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随着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不断深入,学校课程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后,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领域。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权限开始下放,学校层面具体课程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新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下课程发展的挑战
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潮流指向“素质·能力”,包括“基础性素养”、“认知技能”与“社会技能”。继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键能力”与美国的“21 世纪型能力”的相继公布,2013 年,日本呈现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①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主要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这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方向一致,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介,是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引进教育核心素养,开展教育实践。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发展直面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开发与实施。
(二)系统性育人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的需要
21 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开展了八次系列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过程、评价功能、课程管理权限等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但三级课程之间结构松散,发展严重不平衡。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内容存在交叉现象,没有相对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三级课程建设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系统,课程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发生冲突矛盾。③没有从学校的系统教育目标出发开发和实施符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导致学校在育人方面缺乏有效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
二、基本概念
(一)和润课程
课程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本身也是经过选择的文化。因对文化认识的不同,课程有了不同选择,不同文化选择将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范式。③事实上,课程开发的基本活动就包括对文化的选择、传递、创造与反思,课程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更需要根植本土情境。
和润课程是以“和而不同 润泽天下”的学校文化为引领,系统整合学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它将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整合为五大学习领域,建设相应的润德课程、润智课程、润心课程、润美课程、润健课程,构建和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品格、知识、能力以及身心素养,润泽生命的成长;并帮助学生树立“和而不同”的认识观去面对世界、合作共生、实现自我,同时,使学生成为有能力与情怀去奉献社会、润泽天下的人。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由“课程编订”或“课程编制”等词演变而来,1918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课程科学化运动代表人物博比特,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
课程开发的内涵,一般来说包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也可以狭义地认为,是单纯指课程设计或者课程实施环节。⑤张华认为,课程开发依据不同理论取向,综合国家政治决策、课程专家、校长、教师,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决定课程的过程。⑥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课程开发是根据教育理想,将教材和学习活动,更加有效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一系列文化经验活动总和。⑦本研究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
第二章 小学和润课程的内涵
一、小学和润课程的文化背景
合肥市锦绣小学创办于共和国诞生前夕的 1949 年 2 月,坐落于古庐州城,毗邻巢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曾先后被命名为贫民小学、束岗小学、蔡岗小学、锦绣小学,隶属于肥西县管辖,有着勤劳善良、团结互助的淳朴民风。1997 年 9月,划归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更名为合肥市锦绣小学。学校早期以朴素的为贫苦老百姓子女能上学为宗旨,到 2012 年校全体教师不懈追求“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办学宗旨的树立,近年来,学校以“我的道路是最美的”为办学理念、以“和美校园”、“和雅教师”、“和乐少年”的三和校园文化为建设重点,顺承办学宗旨的具体实现。学校现周边高校林立,企业众多,新兴思潮频涌;目前,正是区内蓬勃发展之时,急需和而不同的人才来建设发展。随这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路径,逐渐受到重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近年,学校在合肥市教育局主导下,开展以课程建设为项目的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和润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锦绣小学深挖使学校走向高位的传统“和”文化及“润文化”,致力于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规划“和润课程”建设项目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办老百姓身边满意的学校。学校邀请教育专家、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开展座谈,将学校文化要点编成熟悉的词语 20个词组,代表学校文化的不同方面。然后,请参与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重要程度,将词语进行排列,健康、和谐、智慧、阳光、灵动、个性、奉献、向上这几个词语得到充分认同。经由集体讨论与协商,一致认为选取“和”文化为学校文化的源头,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已形成了稳定、和谐、向上的发展氛围。综合以上元素,将学校文化提炼为“和而不同,润泽天下”。
图2和润课程结构的横向构建框架
二、小学和润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一)小学和润课程的内涵
学校以“和”为办学核心,“润”为育人路径,立足地域特色,追求和谐向上、和而不同的教育理想。
1.小学和润课程中“和”的内涵
“和”:《说文》解释:相应也。《尔雅》解释:谐也。老子认为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和”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追求,以及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有学者提出“和文化”具体内涵:一是个体身心之“和”。在人与自我关系上,达到人身心的健康与和谐状态。二是群体间之“和”。人与人和谐、人与群体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并以“和而不同”为处理人际关系原则。三是人与社会之“和”。所有个体积极参与和全力维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自然之“和”。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和文化引领和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核心素养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与和文化的特质却是一致的,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前瞻性特点。学校文化与核心素养融合统一,使核心素养根植于学校文化,成为师生发展的目标。
图1 和润课程图
..........................
第三章 小学和润课程的开发 .................................................. 13
一、小学和润课程目标.................................................... 13
二、小学和润课程内容.................................................... 13
三、小学和润课程结构.................................................... 16
第四章 小学和润课程的实施 .................................................. 19
一、小学和润课程实施的原则.............................................. 19
二、小学和润课程实施的步骤.............................................. 20
三、小学和润课程实施的评价.............................................. 29
第四章 小学和润课程的实施
一、小学和润课程实施原则
学校课程体系的多元结构和内容决定了课程实施策略的多元化。关于整体的实施策略,麦克尼尔(J.D.McNeil)提出更贴近学校教育实际的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自中而上策略。①自上而下的策略因为强调学校中各种因素要与变革一致,因而很难推行;自下而上的策略单纯的依靠教师又显得过于单薄;自中而上策略在我国现有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下显然比较困难。
长久以来,在我国集权式课程管理模式下,学校和教师忠实执行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策略一直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和润课程为适应本校学生的需求,探索三级课程有效实施的路径,积极构建三级融合统一的和润课程体系,采取综合的相对更为合适的模式即自中向上和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策略。自中而上即由学校发起,统一规划、制定课程实施的方案,采取一定的措施,实施课程;同时开展针对跨学科的广域课程的整合实施。自下而上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拓展课程为主题,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最后由学校课程管理中心遴选、实施、改进课程。
........................
结语
学校课程建设已经从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进入学校课程整体性、系统性开发与实施建设的新阶段,并将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焕发课程新的生命力。随着“核心素养”进入教育实践探索领域,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是学校课程建设发展新方向。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建设是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满足了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人的时代要求。
本研究以合肥市锦绣小学“和文化”内涵下的“和而不同,润泽天下”的办学理念,以和润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实践过程,探索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和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设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亟待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以及能力的有限,在实践中的经验不学丰富,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对和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念理解比较粗浅,对课程实践的策略了解不学深入。在今后工作和研究中,本人将努力提升个人研究水平指导实践工作,科学有效地完善和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