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浪漫文学的奇特景观-论留学生对“五四”浪漫文学发展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5-01-19 19:04:42 论文编辑:lgg

一、五四浪漫文学大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一) 五四浪漫文学大潮产生的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能够蔚然成风,发展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辉煌的文学潮流,这不仅得益于得我国悠久的浪漫主义文学底气,更依存于 20 世纪之初我国的特定的政治文化发展背景。可以说,中国的五四时期不仅是一个充满了反叛传统、立国立人的精神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澎湃、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着深厚国学根基又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一代学子面对国家危局,心中充满了种种变革的幻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从“少年中国”、“创造社”等命名可窥见先觉们的愿望与心声。当时政治的动荡不安、文化的废旧立新、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促使两个留学群体中的文学新人揭竿而起,从而导致文学领域中浪漫主义思潮及文学的崛起。除了这种特定的时代影响之外,浪漫主义思潮及文学在五四时期的蔚然成风更多是在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并走向辉煌。事实上,兴盛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并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浪漫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在我国所激起的一次余波,是知识分子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之后在我国特定社会历史、特定文化语境下所发展着的浪漫主义,是被中国化了的西方浪漫主义。但它在创作中所遵从的理论依据、审美标准以及创作风格等大多还是依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而写作的,所以说它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一次移植也不为过。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并且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是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反对中世纪,反封建、反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王权专制、反对压迫奴役,要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性质。
………….


(二) 五四浪漫文学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个性解放”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对恢复人的尊严与价值,解放被压抑的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大批先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洗礼下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笼罩,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是把西方的浪漫主义与个人主义写作融汇在一起,但又有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它是多少带有叛逆的色彩,是在肯定个人独立价值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个人主义的自主自决的主体精神。不仅要从思想领域里唤醒人的存在,就是在文学创作与写作里也要体现人的自由与主体地位。表现在浪漫主义写作里就是对个性的追求,要尊重人的个性存在,写个人的生活,表达个人的情绪。鲁迅最早从施蒂纳、叔本华、尼采、易卜生等人的哲学思想中发现了中国现实问题的“任个人”原则。希望中国出现人各有己的局面,使“沙聚之邦,转为人国”[4],并从尼采等人的极端自我肯定中汲取向上的精神。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中,在艺术的探索里把自我表现作为对个性的追求,肯定自我,追求个性与独立。郭沫若大胆的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之中,并赋予了一定的神性,可以主宰整个世界。在他的诗集《女神》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巨大的“自我”形象,满怀个人郁结、民族郁结,把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敢于突破旧世界,向光明未来奋进的“自我”。这个自我敢于破坏,敢于愤怒,敢于呐喊,敢于创造,“我”可以创造出我想要的世界,“我”在这里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作者尽情地张扬自我,肯定自我,把自我的价值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郁达夫则通过“自叙传”的写作方式观照展现自我,在他的前期的《沉沦》、《南迁》、《怀乡病者》等作品中暗隐了作者的影子,寄托了作者的自我形象。还有王以仁、郭沫若等“自叙传”抒情小说往往也是直接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宣泄自己的思想情绪,或者渗入作者的心理、气质和情感。
……….


二、留日作家与五四浪漫文学大潮的关系


(一) 留日作家与浪漫主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友好往来,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民族矛盾的激化,中日两国的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从友好走向裂变然后到复合的过程。避开两个国家之间的敏感政治话题,而只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五四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20 世纪初,中国有大批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 1906年至 1907 年,留日的学生约超过万人。日本学者青柳笃恒曾用“如潮涌来”[8]来形容 20 世纪初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规模。美国学者费正清也曾肯定当时中国的留学规模的浩大几乎是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发生过的。郭沫若也说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起来的”[9],他的话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意思,但是当时留学日本的确风靡一时,不仅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胡适以及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其他作家曾留学日本,就是一些社团成员的组成,也是大多由留日学生集结而成的,如创造社和浅草社。由此可知,五四时期的文坛,不论是文学革命的发轫者还是文学创作领域的集大成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留日学生。而形成这一留学热潮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


