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医学专业留学生量词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4 16:14:46 论文编辑:jingju

绪 论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量词习得研究
很多学者从汉语的本体角度研究量词,给量词定义,并进行分类,比如,朱德熙在《语法讲义》(2011)里将量词分为七类,即“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专用的动量词”③;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对量词的分类都不相同。从量词分类不一也能看出量词的学习是很难的。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之一,殷焕先、何平的《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1991)里包括了 780 个量词。周小兵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导论》(2012)里提到:“汉语个体量词数量多,且跟个体名词的结合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这是印欧语系的语言里所没有的。”④汉语量词丰富,而且汉语量词除了数量丰富以外,量词应用也很普遍,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2003)提到:“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⑤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量词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由于汉语量词在汉语里的特殊性及量词的特点,汉语量词的学习对学习者又有一定难度。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听课笔记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问题:一、关于量词的教学方法不多或不够恰当;二、对外汉语教师对量词本体知识的了解不够,以至于无法解释量词本体的意思;三、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师语言中量词的使用不够重视;这些原因都会对学习者造成不当的引导。从以上三点来看,量词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低年级、低水平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量词的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量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量词偏误分析、量词教学研究、量词习得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量词的偏误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偏误类型分析、偏误产生原因分析、偏误对策。研究者们大多通过分析偏误类型,查找偏误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应对偏误的对策。比如,唐淑宏将偏误类型分为五类:“量词“个”的泛化、同音异形量词、意义相近的量词、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未用量词或乱用量词。”①又如李小峰针对中亚留学生,特别是俄国留学生,将其量词偏误分为:“量词误用、量词遗漏、量词误加、量词短语错序。”②笔者在在查阅文献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个”的使用是量词偏误很明显的问题。“个”的泛化使用在汉语里很普遍,很多个体量词都可以用“个”,而“个”的泛化使用也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王志芳的《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2002)通过分析部分量词的演化,发现了“个”的泛化这一语言事实,并提出我们应该了解和分析“个”泛化的现实以及条件,承认这一现实,同时也不能盲目的承认。也正是因为“个”泛化使用的特殊性及普遍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很值得探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量词都有泛化,泛化有学习者使用简便省力的策略因素,也是学习者掌握不好或者在掌握过程中分不清两者用法的区别的表现.这正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朱卓然的《泛用量词“个”的对外汉语教学》(2012)通过对泰国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分析了“个”的偏误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偏误产生的原因:汉语量词本身的特点、教学过程、学习者这三方面。比如关执印认为偏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汉语量词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丰富的文化蕴含;习得者的学习策略影响。”他针对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理据阐释法、语境练习法、认知语法的渗入、实物展示说明法。”①又比如唐淑宏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008)和郭晓沛的《浅析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产生偏误的原因》都将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归为两方面:“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从这两方面有细致分为教师的原因,教材原因,课堂安排原因;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原因,学习者策略的原因等。
……….


第一章 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河北医科大学 2012 级临床本科生 30 名印度留学生,其中固定谈话对象五名:哈桑、天娅、阿努莎、瑞哈、卡如帕,笔者以这五名谈话对象为调查主线进行跟踪调查,即纵向调查方式。在对五名谈话对象进行跟踪调查的同时,笔者也对整体学生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即横向调查方式,以求更好的了解学生量词的使用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一、笔者作为他们的汉语口语教师,与之接触频繁,且了解他们的汉语水平,方便笔者采集录音材料;二、这些学生的语言条件比较特殊,他们的第一语言是印度语,但是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以“印度语量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没有得到结果,同时,笔者也对印度留学生进行了问话调查,结果是印度语没有量词;英语里有量词,但是没有汉语的量词丰富。河北医科大学要求老师用英语辅助汉语教学,即以学生的第二语言教授学生另一门第二语言,因此,印度留学生学习量词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调查对象所用的学习材料:这个班级的学生开设了两门汉语课程:实用医学汉语和初级汉语口语,所使用的教材分别是《实用医学汉语》(语言篇),《初级汉语口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两本教材中安排的量词有:《实用医学汉语》:L2:个;L3:位;L6:楼、号;L7:盒、斤、一点儿、块(元);L8:分、点(钟);L9:张;L11:本;L13:门;L14:度。《初级汉语口语》:L5:班、岁、L6:点、分、刻、L8:块(元)、毛(角)、种、量、双、本、件、杯、L9:个、号、件(礼物);L10:刻;L11:盘、公斤;L13:封、张;L15:节(课)、门(科目);L16:楼、层;L17:碗、瓶。
………


二、 调查的量词
调查的量词:个、辆、支、斤、半、杯、双、瓶、件、块(元)、块、碗、副、双、条、台、部、张、家、口、层、把、只、本、次、遍。观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过程,观察学习者在这些量词习得过程中的规律;动量词观察“次”和“遍”的习得顺序。《初级汉语口语》里“次”安排在了第十八课,“遍”没有出现在这本教材里;刘珣的《新实用速成汉语》将“遍”安排在了“次”的前面,“遍” 出现在第六课《我们去游泳,好吗》,而“次”在第二本教材的第一课《她去上海了》。那么,这两个动量词的习得过程和习得顺序是什么样的呢?从 2013 年 9 月 14 日到 2014 年 1 月 6 日,即一个学期的时间,笔者定期对河北医科大学B 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谈话,并通过录音的形式记录下谈话的内容。笔者从开始的自然谈话过渡到后来的准备材料,让学生根据图片材料说出相应量词。笔者将录音材料转写成了纸质材料——卡片,方便笔者整理分析,以下的分析材料都来自笔者记录下的卡片,真实可靠。
……….


第三章 名量词习得情况分析...... 13
一、 图片法分析.... 13
二、 问题法分析.... 17
三、 名量词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9
四、 小结.... 23
第四章 动量词习得情况分析...... 24
一、 问题法分析.... 24
二、 双句测量法分析........ 30
三、 动量词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32
四、 小结.... 33
第五章 量词习得综合评估.... 34
一、 五名固定谈话对象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34
二、 整体谈话对象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35
三、 根据调查结果给出建议........ 35


第五章 量词习得综合评估


一、 五名固定谈话对象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本次调查分四个阶段进行,但是由于笔者和调查对象的时间不尽统一,没能使每个阶段的谈话都达到一致,同时,由于谈话中涉及的量词数量比较多,这就使量词的出现频率也不尽一致,因此笔者将五个谈话对象每个人 17 次谈话调查中所答对的量词做了统计,并试图从统计数据中观察本阶段这五名谈话对象的量词使用情况。由于调查过程中出现量词的基数不统一,所以笔者很难通过百分比的方法观察学生是否习得某一量词。因此笔者以量词答对次数十次为界,从上述表格中划分出量词 13 个——张、斤、杯、条、辆、份、瓶、块、“个”、次、件、本、双,其中五名调查对象都答对的五个量词——个、次、件、本、双。调查结果表明,这 13 个量词是比较容易被这些印度医学专业留学生掌握的,13 个量词中包括动量词“次”。笔者预计学生会先学会“遍”,然后学会“次”,但是调查结果证明笔者的预计是不正确的。

………


结论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量词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为研究理论,对河北医科大学 2012 级本科生印度医学临床专业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统计调查数据得出本次调查对象关于量词习得的情况,并试图寻找留学生在学习量词时的习得规律。最后通过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给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在调查过程中,难免出现语言不严谨,所得调查结果不到位的现象,还请老师批评指正。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比较短,笔者只采集到了四个月的语音材料,笔者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做更多的调查,将研究时段拉长,研究对象丰富化,研究量词细化,得到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材料,从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量词的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