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引入了投入产出、成本分担及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收集了省属 25 所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数据作为基础,引入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模型,得出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投入完全均衡但空间极化不均,三年间经费投入绩效下滑、优化程度不高,空间区域内高校绩效变动集聚性不同等等结果,由此再分析 S 省省属高等院校现行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及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启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愈发重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自 2012 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在 4%以上,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增幅达到 9.75%。政府对于高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国际教育理念的传播,2015 年“两个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高等院校中按照“985”高校、“211”高校的等级性拨款被打破,将由更具竞争性的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标杆。高校将面临激励和约束并存,竞争和合作共生的局面,注重发展实效。
但无论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还是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在各地推行落实时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困难,包括投入使用额度难以确定、如何兼顾经费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对于经费投入的使用要求与高校的使用需求不对应、绩效评价结果对于经费投入的导向和影响体现的不明显等等,使得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本应该发挥的效用受到减损。
S 省是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大省,共有 13 个地级市。2018 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 142 所,高校毕业生达 56.2 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27.2 万人,专科毕业生 23.9 万人。但从 S 省省属高校经费投入来看,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各所高校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并且在空间分布上不均。与此同时,S 省省属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绩效也并非完全有效状态,绩效评价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给省内省属高校的协调、稳步发展造成了阻碍。
本文希望结合研究结果以及十九大报告对于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 S 省省属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价以及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及其绩效的时空分析,根据结果以及 S 省实际情况,提出关于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以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调节机制,以此激发高等院校的发展潜力,更好地为地区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储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这一部分的文献综述围绕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调节机制三层概念展开。
1.2.1 国内外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文献研究
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支撑高等教育发展重要支柱力量,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点,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主题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的某种类型教育的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配情况以及对策分析,这个特定区域既可以是某个国家,农村/城镇地区,东西中部地区之间对比,也可以是多个省份之间对比,或仅集中在某个省份。
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角度上,Abayasekara, Ashani 和 Arunatilake, Nisha(2018)运用斯里兰卡 2016 年学校普查数据和多级建模,检测不同等级学校拥有的财政性教育资源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关系,证明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更加优秀,学校拥有的优秀的因素包括丰富的实地经验和合格的校长。他们希望这些分析可以对改善斯里兰卡学校一级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产生影响;Atems, Bebonchu; Liu, Qingyang(2020)使用 1963-2015 年期间的美国各个州的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了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证据。我国学者姬中洋(2016)观点与其类似,他通过建立 VAR 模型,基于1996—2004 年相关数据,表明教育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Kim, Soo-Wan; Ahn, Sang-Hoon(2019)则把教育投入的影响延深到更多领域,他们把教育视为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对 15 个发达福利国家 1980 年至 2015 年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集中横截面分析,证明政府对教育等社会服务的投入在短期和长期影响均为正。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学者们都认为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投入不足、结构不均衡、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其中的投入不足的问题多采用对比方法得出,包括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与本区域内经济增长速度、其他种类经费投入对比(李青(2018))。结构不均衡则体现在区域分配不均衡:城镇农村间、不同省份间、同省份的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间分配不均衡;内部配置结构不均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杨斌(2011);孔繁娟; 刘红娟(2015))。效率不够高体现在,绩效值及规模效率低下和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郭化林,苏捷(2014))。田金莹,高园园(2018)基于我国现状,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建立完善的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国外学者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Hayashi,Mitsuhiro;Kataoka,Mitsuhiko; Akita, Takahiro(2014)认为教育的不平等在当地城市地区内以及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支出不平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uesta, Jose; Madrigal, Lucia(2014)则发现泰国现行的分散的教育投入在穷富区域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与现在所追求的投入公平目标并不一致。
............................
