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土地治理国际会议联络陪同口译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26 16:34:17 论文编辑:vicky
作者结合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相对应的口译技巧,主要包括:发言人口音鉴别、联想及预测、构建语篇及划分意群、信息浓缩及逻辑加工、语序调整、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这些口译技巧在指导笔者进行口译实践地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后的口译实践工作提供了线索。

第一章 任务简介

第一节 任务背景
2019 年 5 月中旬,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的支持下,在山东青州主办了“青州土地治理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以“气候变化”以及“中德合作南张楼农村发展项目 30 周年庆”为主题,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土地治理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对世界各国农村发展项目予以展示,针对土地整理方案进行了小组讨论,并且见证了南张楼村农村项目发展的丰硕成果。本次大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也为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及中德友好合作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中、澳、德多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专家,其中包括中国浙江大学土地开发学院院长吴次方、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教授 Rohan Bennet、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Holger Magel、东南亚地区国际农村整理机构代表人 Wilson John Barbie 等。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处负责人 Michael Klaus、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守玉、青州市市长鞠立强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及欢迎致辞。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于 1966 年成立,其总部在巴伐利亚州慕尼黑, 它是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CSU)的下属组织,其宗旨是保证品学兼优的青年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支持科学研究活动;该组织在促进国际交往,增进民族交流方面备受瞩目,基金会多次在青州组织国际交流会议并为当地农村提供援助项目。本次会议展示和讨论的重点是:从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不同农村发展案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特别是促进气候适应型农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具的开发方面。笔者作为志愿者亲自参与本次国际会议,会后联系与会人员获得会议报告等内容作为本次口译实践报告的资料。同时通过访问基金会官方网站进行信息核对。
........................

第二节 任务流程
笔者选取“青州土地治理国际会议”的会议报告作为会议陪同口译的材料,用了近两周的时间联系与会人员,咨询会议相关信息,收集会议资料,查阅了会议主办方及与会人员的相关信息,访问知网、万方维普等知名中文数据库,了解会议口译的文体特征及相关理论支撑,查阅与土地治理有关的术语及专业知识,做好了译前准备。随后,作者对大会会议报告等材料进行了英译汉,完成了口译实践。此外,笔者对录音进行了转录,在整理口译文本的过程中咨询导师的意见,在腾讯智能图片识别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了校对和整理。
2019 年是中德合作南张楼村农村发展项目 30 周年,也是笔者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见证了会议口译的过程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党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扶贫成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颖而出,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成为了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德合作南张楼项目正是一个典型代表。笔者认为该论文的选题契合中国新时代的国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第一节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翻译实践的质量。张吉良(2003)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越完备,翻译实践的质量也就越高。译员不仅要为口译实践做好术语、主题知识和心理准备,还要设法了解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提前熟悉口译环境。要想高效地、准确地进行源语信息的语际转换,译员在口译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是必要的。通过提前了解发言人和听众,译者便能运用调整译出语表达方式的方法增进与他们的理解和交流,尽量规避口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因素带来的影响。此外,高压力的会议现场也要求译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地处理突发状况。
笔者的译者准备工作主要从会议主题、专业术语,发言人背景、特征,专业及理论知识三个方面进行。
一、主题及术语准备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经常面临对会议所讨论的主题缺乏充分了解的困难。因此,译员在进行术语准备的同时,还应该不遗余力地进行会议主题知识的准备(张吉良, 2003: 14)。只有提前进行会议材料的收集,研读大会发言稿,掌握相关主题信息,译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翻译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在专业性国际会议中担任口译工作的译员必须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专业术语,这是保证其口译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张吉良, 2003: 15)。国际会议邀请的都是来自专门领域的知名专家,这就要求译者做好相关领域术语知识以及工作语言的了解,尽量克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给口译过程带来的障碍。
本次国际会议的主题为“气候变化”以及“中德合作南张楼农村发展项目 30周年庆”。首先,笔者利用知网数据库查阅文献并通过浏览土管部门网站,大致了解了气候变化的背景知识及其对土地综合治理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内部资料的研读,对中德合作南张楼村农村发展项目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全中国的示范项目 1989-2019:南张楼土地治理农村发展项目是中德合作成就史上的一大里程碑》等材料以及 Susanne Luther 博士撰写的会议报告前言,其对会议的意义及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除上述准备外,笔者通过分析土地综合治理和开展农村发展项目的实质,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及自身家乡当地的援助发展项目,对会议的主题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
图1
.........................

