型构建了高校教师线上教学接受度模型,以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创新意识为自变量,以使用意愿为因变量,研究其相关关系,以图找到影响教师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给予校方加速推动项目顺利进行提供决策建议与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H3:社会影响会对教师自主使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此结论表明教师对线上平台的使用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重要他人,如同行、领导、同事及授课对象学生的影响,教师会较注重他人观点及当前大环境现状,在做出决策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约束,由此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迫切需要。
(2)H5:技术条件会对教师的使用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此结论表明,开展线上教学的技术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使用意愿。技术准备充分,教师使用方便,会更愿意接受。由此,技术条件的创造迫切需要。
(3)H6:创新意识会对教师的努力期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此结论表明,教师个人是否具体有创新意识会对其使用意愿产生影响。由此,应考虑充分发现不同教师的特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推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