第 2 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地区教育事业提供的经费保障,通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拨款,合理配置和调节供需关系,并行使管理。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经费附加、校办企业减免税部分等。在我国,教育经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的费用,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非常广,学校与教育相关的支出都可以用政府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支付,包括学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这些基础费用。不同类型的学校还会有自身的特色支出,例如小学和大学因为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就会有支出项目的不同。
普通高等教育包括的主要范围是中高等的全日制学位的学生,其中低至高职,高至博士学位都在其列。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指各级政府为了培养各类的专门人才,支持高等教育领域而发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范围包括:奖助学金、师资、专业建设、科研、设备购置、基建、学生就业保障等项目。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完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发展项目起重要作用,也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缓解了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但随着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数的逐年上升,资金分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因为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和方式存在差异,导致经费投入和产出有所不同,所以本文中的高等院校不包括高职院校,仅包括普通本科院校。同时,为了简化表述,本文中提到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均为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投入产出理论
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该方法及其理论用于研究社会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简单来说,投入就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损耗,产出就是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
教育经费的投入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投资活动,即教育投资。当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研究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时,投入有三类资源:人、财、物。人力资源包括一所学校所拥有的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物力资源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食堂,也包括实验器材、图书等等,财力资源包括学校从多个渠道得到的资金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高等院校的产出主要体现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以及其他成果三个方面。教学成果包括毕业生就业率、重点专业数量、优秀论文数量等等,科研成果包括重点期刊论文数、专著数量、技术研究转让收入等,其他成果包括国际交流活动、社会声誉等。
在本文中,投入产出理论主要用于现有投入-产出机制的绩效评价。如上文在核心概念中所阐述的,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时,投入局限在财力资源,即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这个模型里,产出即各高等院校的成果,因为成果类别不同,所以会结合多种方法对高校产出进行量化打分。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分析过程有利于发现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产出过程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自我完善。
.............................
第 3 章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方法................................. 16
3.1 DEA 评价教育经费投入绩效的适用性 ................................... 16
3.2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确定 ................................. 17
第 4 章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绩效时空分布规律............................. 32
4.1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时空分布描述 ............................ 32
4.1.1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时间动态描述 ......................... 32
4.1.2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划分 .......................... 34
第 5 章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分析与调节机制构建....................... 52
5.1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 52
5.1.1 经费投入方式不合理 ........................ 52
5.1.2 经费投入与高校产出不匹配 ............................. 52
第 5 章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分析与调节机制构建
5.1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5.1.1 经费投入方式不合理
从经费投入方式来看,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仍以生均拨款占主导地位,也就是本文之前以经费投入和学生人数所计算的 S 省及其内部三个区域的基尼系数始终在 0.1 左右浮动,经费投入呈绝对均衡的原因。生均拨款具体办法为每年省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所报送核准的基础资料,按照标准生的拨款定额进行省属高校的拨款。但是因为每所高校的学生人数不同,若刨除学生人数因素,就会显现出 S 省的经费投入两级分化程度严重,中间层高校数量降低,经费投入位于首端和末端的群体数量增加。这会导致高校会不停的通过扩招,增加学生数量来使自身的经费投入的增加,而非钻研学术和学生质量,导致没有更持久的高质量产出。
5.1.2 经费投入与高校产出不匹配
以 2017 年为例,显示是二十五所高校总体投入产出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该年非 DEA 有效的高校数量超过 50%。投影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小于 1 的高校全部存在产出不足的情况。高校的产出不能和现在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量来形成较好的配对。规模报酬分析结果也显示即使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其产出增加的速度也会低于投入增加的速度。所以高校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出量低、产出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投入速度的提升。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发现现阶段我国对于具体某个区域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涉及较少,且未将空间因素纳入考虑,学者们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评价角度综合考虑利用调节机制地较少。所以引入了投入产出、成本分担及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收集了省属 25 所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数据作为基础,引入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模型,得出 S 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投入完全均衡但空间极化不均,三年间经费投入绩效下滑、优化程度不高,空间区域内高校绩效变动集聚性不同等等结果,由此再分析 S 省省属高等院校现行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及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启示。
研究发现 S 省高等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体现在三个角度,分别为投入角度:纯生均拨款投入方式不合理,投入未考虑受区位因素影响;使用角度:未考虑高校自身特色的需求,高校尝试新发展受限制,高校经费使用用途限定;评价角度:政府构建合适指标体系存在难度;政府不能使用绩效作为唯一指标确定经费投入额度;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本文也针对这三个角度对其整个投入、使用和评价过程提出了调节机制。政府与高校共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加强区域间优势互补互享,双方加大信息互通和监督力度,同时共同试行新模式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