第二节 任务实施及总结
译前准备完成后,进入了任务实施阶段,笔者根据此次联络陪同口译任务的类型特点,将任务实施与总结分为两部分:会议陪同口译主要任务及整个会议期间的派生任务,即导游、生活类口译。实践期间的翻译任务主要有:接待;陪同参与青州国际土地治理会议;陪同参与嘉宾宴席;陪同参加“中德合作南张楼农村发展项目 30 周年”庆典;陪同参观南张楼村居及合作园区、项目展示博物馆;陪同参观王府街道“富贵养生苑”;陪同参观华盛农业公司种子基地。
一、会议陪同口译主任务
本次国际会议志愿者在主会场大会开展期间主要负责的工作有:整个会场发言人录音及整理工作、茶歇时与嘉宾交流并进行陪同翻译、会议同传协助工作及大会期间咨询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会议专家进行小组谈论期间担任助理和陪同翻译。
本次国际会议开幕式期间,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处负责人 Michael Klaus、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守玉、青州市市长鞠立强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及欢迎致辞,
Michael Klaus 作为代表在大会闭幕式期间发言。笔者作为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大会发言的语音收录及整理工作,茶歇时就发言内容以联络陪同口译的方式对与会嘉宾予以传达并进行交流。会议室配备有专门的同传室,志愿者们通过同传设备对现场的同传工作给予辅助与校对。
青州土地治理国际会议联络陪同口译实践报告
........................
 
第三章 案例分析.................11
第一节 听辨 ....................... 11
一、发言人口音辨别 ........................... 11
二、联想及预测 .............................. 13
第四章 任务总结 .................................... 22
第一节 译员专业知识储备 ............................ 22
一、译前准备的重要性 ............................. 22
二、口译技巧的重要性 ........................ 23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听辨
徐琦璐(2014)指出:在谈及具体的口译技巧时,首要的是听辨能力。口译员在“听”的同时需 要“辨”,也就是要分析源语脉络及逻辑关系,大多数时候还要从长期记忆中调动百科知识以帮助理解,最终准确领会发言人的意图。这一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需要集中百分百的注意力,而不能被紧张的心理所干扰。
一、发言人口音辨别
在此次国际会议的现场,远道而来的外国嘉宾以及当地政府官员数以百计,包括 130 多名来自中、澳、德多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专家。即便在会议开展期间大多数嘉宾及工作人员为有稿发言,少部分外国嘉宾的口音及当地官员的方言还是给会议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口音现象对译员的听辨过程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部分来自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专家以及来自青州本地的地方官员,他们的口音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不提前了解这些跨文化因素对听辨过程来带的影响,译员口译过程便很难顺利进行,也会给大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发言人口音在译员口译听辨过程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译者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听辨顺利进行,另外,联络陪同口译即时性、可重复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本次大会发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征要求译者口译过程中能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机应变,必要时运用重复或省略的方法使表达更加流畅自然。笔者将结合本次大会中的发言人口音特点进行分析举例。
口译中的“听辨”难度系数偏高,如复杂的语音变体和文化知识。这是因为口译中所遇到的声音都是真实现场的语音。如果译员在听辨过程中,能“听”出材料的每个单词,但对整个句子阐述的真正含义不能“辨”识出来或是理解起来感到吃力,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缺乏对材料文化知识的理解。具有西方背景知识的译员能够紧跟说话者的思路,整个口译工作更加流畅。另外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弥补译员词汇量的不足和句法知识欠缺,它能使译员忽略某些语言困难而从语义层面、整体意义理解材料(李婧,2019:99)。
..............................

第四章 任务总结

第一节 译员专业知识储备
此次口译实践的内容为国际会议,有明确的主题,涉及行业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会议联络陪同口译任务多样且复杂,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及表达的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的口译技巧,以下读者将就这两部分做出详细介绍:
一、译前准备的重要性
会议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其强度和难度都较高,它的翻译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译员的译前准备程度决定的。译员通过译前准备能够有效地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激活记忆图式, 有益于译员更加从容、自信、高质量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前准备主要包括:熟悉口译主题、预读演讲稿、准备术语、主题知识、了解受众、准备着装等(王绍祥,2009:15)。
译员接到口译任务时,就应尽早熟悉口译主题,译员可以向主办方寻求帮助,获得相关资料, 如公司简介、日程安排等,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增进对口译主题的深入了解。笔者在本次口译任务中,利用知网等中数据库查阅文献大致了解会议主题背景知识;通过与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内部资料的研读,对项目有了一定了解。
演讲词有宽泛和专业之分。宽泛的如礼仪祝辞:内含多种套话和固定表达;专业的如主题展示、会议报告等:往往会深入探讨专业知识。 译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想办法获得相关讲稿。笔者在进行口译任务之前提前向主办方获取了嘉宾个人信息,预览了发言提纲。
国际性会议往往是新领域的风向标,新的表达层出不穷,术语的译前准备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提前掌握足够多的术语和词汇,以理解和传达报告内容。译员除了通过专业参考书、网络数据库、往届会议资料搜集相关术语,还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术语库”,有效提高翻译效率。笔者就通过制作高频词汇表为本次口译节省了不少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