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深化研究的部分。文章的研究重心在城市记忆保护视角,对历史街区进行“微改造”的设计探索,在“微改造”中以揭阳市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例进行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但历史街区改造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笔者自身能力有限,研究仍有诸多不足,分析的层次有待深入,比如没有考虑到建筑产权归属和资金支持来源等。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骑楼街区的改造进行深入探索,更好的延续历史文脉,保护街区的城市记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正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这既是城市城镇化的途径之一,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之路。然而,模块化建设导致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内涵被忽视,进而出现城市发展同质化现象,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人追根究底,无法延续城市文脉,城市记忆也随之丢失。
城市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记录形成了城市记忆,各个时代人们在城市里留下的生活印记便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原有的功能愈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2015 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次年出台《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2016)》,以“三旧改造”为出发点,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盘活再利用,引领现代城市发展由原来的“旧城改造”转向“城市更新”的方式,进一步提出了“微改造”的设计概念。由于过往运用大拆大建的方法使历史街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街区的城市记忆无法得到延续。相较而言,“微改造”则是在维持现状空间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拆除局部建筑、置换建筑的使用功能等途径对旧建筑进行修复、修缮、修葺,以保护和活化、完善基础公共设施等方式解决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从而延续历史文脉,达到保护城市记忆的效果。
该课题的选址为揭阳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历史文物,其中中山骑楼街区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街区。由于骑楼街区的现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街区内部由于部分骑楼建筑年久失修,原居民无法维持日常生活,街区已失去昔日的活力。本论文基于城市记忆保护的视角,以揭阳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微改造”的方法,探索历史街区更新的设计方法,力求将中山骑楼街区打造成揭阳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体验中心,焕发全新活力。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街区虽然通过改造变成一个城市的标签,但是同质化现象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针对历史街区改造同质化现象,文章从城市记忆保护视角出发,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揭阳市中山骑楼历史街区进行“微改造”的设计研究,总结出历史街区“微改造”的具体方法,进而达到保护历史街区所蕴含的城市记忆的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在过往历史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大多数街区改造侧重于全面改造和提升街区商业功能,忽略了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和街区记忆的保护。文章基于城市记忆保护视角,对揭阳市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进行设计研究,分析适用于历史街区“微改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探索适合揭阳中山骑楼街区的设计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总结。
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揭阳市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记忆保护视角下,通过设计实践来寻找历史街区“微改造”的设计方法并进行总结,以期为揭阳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及相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微改造”设计研究提供案例借鉴。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城市记忆相关概念
1.城市记忆内涵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提出:“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16]”强调了城市与记忆的内在联系。城市和人一样,都是有记忆的。具体而言,城市记忆是城市居民对一个城市特有的“集体记忆”。城市的集体记忆不是永恒不变的,由于主体对象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城市记忆所包揽的内容也有差别,它既受时间的影响,同时也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人的记忆就是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总而言之,城市记忆离不开人的环境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些是构成城市记忆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把城市记忆定义为空间记忆、建筑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活记忆四个方面。
2.历史街区中城市记忆的具体表现
(1)空间记忆
空间记忆是指外界地理位置的一种记忆。就历史街区而言,街区的空间记忆指街区的空间肌理,整个街区的空间格局,包括街区的历史特色。历史街区对空间肌理的重塑可以达到保护历史街区的空间记忆目的。
(2)建筑记忆
建筑是一座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街区中建筑是城市记忆的灵魂,代表一个地区的历史风貌。在历史街区中,建筑作为一个载体,生活在里面的居民是建筑的使用者,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前提下,优化建筑材料和建筑使用功能,使建筑得以再利用,从而保护了历史街区的建筑记忆。
(3)文化记忆
历史街区汇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关怀精神。历史街区中存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古迹等等,把过去发生的历史以现代的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中重新呈现,供人们追溯和体验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
(4)生活记忆
生活记忆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空间里活动形成的。在历史街区中,居民衣食住行所在的街区构成他们生活记忆的场所。因此,历史街区中的“市井味”和“烟火气息”是历史街区生活记忆的重要体现。
(二)历史街区相关概念
1.历史街区
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上首次提出历史街区这一名词,意为对有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7]。1986 年,我国国务院在公布国家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及“历史街区”这一概念,指出具有城市的历史,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物古迹,足够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并且保留一定的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称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作为国家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具有它特定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体量、街巷空间尺度规模等。这些表现和其他街区有所区别,它与独栋的建筑和村落、院落格局不同。历史街区是由街道、街巷和邻近社区共同形成的一整片区域,有相同的街巷空间格局和统一的建筑风格;再者,历史街区是经过长期的城市历史因素的沉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本活态的城市历史读本。
2.历史街区的特征
历史街区表现为“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或者可被整治的风貌景观,同时能反映历史时期某民族某地区的文化特色的街区”[18]。主要表现为:街区有一定的建筑规模,且建筑风格大体一致,街区有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并且街区保留了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
三、历史街区现状分析与相关案例对比........................................11
(一)历史街区现存的问题............................11
1.历史街区开发过度商业化....................................11
2.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特色缺乏.......................................... 11
四、城市记忆保护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原则与设计方法............................. 23
(一)历史街区城市记忆保护原则....................................23
1.空间肌理保护原则..................................23
2.建筑风貌保护原则........................................23
五、揭阳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微改造”设计研究.................................. 25
(一)项目背景及概述...................................25
1.揭阳古城概况.........................................25
2.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概况................................27
五、揭阳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区“微改造”设计研究
(一)项目背景及概述
1.揭阳古城概况
项目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是粤东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地处广东省东部,占地面积 5024 平方公里,素有“岭南水城”、“水上莲花”等美誉,还有“海滨邹鲁”、“鱼米之乡”、“国画之乡”等美称,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图 5-1)。
六、总结与展望
文章以揭阳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例,在城市记忆保护视角下,分析了历史街区“微改造”的更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历史街区“微改造”的设计实践方法,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历史街区适宜用“微改造”的方式进行对街区城市记忆的保护。
历史街区拥有历史文化底蕴,在面对街区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间、生活空间狭小等挑战,采取“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一方面能达到延续街区历史文脉,激发街区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街区中蕴含的城市记忆,进一步凸显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
揭阳古城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历史街区现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导致历史街区失去昔日活力,城市历史文脉无法得到延续。本文以揭阳市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的概况、现状、历史风貌、地方文化需求等进行相关研究,发现街区现存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探索在城市记忆保护视角下,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微改造”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明确设计目标,即保护城市记忆、激发街区活力、呈现地方文化。在设计实践中,对总结出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最终达到激发街区活力,延续街区历史文脉,保护街区的城市记忆的研究目的。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深化研究的部分。文章的研究重心在城市记忆保护视角,对历史街区进行“微改造”的设计探索,在“微改造”中以揭阳市中山骑楼街历史街区为例进行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但历史街区改造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笔者自身能力有限,研究仍有诸多不足,分析的层次有待深入,比如没有考虑到建筑产权归属和资金支持来源等。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骑楼街区的改造进行深入探索,更好的延续历史文脉,保护街区的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