(二)留日作家的浪漫形态
留学生回国后把浪漫主义发展到极致的要数留日的这几位作家,无论是鲁迅“摩罗”的呼唤,郭沫若的豪情万丈、郁达夫的抑郁沉沦、成仿吾的主情抒发以及田汉、张资平等人的浪漫抒写,他们站在时代大我的角度,把个人心系祖国的情感与浪漫主义写作相融合,感民族之不振,慨世人之不觉,叹祖国之羸弱,呼救国之新人。他们深切地感受着时代的痛苦和弱国子民的无奈和心酸,他们的爱国之情、民族荣辱感、政治情节以及个性觉醒意识,多重情感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使得他们的思想言论都显得比较强烈和激进。因此,他们的浪漫抒情里始终透露着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和那种具有反叛传统、反对旧的文化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激进精神。他们借助于浪漫主义的那种表达的强烈、表现的真切的抒情格调,各取一种浪漫姿态,共同构筑了五四时期留日作家的多样化浪漫形态。
………


二、留日作家与五四浪漫文学大潮的关系 ........11
(一)留日作家与浪漫主义........11
1、世纪初叶的留日风潮........11
2、留日作家与浪漫主义........13
(二)留日作家的浪漫形态........15
1、鲁迅的“摩罗”呼唤........ 15
2、郭沫若奔放豪迈的浪漫抒情........17
3、郁达夫感伤浪漫的自我抒发........ 19
4、其他留日作家的浪漫情愫 ........ 22
三、留学欧美的作家与五四浪漫文学大潮的关系 ........25
(一)留学欧美作家与浪漫主义........ 25
(二) 留学欧美作家的浪漫主义倾向........ 27


三、留学欧美的作家与五四浪漫文学大潮的关系


(一) 留学欧美作家与浪漫主义
留学日本和留学欧美的两个作家群体是五四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浪漫主义并以其各自的文学创作实践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使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蔚然成风,形成大潮。但留学欧美作家群与留日作家群相比,他们倡导实践的浪漫主义是另一番风景,另一种形态。如果说郭沫若倡导实践的是理想浪漫主义、郁达夫倡导实践的是感伤浪漫主义的话,那么留学欧美的徐志摩、闻一多、林语堂等人倡导实践的则是古典浪漫主义。他们的文学创作没有郭沫若那种慷慨激越、没有郁达夫那种感伤哀婉,他们追求的是文学的独立自由,注重文学的独立品格和审美特征,他们以传统美学的典雅、中和、匀称为原则,为根基,表现普遍的人生世界,崇尚理性,具有贵族化倾向。他们主张艺术的加工和情感的节制,表现出浓重的东方式的古典色彩。同时,他们又借鉴吸收西方浪漫主义的精华,将东西方浪漫主义有机的契合,于是,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别具风韵。
………..


结 语


从对留日作家与留美作家群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的浪漫主义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差异性的表面之下却有着一种共性,那就是他们共有的中国传统浪漫文化的涵养,而这种涵养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仔细探究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创作取材、文学风格还是写作方法,或多或少都与中国传统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知道,无论是留学日本还是留学欧美的作家,他们都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根基。因此,他们留学期间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汲取是在深厚民族文化与文学基础上博取的。尽管五四时期是一个反传统的时代,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在那个叛逆的时代对这些作家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五四浪漫主义文学蔚然成风而言,不仅仅是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结果,与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也不无关系。只是前者的影响是显在的,后者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即使在充满浪漫气息的五四反传统时代,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留学生们也不例外。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对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们的影响是儒道思想。例如郭沫若《女神之再生》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道家对神的信仰;《湘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以历史为题材的剧作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熟练应运。郭沫若曾多次地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庄子》,甚至还能诵读好些篇。在他的诗歌里也写他喜爱庄子,不仅喜欢他的情感,而且喜爱他豁达的生活。而郭沫若的浪漫抒情诗的抒发也证明了他是有庄子的超脱的想象与豪迈激情。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