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言
1.1选题意义
在留学风潮席卷的现如今,我们应追溯其历史,全面而又细腻的了解中国留学初始时的模样。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幵端使自然经济主导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培育下的欧洲强烈碰撞,文化、思维的差异使得中国大众对西方有着坚定的排斥心理,但正是在这种情形中,在洋务大臣们的政策、经费帮助下,以福州学堂学生为主体的留欧学生怀瑞着对新技艺的诉求,冲破旧文化对自身的束缚,踏上了前往欧洲寻求新技艺的道路。本文在爬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前人没有触及的领域,如从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为何能吸引洋务大臣将欧洲选定为学生留学派遣地、学生在留欧期间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留欧期间学习特点分析等等,对整个事件的分析更为全面,这让读者进一步认识留欧学生派往时的背景以及学生留欧后的学习生活内容,体会留欧学生和洋务大臣们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敢为人先的精神。
…….
1.2研究现状
涉及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夏东元的《洋务运动史》①、刘晓琴的《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气刘海峰的《福建教育史》气谢长法的《中国留学教育史》④、李喜所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国钧与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下(公元一八四0至一九一一年),清代》夏东元先生的《洋务运动史》一书中,认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是晚清封建教育向资产阶级教育转变的举措之一,并重点分析了学生赴欧留学的缘由和三届学生的大致情况。刘晓琴的《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一书,着眼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学生在英国学习生活,较夏书扩充了留欧原因以及三届留英生与北洋海军关系等内容。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一书倾向于将福建省近代教育与留欧教育的意义相挂钩。谢长法的《中国留学教育史》与夏书中所述内容相似,为学生留欧过程的叙述。李国钧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下(公元一八四0至一九一一年),清代》一书增添了留欧船政学生的组织管理的分析。李喜所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一书则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入手,以马建忠、严复为例,分析此次留欧学生在欧洲与国外人员科技文化的交流过程。涉及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屈春梅的《晚清海军留学英法述析》①、徐彻的《中国第一届赴欧海军留学生述略》气郑登云和金林祥的《福州船政学堂与留欧学生》气陈沙麦的《中国近代社会第二代留学潮研究》、刘伟斌和杜学元的《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朱更勇的《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与中国近代化》、李卫华的《福建海洋文化与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
……….
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欧的原因
2.1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洲的国内社会背景
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都是中古的人民。”①究其落伍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观念所形成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与家族观念所恪守的中国封建制度强烈碰撞后,所出现的必然结果。但落伍的中古政府囿于成见,“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的。”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军器和军队方面均和英军有较大差距,清军面临的是一支军舰、火炮、步兵武器均高出自己一筹的军队,因此他们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他们所体验到的军器的差距,以下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各项军器对比表:综上所述,清军的军舰、火炮、步兵武器在战斗能力上均次于英国军队,再加上制作技艺的落后,难以批量规质的生产,这种差距使洋务派们痛心疾首,故一心追求军事自强。奕诉作为洋务派的一份子,在清政府中的影响实为显赫,他当时管辖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的首要任务即是自强,因此它的最核心的工作除办理外交外,就是主持军队和军器的求新,并从而逐步发展到近代企业的创办”。在突诉的主持下,地方热心洋务的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积极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洋务军用企业。其中,福州船政局在1866年创办,主要进行船舰的制造,细究其创办的原因,有着海防的需要、减少军备幵销的需要、“分洋商之利”的需要三方面。
……….
2.2福州船政学堂学生派遣留欧的国内条件
洋务派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分批选派青年才俊赴欧洲学习军事技艺,除其中有天津水师学堂的十位学生外,均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纵观其实施留欧计划的国内条件,既有着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军事人才渴望的客观需求,也有着以李鸿章、沈谋桢为首的洋务大臣在主观行动上的积极争取。福州船政局从建设之初,虽然与其他洋务军用企业一样,有着引入先进设备军事自强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与其他洋务军用企业不同的特点一即对于人才的重视。“从船局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查者达81人。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人数之多和设计面之广,为其他军事工厂所罕有。尤其是在这81人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与福州船政局雇聘多达30名教师,表明福州船政局对于人才的培养投资最大,也希望这种投资得到相应的回报。福州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军事学堂,在学堂整体规划方面,可分为制造学堂和海军学堂。制造学堂因校舍设在船政衙门南侧前部,又被称作前学堂,师从于法国教习专门学习船舶制造。左宗棠在创始之初,望制造学堂“教习法国语言文字,俾通算法,均能按图自造”海军学堂校舍因设在船政衙门南侧后部,又被称作后学堂,师从于英国教习专门学习船舶驾驶。左宗棠创立之时也有所期望,“教习英国语言文字,俾通一切船主之学,能自监造驾驶。”③在学堂招生方面,对户籍没有严格的限制,需要对大海和军事事业有敬畏之心,“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
…………
第3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洲的情况分析......... 15
3.1福州船政学堂学生派遣留欧前期工作........ 15
3.1.1留欧监督的选定 ........15
3.1.2留欧经费的计划(以第一届留欧学生为例)........ 16
3.2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留欧情况分析........ 17
3.2.1三届留欧学生派遣过程 ........17
3.2.2学习情况分析 ........18
3.2.3学习特点分析........ 24
第4章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效果........ 27
4.1服务于北洋海军........ 27
4.2服务于科技实业建设........ 28
4.3服务于教育........ 29
第4章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效果
4.1服务于北洋海军
晚清海军的力量集中于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北洋海军首屈一指,从1888年正式成立以来,可谓是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南北洋的属于新生事物,并无技艺娴熟的军事人才胜任南北洋水师的要职,所以需网罗军事人才,三届学生返国后均出现了 “南北洋争先留用,得之惟恐或后”③的情形。但因19世纪80年代时期的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对于归国的留欧生不是十分重视,多派在工程处绘制各类兵船。而时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对留学生多有重用,故留欧生归来后多被调用去北洋任职。李鸿章对于刘步蟾、林泰曾最为依赖。两人回国之初,将实习心得总结为《西洋兵器炮台操练大略》一书,向李鸿章表达了重建海洋防御的重要性。在北洋海军成军之时,刘步膽又参与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供职于海军舰船(担任管驾驶、任练习教习)成为留欧学生服务于北洋海军最主要的形式。
……
结语
许多学者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的性质定义为封建君主为自保统治而做出的自我挣扎,存在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留学规模小、人数少” “留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近代军事人才素质” @等问题。但细究,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无论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海军建设、实业建设、教育的贡献,还有贯通于整个近代后期中外文化影响的贡献,如首届留欧学生马建忠对于梁启超的影响极为重要,梁启超于1896年评论为马建忠“君之所学,泰西格致之理,导源于希腊;政律之善,肇矩于罗马。君之于西学,鉴古以知今,察未以反本,因以识沿革递嬗之理,通变盛强之原”,为精通中西文化的重要学者。严复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思想的影响也颇为重要,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到:“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蔡元培指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胡适说:“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③首届文案陈季同作为中国近代的翻译人才,将《红楼梦》、《聊斋志异》中的若干篇章译为法文,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这些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近代记忆。就笔者而言,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我们应该持着赞扬的态度来审视这一切,在中国频临军事、思想破碎的时期,是他们敢为人先,冲破障碍,吸取西方技艺,为近代中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