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写作方法与写作自我调节效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2 09:00:13 论文编辑:lgg

1. 引言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而对外汉语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听力、阅读、口语等技能的研究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写作则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对留学生而言,写作是重要性绝不亚于听、说和读的技能。写作不仅是HSK考试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留学生的学术研究及未来的工作领域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写作作为综合性的技能,其水平的提高也将推动留学生口语、听力、阅读和汉字等多方面的进步。然而,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写作方面己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及偏误分析方面,实证性研究不多。正如罗青松(2011)所说,写作教学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表达特点。与其他技能的教学一样,写作教学必须在了解了学生的水平、学习方法等情况之后才更有效,所以除了教学模式和偏误分析之外,对学习者本身进行研究也是关键。在对学习者进行研究的角度中,写作策略和学习者的写作自我效能是非常重要但研究得较少的领域。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大多数是在以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系语言为母语的背景下得到的,国内的研究则大多是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中进行。近年来,第二环境中的写作策略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留学生的自我效能或自我调节效能仍然是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学习者的自我效能不仅与写作成绩密切相关,而且效能高低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遇到困难时的毅力、学习动机强弱和情绪调节能力等各个方面,对于学习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更作用。而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效能则以自我效能为核心,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更有自信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环境、个人行为进行调节,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对于留学生而言,运用汉语写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正如于蕾(2011)指出,即使是参加9-11级HSK考试的高级水平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仍然存在严重误用标点、汉字书写错误、句子成分错漏、关联词误用等等问题。所以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不仅需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留学生如何写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的。本研究试图探究留学生的写作过程以及他们对调控自己写作行为的信心,展示写作中留学生有自信和缺乏自信的部分所在,研究结果也将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野。
………..


2.绪论


2.1写作策略理论
关于写作策略的定义,国内外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一般认为写作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写作更有效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行为或方法,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的特定阶段(酝酿、起草、修改)所采取的行为或步骤。学界比较认同的写作策略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写作过程理论是基于过程写作法的理念,将写作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学习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写作策略。对于写作过程的划分,各位学者比较相似,而在细节或术语上有所差异。Rohman (1965)将写作分为写作前(pre-writing)、写作时(writing)和修改(rewriting)三个阶段,这一分类方式也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Britton(1978)则分为预备、酝酸(incubation)及下笔写(articulation)三阶段。Draper(1979)把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写作前、构思(formulating)、起草(transcribing)、再构思及修订。Flower&Hayes(1981)则对写作过程理论进行了重大革新。他们认为“三段式”的过程割裂了写作的整体,提出写作是目标导向的思考过程,根据写作者自己的目标网络不断向前推进。他们认为写作主要包括三大要素:Rhetorical problem (修辞问题),the writer's long-term memory (长时记忆,主要存储与题目、读者等相关的知识),以及the writing process (写作过程),同时计划(planning)、目标设定(goal-setting)及起草(transcribing)并非是一次性、只在某阶段出现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贯穿整个写作的,写作者的目的会随着写作进程不断调整,写作成绩的好坏与写作者设定的不同的目标有关。写作过程理论提出后,许多研究者将其运用于研究,并得到了证实,如Petric(2003)运用这一理论编制写作策略的问卷;M. Torrance, G. V. Thomas&E. J.Robinson(1994)采用写作过程理论研究了学习者写作学术论文时运用的写作策略。 、由于写作过程理论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重视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的想法,并且相对于其他宏观的学习策略理论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揭示学习者在写作中的行为,本研究采用了这一理论。
………..


2.2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基于美国心理学家A.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泛指人们对自己为达成某个目标而组织并行动的能力的信念。而自我调节理论则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到主观的调节、驱动;自我调节理论以自我效能为核心,自我效能高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并控制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Zimmerman(1990)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他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具有三大特征:使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反馈,以及学习与动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我调节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者为自己设定目标和行动的方向,学习中运用策略调整自己的表现,并在学习之后根据结果对目标和策略进行调整。Zhnmeraian &Schunk (2008)进一步把自我调节学习总结为4个特点:a)设定明确的目标;b)运用与任务相关的策略,如深度加工(elaborate)、组织(organize)和复述(rehearse)等;c)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和(对学习的)内在兴趣(intrinsicinterest); d)对学习结果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馈(self-reflecting)。
……..


3.研究设计......... 17
3.1 前言........ 17
3.2 研究工具........ 17
3. 3程序 ........17
4.数据分析结果........19
4.1 写作策略分析 ........19
4.1.1 写作策略整体分析........ 19
4.1.2 不同群体写作策略差异分析........ 22
4.2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分析 ........41
4.2.1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整体分析........ 41
4.2.2 不同群体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差异分析........ 44
4.3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相关性分析........ 59
5.1 概述 ........70
5.1.1 写作策略........ 70
5.1.2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 71
5.2 差异性 ........72


5.讨论


5.1概述
本研究旨在研宂留学生写作策略使用情况、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水平的整体趋势,不同性别、国籍和水平的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有何差异,以及写作策略使用频率与效能水平有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回答。从整体上看,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会使用一定的写作策略,属于中等水平,但留学生对各阶段写作策略有明显偏好。写作时留学生使用策略频率最高,修改阶段频率最低,说明不同性别的留学生都更关注“写”本身,对计划和修改相对忽视。从写前策略的运用情况来看,留学生在准备阶段倾向于使用一些不太耗费时间的策略,如“重新看题目的要求”或是写下一些想法。写作前参考一些相似的文章不是经常使用的策略,而从自我调节效能的角度来说,写得好的文章也具有“榜样”的作用,学习者对这些文章进行模仿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在具体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策略的频率有明显增加,有多项策略的均值达到了 3.5。这些使用频繁的策略主要涉及写作中的回读与检查,以及遇到阻碍时采取的策略。从整体上来看,留学生会边写边回看,同时会使用较多词汇策略,查字典也比较频繁。但对于情感/社交策略则使用较少。但由于使用频率较高的都是旨在“克服障碍”的策略,留学生可能是在无意间使用了这样的策略,并没有真正形成用策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

……….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研究了北京外国语大学81位留学生的写作策略使用情况和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水平,并研究了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留学生在写作中较多使用写时策略,对写后策略相对忽视;不同性别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域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有一定偏好;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高级学生使用策略频率明显高于中级学生。在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方面,留学生的效能处于中级水平,不同性别和地域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在效能均值上没有差异,而在对策略和学习的有效性监控效能上效能有显著差异。而相关性分析显示,写作策略使用频率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水平呈著正相关,其中写作策略使用均值与写作策略使用效能、有效性监控效能呈显著相关;学习者的自我调控效能的平均水平则只与写后策略显著相关,与写前和写时策略都不相关。单项策略与单项效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写作策略使用效能与各个阶段的策略使用水平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写后策略呈非常显著的相关;而有效性监控策略只与写后策略相关。自我调控效能相对独立于写作策略之外,在部分群体中表现出了与写后策略的相关性,但与策略使用均值和其他维度都没有相关性。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