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18:47:36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目的不仅是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社区是教育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终身教育体系下的社区是学习化的社区,《底蕴余杭》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类的校本课程,面向社区开放,可以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得学校和社区建立起一种互助、互惠的新型大家庭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各级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2017 年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中指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2”同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普及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好传统文化课程,构建好教材体系,在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3”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余杭”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弘扬余杭历传统文化。围绕‘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余杭三大文化,加强余杭历史文化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宣传,形成名副其实的余杭代表性文化,成为让人一一对应的余杭文化符号,增强余杭人民的自豪感。”
............................

1.2 研究意义
1.2.1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互动生成。传承地方文化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校本课程是地方文化实现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把地方传统文化引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让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实现保护和传承,但是传承不等同一成不变,创新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余杭”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通过推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河文化展示馆、禅茶文化一条街建设,立体展示“三大文化”丰富内涵,打造“三大文化”品鉴圣地,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元素,凸显余杭的鲜明特色和个性气质。开发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遴选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引导,促进传承与创新余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研究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对策,探索实践路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学校选择性课程体系,促进余杭传统文化融入余杭职业教育的构建,也为后面其他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1.2.2 立足培养地方人才
校本课程开发更好的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多样化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使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本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是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结合了余杭传统文化和专业特色进行开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设计,结合了旅游专业的专业特色,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在参与体验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例如,余杭传统文化——良渚文化主题的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实地走访良渚博物院,良渚遗址公园,了解良渚文化,感受良渚文化的博大与历史厚重。同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示范,学生了解博物馆、景点景区讲解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导游词的撰写,训练讲解导游词,模拟导游词的讲解,现场实地讲解等,既对良渚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也可以更好的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感受职业特点,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
图 3- 1 “余杭传统文化”主题的超学科课程组织
...........................

第二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校本课程是针对一个区域、一个学校、一个学年或按季度特定学生群体的,由于不同区域或学校的自然、社会、人文、经济、教育基础、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对学校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学校环境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首要前提。学校环境分析要考虑到学校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两部分因素。35学校外部环境要素包括文化与社会的变革与期望、教育系统的要求和挑战、教学内容的变化、可供学校利用的资等,具体有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开发过程中着眼地方经济发展、行业调整、把握就业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终身学习的能力、基本的就业技能等;了解地方风俗文化,筛选独特文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热爱家乡意识。
学校内部环境要素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环境和既定的教育需求;教师的价值观念、态度、技能、知识、经验、特长和角色等。具体有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等。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表现为:
基于调研发现,大杭州市内关于《底蕴余杭》的校本课程暂时没有发现,但各个地方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还是存在的,比如萧山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发的《萧山名菜》、《萧山那些人和事》、《萧韵游学-萧山地方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等,暂时没有发现杭州地区有关《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

2.2 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
泰勒认为:如果要设计一种教育计划并不断对之加以改进,那就有必要拥有所指向的目标的观念。目标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明确的理念,包括教育目标等。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宗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编制的依据。
2.2.1 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总述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45。课程目标是指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它是学生成功地达成学习结果时,即达到目标中所表示的学习结果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变化。
在内涵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教育课程目标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内容上。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就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延续性、层次性、时效性等特点。48职业教育课程《底蕴余杭》作为一门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其目标在具备所有课程目标的共性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独特性,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与众不同;第二指向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需求;第三开放性与动态性,与时举行的校本课程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有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的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的目标是为开发详细的每门课程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提供方向和依据,一般反映职业教育理念,不可量化。每门课程的目标是课程计划目标的量化,但也往往采用比较笼统的形式进行陈述,量化还是比较困难,如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陈述。教学目标是教师为每堂课的教学设定的目标,是对教师具体课程教学行为的规定,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每门课程目标的集体量化。教学目标的开发由教师完成。
..............................

第三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实施 .......................... 32
3.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 ........................... 32
3.1.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原则 ....................... 32
3.1.2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方法 ..................... 33
第四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 45
4.1 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反馈 ...................... 45
4.1.1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 ........................... 45
4.1.2 校本课程实施收获 ............................ 46
第五章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结论与展望 .................... 52
5.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结论 ........................... 52
5.1.1 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 52
5.1.2 形成了校本课程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 52

第四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4.1 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附录 7),根据统计数据反馈课程实施的结果。学生问卷共 150 份,分别在旅游专业高一、高二年级 6 个班展开,回收 150 份,回收率 100%。家乡在余杭且从小生活在余杭 81人,家乡在外地且从小生活在余杭 37 人,家乡在外地且从小生活在外地 32 人。
4.1.1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学习的感兴趣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对余杭文化学习的态度体现,在调查问卷中主要通过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感兴趣、余杭文化认识态度、余杭文化学习、生活自豪感三个问题进行提问。
表 4- 1 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感兴趣
.........................

第五章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结论与展望

5.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结论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了解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教师专业的成长都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5.1.1 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响应政府号召,余杭三大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自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起,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余杭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挖掘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开展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得到传承,地方文化之于学生的“亲缘性”,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运用。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开发利于余杭三大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余杭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也让余杭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还会将这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讲解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余杭,热爱祖国的感情,不忘家乡,传承家乡文化,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