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研究结果证明,新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改善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向投资者提供了企业更为宝贵的信息,便于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师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含量和决策相关性不足等问题备受质疑。传统模式的审计报告除了具体审计意见之外,报告的其他内容都是标准化的,存在着信息含量低、相关性差等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复杂,许多投资者对传统审计报告提出质疑,质疑的焦点是传统模式的审计报告不利于审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沟通,相关利益者想知道更多的信息。为减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审计报告透明度和可用性,提高财务审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参考价值。2011年国际相关组织先后对审计报告模式进行了改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2015年年初对以往审计准则作了重大修改,基于此,新的审计报告准则ISA701得以制订和颁布。随着审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顺应国际审计准则,满足投资者对于相关信息需求,提高中国审计报告质量,财政部于2016年12月23日发布了《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准则。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所有A+H股公司均采用新的审计准则。在2018年1月1日,涵盖所有上市公司[1]。
这次审计报告改革的核心部分是提出关键审计事项。所谓关键审计事项是指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错误或舞弊的重大问题。关键审计事项段规定,审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中揭示企业会面临重大错报风险的那些事项,和对上述事项进行审计的程序。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充分揭示了审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当期财务报表最为关键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向市场传递出更多公司特质和审计过程的信息,提高审计业务的透明度,缩小投资者的信息差距。因此,如何准确识别关键审计事项,对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本文从信息披露的主体即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探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性,并研究了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传导效应,以及公司治理是否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发挥作用。
首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法,围绕“关键审计事项”、“公司治理”、“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等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检索网站上搜集整理相关期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关于“关键审计事项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通过梳理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内容,参考变量的定义与逻辑思维,大致整合了与本文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数据和研究成果,并归纳得出本文最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其次,本文采用演绎研究方法构建相关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考察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同时,加入公司治理这一调节变量,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和企业融资约束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其中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最终的理论假设。最后,为了验证假设,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2016年度-2020年度我国非金融、非ST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利用STATA软件分析所提理论假设。以相关关系显著为基础,通过替换变量指标来分析样本数据,以及稳健性检验。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键审计事项的文献综述
自审计报告新准则出台以来,国内外学者陆续研究了新审计报告的实施效果。作为这次改革的核心部分,关键审计事项信息披露的影响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点。目前对新审计报告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进行实质性研究,例如:披露的数量、内容、格式、特征等方面。二是研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经济后果,如从审计质量、管理层行为、审计师行为、审计收费等方面,研究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后果。
1.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况的文献综述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向市场传递了企业更多的信息,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披露数量上,柳木华和董秀琴(2018)手工收集了2017年新式审计报告资料,发现我国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低于英国披露数量,且表现出行业、公司、规模特征[3]。张继勋等(2018)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披露的信息越透明,投资者对于审计师的信息期望差距就越小[4]。姜丽莎(2020)等认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数量越多、披露的内容越充分、审计师应对措施越详细,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就越低[5]。史永,李思昊(2020)也发现披露更多的关键审计事项,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缓解信息不对称,最终缓解融资约束[6]。
从披露特征来看,纪力(2018)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特点观察两年内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实施情况,通过样本数据的对比发现,有变化与没有变化的内容各占50%,且更新的内容类型多样。说明随着报告年度的不同,审计师在披露过程中确实按照企业具体情况披露不同的信息,反映了企业实际情况[7]。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可能存在“模式化”特征。王晓凤(2020)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类型前几名分别是收入的确认、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评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土地增值税的计提,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项目呈现重复性的特点[8]。
(二)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
融资约束受到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资约束相关的理论研究较早,早在20世纪的西方国家,就有学者对融资约束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Myers,Majluf(1984)指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投资者在评价企业风险基础上,通过提高融资成本来弥补风险,造成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的后果[23]。Fazzari,Hubbard,Petersen(1988)等人认为,融资约束主要由于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均衡,即信息不对称会引起融资约束[24]。Gertler,Bernanke(1989)表示代理成本也会加剧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及融资约束[25]。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融资约束相关的理论。张纯和吕伟(2007)认为,信息披露是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公司融资约束受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屈文洲、谢雅璐和叶玉妹(2011)以信息不对称指数PIN值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指标,研究发现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投资支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6]。朱志标(2016)认为,企业外源融资付出的代价远高于内源融资时,企业已经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27]。黄宏斌、翟淑萍和孙雪娇(2020)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主动在自媒体上发布有关信息,可以缓解融资约束问题,其原因是自媒体信息的发布减轻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企业声誉,这样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28]。颜剩勇,王典(2021)经过研究后发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显著提升对外投资的效率,这样就能达到降低融资约束的目的[29]。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1.关键审计事项 ................................................ 11
2.企业融资约束 ....................................... 11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20
(一)研究设计 ...................................... 20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0
2.变量定义 ................................... 20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 35
(一)研究结论 ............................................ 35
(二)政策建议 ............................. 36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基于相关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16年-2020年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CSMAR数据库中整理了样本公司相应的财务数据,包括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融资约束、公司治理综合水平、产权性质、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和其他财务指标;通过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得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同时为了增强样本公司的代表性,剔除极端值及空缺值带来的影响,对所有样本的处理如下:(1)剔除ST、*ST数据、金融保险行业类公司数据。(2)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3)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另外为了避免异常值对本论文实证研究的结果造成影响,利用Winsorize命令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各1%缩尾处理,共得到9460个有效样本。最后,采用EXCEL和STATA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融资约束,融资约束的度量指标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初,学者们仅靠单一指标如偿债能力、企业规模、利息保障倍数等来衡量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这种指标过于片面,造成融资约束的因素有很多,这种方法容易忽视融资约束的其他影响因素而导致结果失真,无法评价企业的整体融资水平。因此,后续学者将其他因素纳入考虑。目前,KZ指数、WW指数和SA指数是学术界广泛使用来衡量融资约束综合指标的方式。由于KZ指数和WW指数通常包含内生财务变量,虽然在构建SA指数时使用了外生性较强的变量,但现有的文献对此指标衡量结果有不同的结论。考虑以上原因,我国学者况学文(2010)通过对综合性指标的比较,得出流动性约束投资模型比Q投资模型更能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FC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程度的差异[57]。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融资约束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大量的企业,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大多数相关文献认为,企业信息透明度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是导致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普遍认为如何解决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破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
本文以新审计报告准则改革为聚焦点,以新增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这一要求为切入点,围绕我国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融资约束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新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改善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向投资者提供了企业更为宝贵的信息,便于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按照一般的实证研究方法,以2016年-2020年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与融资约束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同时,在对上市企业关键审计事项和融资约束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公司产权性质的差异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与融资约束之间相关性的影响作用,将样本公司按不同产权分组研究。最后,加入综合性公司治理指标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企业融资约束受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影响的路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且披露的数量越多,对企业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替换融资约束度量指标之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根据之前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融资的阻碍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发挥作用。针对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开,导致投资者难以在市场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企业财务报告作为投资者与债权人获得企业信息的主要途径,财务报告的质量对投资者的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作为新审计准则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财务报告信息含量具有重大意义。关键审计事项是指审计师从审计底稿中抽取出来的重大事项,经过专业化解读和详细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管控的一种手段。
第二,在加入产权性质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灵敏。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在不同企业层面上亦会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高,投资者对非国有企业所披露信息的关注度也较高。而审计师为了树立和维护事务所声誉,必定会勤勉尽责,对非国有企业执行更严格的审计程序,努力提升审计质量。非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非国有企业由于不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监督和指导,日常经营管理具有更大的自主权,通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将企业较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传达至市场,由此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