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论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股份回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奠定了本案例的研究基础。其次,论文对众信旅游“护盘式”回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事件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众信旅游进行“护盘式”回购的动因,深入研究了回购产生的市场效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这次修订,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回购规模进一步扩大,回购后作为库存股的时间得以延长,从而引起了我国2020年股份回购“热潮”的到来,受到了广大中国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关注。2018年以前,A股回购总金额则为617.02亿元,而2020年累计有1041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共计1042.89亿元,同比上升了69.02%。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在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三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把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但新冠肺炎疫情对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较快地控制了疫情,但许多其他国家疫情防控依然形势严峻。在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常态化防控将是旅游企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疫情以及各国的影响,我国2020年全年出境游市场寡淡,正如图1-1所示,同比下降了87.09%。
1.2文献综述
1.2.1关于股份回购的动因
股份回购的发展历程较长,各国研究学者结合理论对股份回购的动因进行了多维度分析。表1-1是对股份回购动因的高度概括以及其相关文献的代表作者。
(1)市值管理动因
郭德香(2019)表明上市公司在进行公司运营的过程中,股份回购作为一个常见且高效的资本运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公司的市值。股份回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够作为股票市场的常规性制度,并需不断明确上市公司回购的几种特定情形。比如,将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与股份回购相关联,更好地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传递有价值的资本市场变动信息[1]。华倚萱(2019)收集了近年进行了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从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起点,对股份回购所涉及的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终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高、资产负债率越低的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可能性越高[2]。Bonaime(2014)在对美国的资本市场研究之后发现: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很普遍的动因为调整资本结构。在对于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逐个分析之后发现:若上市公司有较低的财务杠杆,则通过股份回购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3]。
(2)信号传递动因
信号传递理论作为股份回购的动因研究,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多较广,张为群(2015)通过对1993年至2004年间的4起股份回购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股份回购给市场传递正效应,并相应提升股票价格[4]。权家红(2019)将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回购的127家公司根据行业进行分组分析,发现信号传递理论是股份回购的关键动因之一[5]。Hsu(2017)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后发现,公司股份回购公告中所披露的回购数量与公司股票价格被低估的程度息息相关[6]。Dittmar(2015)经过对纳斯达克市场的研究,一旦股票市场出现剧烈的震荡,企业会通过股份回购以使得价与值相匹配[7]。Akyol(2015)通过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4家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后,由于公司信息披露模式的程序化,且公司大多披露对公司经营发展有益的信息,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如果公司股价存在被低估的情形,投资者没有较为敏锐的判断能力。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护盘式”股份回购的含义与方式
2.1.1“护盘式”股份回购的基本含义
“护盘式”股份回购指的是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进行的股份回购。而上市公司实施“护盘式”股份回购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以每股净资产作为衡量标准,当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低于衡量标准的情形时;(2)以上市公司股价涨跌幅度作为衡量标准,当股价跌价的幅度出现大于或等于30%的情形时。此外,“护盘式”股份回购计划的决策权力给予2/3以上董事出席的董事会会议,相比于股东大会决议,这可以让公司的回购计划得以更快的实施,避免公司错失最佳回购时机。
我国《公司法》规定回购结束后需在一定期限内转让或注销,但会给予护盘回购目的达成合理的时间,在保证“护盘式”回购计划顺利完成后,将回购股份注销以缩小股本或重新发售转让回购的股份。此外,上市公司还必须保证回购结束后,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债务履行的能力。即便法律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也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公司不能长期持有自己的股票,所以法律规定公司持有自己股份的时间不能超过3年,在用于注销资本的情况下不能超过10天。
2.2理论基础
2.2.1信号传递理论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市场主体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其处于公司内部,能够快速掌握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架构、资金情况、发展规划等等相关信息,也能够对企业的盈亏情况及真实价值有较为直观且全面的判断。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只能通过公司所披露的市场公告、财务报表等信息来对企业的情况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只是公司经营的外在表现。因此,企业的内在价值及投资价值,投资者无法通过有限的数据进行准确评估。股票价格受到资本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业因素、行业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所以,有时股票价格的涨跌并不完全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信号传递理论在“护盘式”股份回购中具体表现为:当股价被低估,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目光,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企业可以通过“护盘式”股份回购,提升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同时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向外部准确传达,提升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信心。此外,通过“护盘式”股份回购这种资本运营方式,也可以让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投资价值、内在价值等进行重新评估,更好地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因此,“护盘式”回购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3众信旅游“护盘式”股份回购案例介绍...............................15
3.1众信旅游基本情况介绍...........................................15
3.1.1公司简介..............................15
3.1.2发展概况................................15
4众信旅游“护盘式”股份回购的动因与效果分析...................25
4.1维持公司股价合理估值.......................25
4.2降低可转债回售风险....................................28
5结论与启示.......................................44
5.1研究结论..................................44
5.2案例启示................................................44
4众信旅游“护盘式”股份回购的动因与效果分析
4.1维持公司股价合理估值
(1)“护盘式”股份回购前后公司价值分析
众信旅游2020年2月5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实施“护盘式”回购最主要的动机是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从市值的角度分析,股价与市值的变动情况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上市公司的回购效果。
正如图4-1所示,众信旅游在2019年总市值的平均值为46.38亿元,在“护盘式”回购之前众信旅游的市值从2020年的1月13日的55.8096亿元跌落至40.9512亿元,市值缩水了36.28%。对比行业总市值而言,在公布“护盘式”回购预案之后的一个月内,众信旅游的总市值由2月6日的45.0282亿元上升到2月20日的55.4472亿元,上升了23.13%,说明公司市值波动朝较好的方向发展,众信旅游的“护盘式”股份回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公司价值、维护股东权益的作用。
5结论与启示
5.1研究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的冲击下,众信旅游适时地进行了“护盘式”股份回购,论文以其回购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论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股份回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奠定了本案例的研究基础。其次,论文对众信旅游“护盘式”回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事件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众信旅游进行“护盘式”回购的动因,深入研究了回购产生的市场效应。
在动因方面,论文通过对众信旅游回购进程的分析,发现众信旅游进行“护盘式”股份回购的动机主要是提振投资者信心,实现公司价值的合理回归,为股东创造长远的价值,同时,其他层次的动因包括稳定股权结构、降低可转债回售风险、降低因股权质押导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等。经研究发现,众信旅游此次“护盘式”股份回购实现了其降低因股权质押可能导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的动机,同时借助回购,公司股价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转债回售的风险,而这些动机的实现说明此次“护盘式”股份回购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市场效应方面,论文通过众信旅游“护盘式”回购的公告效应、回购前后股价的变动,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市场对此次“护盘式”股份回购事件的反应是积极的,公司股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上涨。但长期来看,回购后众信旅游的每股收益有所下降,长期市场效应不明显,因股份回购带来的利好效应已经消退。因此,从长期视角来看,公司要从提升自身价值入手,“护盘式”股份回购可能可以紧急救市,但不能成为企业依赖的资本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