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章创新性的构建社会信任与债务融资二者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理论逻辑框架,为非正式制度动态影响企业行为提供新的证据。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从宏观角度分析,资本市场资源应合理配置,提升融资效率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从微观角度分析,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有利于企业获取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保障企业长远发展。众所周知,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大资金来源,债务融资由于利息率低于股息率,且具有财务杠杆作用等优点,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李海舰和孙凤娥,2013)[1]。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有利于支持企业投资优质项目和扩大再生产,且具有节税效应(彭熠等,2014)[2],同时管理层出于偿还债务的压力会审慎决策,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公司绩效(Jensen,1986)[3]。
近年来,“去杠杆”政策曾主导一时的经济方向,主要关注于一些负债过度企业,却疏于考虑在中国企业中,部分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更易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为此,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范围增长;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2021年7月瑞银亚洲经济研究提出“控杠杆,防风险”建议;2022年央行报告疫情后将继续维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以少量新增债务支持经济增长;2023年财政工作会议发出调整完善部分企业减负,助力小微企业纾困的倡导,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由此看来,中央已逐渐将政策方向由过去的“去杠杆”政策转向了更为合理的“控杠杆”政策。然而,不同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与融资需求各异,如何有效“控杠杆,防风险”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社会信任的经济后果研究
(1)社会信任基础研究
关于社会信任的概念研究,最早所涉及的领域并不是经济研究领域,而是在心理学领域兴起的,并逐步向经济领域延伸。各个领域的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逐步开始重视非正式制度这双“隐形手”,逐步细分,从社会资本切入,由浅入深剖析社会信任。而对社会信任概念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初步趋于成熟。社会信任理论最早是国外学者Simmel在1910年提出,之后Williamson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专门阐述了社会信任的具体含义,并将其分为人际信任、机构信任和计算信任,对社会信任做出了定性,以人际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信任研究全面展开。国内学者张维迎和柯荣住最早在2002年对社会信任做出了量化研究,计算出省级层面的社会信任指标,具体以企业调查数据为数据分析来源,为后期社会信任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2)社会信任的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社会信任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治理两个方面。
①社会信任的宏观经济后果研究主要包括:国际发展、社会生活、改革、经济提升等方面。具体地:
国际发展中,社会信任可影响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规模(Guiso等,2008)[10]。社会信任可基于各国地域研究跨国经营(雷玮等,2022)[11],并影响企业国际化(汪圣国等,2022)[12],社会信任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而且这种效应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非成员国要强于成员国(Wang等,2019)[13]。社会信任在跨境债务契约中作用明显,与债务契约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Paul等,2022)[14]。
社会生活方面,社会信任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法治,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Christian,2012)[15]。社会信任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愿(张洪振和钊阳,2019)[16],实现社会责任(阳镇等,2021)[17]。社会信任对幸福感影响表现在社会信任对个体幸福感的因果影响,两者间存在一种积极因果关系,社会信任水平越高,民众幸福感程度越高(Lu等,2020)[18]。社会信任与共享经济密切相关,表现为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地区共享经济渗透率低(Bergh和Alexander,2020)[19]。社会信任与对政府干预和再分配的温和态度有关,有助于民众在政治分裂话题上保持温和态度(Hans和Martin,2021)[20]。以及结合当下的数字化背景,影响家庭金融决策,进而影响农户数字金融资源可获得性(温涛和刘亭廷,2023)[21]。
第2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理论基础
2.1.1相关概念
(1)社会信任相关概念
社会信任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结构复杂性,以及灵活性等特征,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定义有所不同,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是指在社会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或政治效应,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资本,可间接影响企业交易等行为。
(2)企业债务融资相关概念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筹集营运资金或资本开支。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借出资金,成为公司的债权人,并获得该公司还本付息的承诺。其中,商业信用融资是期限较短的一类债务融资,而且一般是与特定的交易行为相联系,在企业间信任的基础之上达成的某种协议,风险在事前就比较清晰,代理成本也较低。
