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案例代写: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深港通”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8-04 23:11:2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引入融资约束这一中介变量,对“深港通”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采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证实中介效应的存在,并运用了Bootstrap法对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最后本文探究了企业和行业异质性、公司所属上市板块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会计论文参考

我国资本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改革开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我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稳步开放资本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封闭状态,为了帮助企业筹集资金,B股市场应运而生,这是内地初步探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建立B股市场之后,其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深,开放路径由B股进一步发展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一方面,增强了内地资本市场对香港投资者和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双向开通政策扩大了内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其背后也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决心。但是这些开放步伐缓慢并且都是单向的,资本市场仍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潜力。

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A股对外开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指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序推出了一系列提高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可兑换程度的政策。2014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宣告了我国将在沪市和港市之间建立起互联互通的交易机制,这为香港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提供便利和机会,同时给外部资本建立起多元化投资渠道。时隔7个月,即2014年11月17日我国正式确立了首个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交易机制“沪港通”,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交易制度创新,连接了沪市和港市两地,从根本上开启了内外资本市场的联动,翻开了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新篇章。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

1.2.1.1宏观视角大多数研究

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宏观经济有何经济后果。对此不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认为资本市场开放会带来积极后果的学者持有如下观点。首先,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高,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越多。Kim和Singal(2000)运用实证研究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股票市场信息含量正向影响[1]。Rejeb和Boughrara(2013)研究认为,实施了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之后,促进了资金流动性,同时,外部投资者的高质量投资,提升了股票市场股价信息含量[2]。胡振华和刘佩瑶(2018)研究认为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放提升了股票定价效率[3]。钟覃林和陆正飞(2018)以“沪港通”为研究对象,研究沪港通的开放对沪市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认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之后,股票市场上减少了知情交易,优化了公司自身的治理机制,有利于将与公司特质有关的信息纳入股票价格,从而降低了股价同步性,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4]。

其次,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降低资本市场风险。Bekaert和Harvey(1995)的研究将国际金融市场视为整体,研究认为资本市场的开放提高了证券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分散了股票市场风险,研究结果支持金融市场开放能提高资本市场效率[5]。Henry(2000)则只对新兴经济体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揭示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对比了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市场开放前后的分散风险效应和资产定价状况,认为资本市场开放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6]。

此外,资本市场开放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降低市场波动性。郭桂霞,彭艳(2016)从国家和省际两个层面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认为资本市场开放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存在地区差异[7]。Umutlu和Leven(2010)实证研究了1991年到2005年期间全球各个资本市场,把当地GDP水平等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开放降低了上市公司特质波动和本国股票市场的波动,进而减少了资本市场总波动[8]。

第2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资本市场开放

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资本市场早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为了改变我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措施。相继出台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开放措施。在资产全球配置、人民币不断国际化及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在逐步向着深层次推进。当前我国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这客观上也要求内地资本市场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有序推进新一轮开放是大势所趋。

2014年11月7日“沪港通”成功实施,率先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这预示着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打开了新局面。两年之后,2016年12月5日顺利实施了“深港通”交易制度,“深港通”是继“沪港通”之后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步让A股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有助于两地市场资本流动。与上海地理位置不同,深圳与香港紧挨,存在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方便两地投资者高效、便捷交流。“深港通”的开通充分考虑了市场环境及需求,借鉴了“沪港通”实施的宝贵经验,“深港通”的开通是深市和港市不断总结市场规律、开拓进取的成果。之后“债券通”“沪伦通”也相继开展,这一项项举措促进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也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投资力量,并带来了投资活力。

2.2理论基础

2.2.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由Jensen和Meckling提出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企业的所有者因为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等限制因素,无法亲自经营公司。因此委派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公司经营发展,导致了所有权和公司经营者分离。两权分离制度是为了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然而伴随着其产生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企业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和企业的经营者即代理人之间目标不一致,各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委托人希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于代理人来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高额薪酬以及自我实现。导致其最终选择的政策有利于自身,而不是公司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作用之下,便会导致的代理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激励,监督与激励产生的成本即为代理成本。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委托人需要设立契约,以协调自己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使得代理人的目标和委托人的目标不存在冲突。

“沪港通”、“深港通”实施之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境外投资者不了解公司,信息匮乏,既面临着信息并不对称,又存在着委托代理难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使得境外投资者对纳入名单的公司投资成为现实。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很多是机构投资者,他们作为公司大股东,必定时刻关注公司经营发展。这使得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大股东层面更为规范、完善的市场监管,加强了外部对于公司的有效监督。敦促职业经理人高效率的投资,减少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制定,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缓解委托代理难题。委托代理成本的下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公司管理层不断地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增加。

第3章研究设计....................................17

3.1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17

3.1.1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价值....................................17

3.1.2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价值: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18

第4章实证分析与检验..........................................24

4.1描述性统计分析..........................................24

4.2相关性分析..................................................25

4.3样本倾向得分匹配........................................26

第5章深港通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异质性分析..........................38

5.1企业异质性的分析...................................38

5.2行业异质性的分析............................................41

5.3分股票板块的分析.................................................42

第6章对策与建议

6.1政府角度

6.1.1深化资本市场开放

本文研究认为“深港通”的开放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实施资本市场开放这一政策的合理性,未来我们应继续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我国互联互通交易机制,力求打造更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为境外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公平、高效和便利的服务。在现有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基础上,继续推出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新机制,并积极与其他政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外资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方式,不断扩大金融试点的范围和规模,为各方投资者的投融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适当增加民营企业加入“深港通”标的股票机会,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同时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经验,不断改进金融、会计和法律等相关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好“深港通”的企业价值提升功能。

6.1.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后,香港等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更容易传入我国,增加内地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提高国内外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对外开放的前提之一是防范风险,这也是高质量的开放所必不可少的,唯有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资。

因此,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坚定不移贯彻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同时,需坚持稳扎稳打,守好风险底线。一是监管的力度、风险防范能力要和开放的深度相匹配,政府要及时调整对企业的监管强度,切实把控好金融市场风险,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二是政府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参照香港和国际资本市场相关规则制度,结合内地资本市场情况,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最终协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影响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促使资本市场开放对提升企业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计论文怎么写

结论

(1)研究结论

我国一直稳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强化国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通过实施“深港通”进一步扩大了双向开放的范围。现有的对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深港通”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通过介绍资本市场开放相关的背景和现状,梳理文献,发现当前“深港通”与企业价值关系方面还有待研究。其次,梳理和分析与研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选取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了降低样本的偏差问题,本研究对样本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运用PSM-DID模型对“深港通”的开通是否提升了上市公司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检验。此外,本文引入融资约束这一中介变量,对“深港通”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采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证实中介效应的存在,并运用了Bootstrap法对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最后本文探究了企业和行业异质性、公司所属上市板块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实施“深港通”能够促进企业价值提升。一方面“深港通”的开通增强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深港通”的实施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第二,“深港通”的实施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提升了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深港通”的实施打破了市场分割状态,促进了境内外资金流动,企业外部监督力量的增强和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降低债务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引起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证实了融资约束在“深港通”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会计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