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会计信息造假角色系统分析
二、 经营者导假的原因分析
三、 遏制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措施
一、 会计信息造假角色系统分析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系统一般由企业经营层、会计人员和会计中介机构组成,特殊情况下还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系统内成员以利益(经济利益或权利)为纽带,分别扮演“导假”、“制假”、“护假”、“证假”角色,整个造假行为环环紧扣、技术高超,呈现出系统化、隐蔽性强的特点,一般难以发现其漏洞及破绽。
1. 企业经营层扮演了“导假”角色。企业经营层是会计信息造假系统的“主角”,由他们提出造假要求或命令,指挥和“导演”整个“造假”行动的全过程,采用虚报、夸大企业业绩或掩饰企业经营缺陷的不法手段,以达到获取自身利益的目的。他们是整个造假行为的发起者、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2. 会计人员扮演了技术上“制假”角色。会计人员作为经营层的直接下属,有无条件执行来自经营层命令的义务,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本身不具有独立客观的地位,不具有对经营层的监督职能,其自身的利益(职位任免、升降、奖惩)受制于经营层的意志,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会计人员必须执行企业经营者的“造假”命令。
3. 会计中介机构扮演了“证假”角色。会计中介机构作为独立、公证的第三方,原本具有超然、独立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会计中介机构行业管理不规范、同行间的恶意竞争,造成会计中介机构名义上受雇于决策层———董事会,实质上受雇于经营层———总经理,因此,会计中介机构为了生存和自身利益(争得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业务,取得巨额收益),牺牲自己的诚信、独立性原则,将虚假会计信息包装、证明成“合法、有效、真实”的信息,扮演了“证假”角色,成为会计信息造假的“伪证者”。
4. 地方政府扮演了“护假”或“助假”角色。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考核的定量化,企业数字成为地方领导政绩的标志,迫于“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现实压力,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所谓“政绩”,不惜放松对企业的监管和控制,甚至亲自出面阻止对企业的各类税收、财政检查,对企业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扮演了“护假”者或“助假”者,助长了会计信息造假之风的蔓延。
从会计信息造假系统构成可以看出,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角是经营层,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的“造假”、“导假”;造假的目的在于经营层对“份外”业绩和“份外”利益的追求。而会计人员、会计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存在对经营层的利益依赖关系,这就助长了企业经营者造假行为。
二、 经营者导假的原因分析
1. 股票期权制度和年薪制是经营层“导假”的内在驱动力。经理股票期权ESO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美国《商业周刊》曾报道“ESO曾像魔法一般地刺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当今相继曝光的美国大公司会计造假案,也暴露出ESO被滥用的弊端。年薪制是我国为了国企解困和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广泛采用的绩效考核制,它推动了大量国企的扭亏增盈,但同样暴露了年薪制被滥用的弊端。在现实中,企业的业绩牵动着经营层的地位、前程和收入。迅速推高股价、提高经济业绩成为经营层日常工作的第一目标。当公司经营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时,具有业绩操纵技巧的公司经营层往往会被利益所驱动,不惜通过对会计信息“导假”来制造公司繁荣的假象,从而推动公司股价上涨和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以获取自身股票期权、年薪和地位的上升。
2. 企业衰退、业绩下滑是经营层“导假”的外在驱动力。企业业绩年年增长,公司股价不断攀升是企业经营者的幻想,但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会无情破灭企业经营者的幻想,特别是攀升到发展顶点的企业,由于宏观和微观形势的恶化必定要逐步走向衰退,企业的经营业绩必然下滑,但企业经营者为了维护企业继续“兴旺发展”的神话,不得不走“造假捷径”,做“造假导演”,以维护自己“企业英雄”的不朽形象,以期名利双收。
3.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一元化体制是经营层“导假”的内在原因。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层与经营层实行一元化体制,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再加上国家推行总经理负责制,造成总经理集决策权和经营权于一身,企业内部人事任免、奖惩由总经理说了算,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权利的过于集中为经营层造假、导假提供了内在保障。
4. 会计审计法规、制度执行不力是经营层“导假”的客观原因。为了抑制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我国制定了比较严密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每年国家要组织一定规模的国家、行业会计、审计检查监督。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企业众多,受到检查单位如“九牛一毛”,再加上地方保护、执行不力等原因,造成大多数检查“雷声大、雨点小”,被查企业“合格率”很高,受到查处的企业总是“凤毛麟角”,使造假者认为“造假收益大、成本小”,从而助长了造假者的气焰和造假行为的蔓延。
三、 遏制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措施
1. 实行会计人员投资者委派制,提高会计人员独立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关键就是经营层对会计、审计人员有直接领导权、任免权、奖惩权。虽然新《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权,但由于会计人员在地位上缺乏独立性,在经济上存在对企业经营层的依赖性,要会计人员监督经营层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实行企业会计、内部审计人员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委派制,才能使会计人员拥有地位上的独立性,摆脱经济上的依赖性,就会切断会计、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经营层地位从属和利益依附关系,使经营层“造假”失去了直接“技术工具”,使经营层失去了“导假”内在基础,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产生。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治理是确保企业内部权利分配的制度安排。企业应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经营层的“三足”鼎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做到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负责企业决策,监事会负责企业监督,经营层负责企业经营,董事会有权决定总经理人选,有权决定高层经营者的收入。改变过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法人治理结构高度一元化的企业治理模式,实行企业管理分权,设立财务总监,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审计管理,授予财务总监直接向董事会或监事会报告机制,从制度上弱化总经理的绝对控制权,加强对总经理的监督和制约。
3. 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管理体系。多层次企业监督管理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上层监督、企业投资者(股东)利益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和公共媒体诚信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强制监督。层次越靠前作用越直接(监管成本越低(纠错效率越快;层次越靠后“震慑力”越强(违规成本越高,纠错效果越好。因此(多种监管机制合理分工、共同配合,可以有力地增强对企业监管效果。
4. 加大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在现有状况下,政府执法部门要大力宣传《会计法》,加大对会计、审计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把会计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关,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加大对规模大、影响广泛的大企业、上市公司等进行会计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力争做到“处罚一个影响一片”,起到“警示威慑”作用,避免后来者重蹈覆辙。
5.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全方位诚信教育。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他们牢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作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使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抵制“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同时,加强全社会人员的诚信教育,开展全方位诚信建设,真正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做到以诚信示人,企业以诚信立业。同时,建立企业、经理人和个人的诚信度等级制度,建立外部经理人代写会计论文诚信道德市场,全方位制约会计人员和经理人的不道德和违反诚信的行为。
6.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就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负责公司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独立、超然的地位,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