过度负债是指企业借入负债过多,一直无法按期清偿本金和利息,缺乏资金流动性来保证债务链的持续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反之,负债不足则是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没有达到“饱和”,仍处于缺乏这一融资渠道的资金供给状态。
2.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在如今各家企业竞相角逐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利用自身所处地区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其中的价值,缩小与其他企业间的差距。相较于正式制度的强制性,社会信任灵活广泛的特征使得信任环境成为企业不可规避的外部环境指标。
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体现在:第一,高质量的社会信任是指社会群体共同价值观趋于一致,产生一致的期望行为(阳镇等,2021)[17],使合作中双方心理预期趋于稳定(Williamson,1993)[97],当谈判中出现不可预见事件时价值认可度趋于一致,达到一拍即合的效果。
第二,企业力求发展,常常会极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非正式融资与正式融资中的融资诀窍,那么主要提升了哪一方面的债务融资有待证实,或是与下游企业或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融资契约的达成,而该契约形成的基础往往离不开地区信任这一桥梁(孙兰兰等,2017)[98]。在契约形成中,信任关系的构建可使双方在合作中实现高质量的互动与谈判,促进双方信息充分的交流与沟通,降低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优化融资环境,缓解企业与债权人间的代理冲突,降低其交易成本(刘柏和刘畅,2019)[43]。进一步地,在契约形成后,信任可降低一定的监管成本,减少事后非必要的资源投入与资源浪费(王伟,2015)[45]。
第3章 研究设计...............................16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16
3.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16
第4章 实证结果分析.............................19
4.1 描述性统计.........................................19
4.2 回归结果分析..............................20
第5章 进一步研究...........................29
5.1 融资来源分析..........................29
5.2 异质性分析.............................31
第5章进一步研究
5.1融资来源分析
企业债务融资主要来自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融资,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融资渠道。根据前文所提,那么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提升作用究竟作用于银企间关系还是企业上下游间关系呢?
就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融资两者相比,第一,对于银行等债权人而言,更苛刻的贷款条件、贷款成本与违约后承担的经济后果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地区社会信任在其中发挥受限,所以在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繁琐的贷款手续与贷款门槛的浮高与歧视下,企业难以实现更高的交易保障(郭丽婷,2014)[108]。由此看来与银行信贷相比,商业信用融资的交易成本更低,企业更加青睐于建立在信任和私人关系基础上的商业信用,利用无形的商业信用获得流动性融资来源(孙兰兰等,2017)[98],因此商业信用已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替代性方式(Fisman和Love,2003)[109]。第二,地区社会信任较高时,相较于企业与银行间浅显的利益联结,企业上下游间存在更多积极频繁的交易往来,双方更容易通过高质量的信任环境去合作洽谈,以此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优化合作环境,实现合作创新,达到市场共赢的目的。同时,企业间契约的形成是合作中的关键环节,而信任是契约形成的基础,地区信任程度越高,契约形成越顺利,交易成本越低,各个环节出现的机会主义与利己问题也越少(孙兰兰等,2017)[98],由此达成合作的几率也越高。因此,企业倾向选择以交易双方信任度为基础的商业信用融资模式,但是国内不同地区间由于历史、交易文化、教育程度、经济发展基础等存在差异,使得社会信任程度并不统一,故而需要进一步检验不同地区社会信任的高低具体作用于哪类融资渠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从“去杠杆”政策向“控杠杆”政策转变的背景下,研究了社会信任与企业债务融资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社会信任能够提升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具体分组后,在企业负债不足时,社会信任能够提升企业债务融资水平;而在企业过度负债时,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提升作用则受到限制,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表现并不相同,且在需要融资的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出社会信任灵活性的特点。(2)高质量的社会信任环境可以弥补法律体系的缺失,表现为对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在法制环境较差的地区更为显著。(3)对企业融资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信任能够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提升企业债务融资。(4)在研究融资来源的基础上,通过供应商关系、代理成本、经济环境变化进行异质性分析,不同的融资环境中存在不同影响效果,在供应商集中度高、代理成本低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的地区更为显著。(5)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提升作用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行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保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