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以X学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12 21:09:51 论文编辑:vicky
根据 X 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X 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缩影,分析了该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以小见大反映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以推广的特色办学经验。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民办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私学时期,在汉初私人讲学之风就非常的盛行,一度出现了“百家私学”的风气,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传统的官学腐败,这时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私学,有政治社团性质、科技性质、私立女子学校、教会学校等。①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接管、接受和接办的“三接”政策,逐步对原国统区的公立学校进行接管、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接办私立学校。当时教育部力争于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②1957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使得中小学教育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之后,民办初等教育逐渐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从法律层面对民办教育进行了允许,而后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
“名校办民校”属于民办义务教育范畴,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众多办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种模式,借助“著名学校”的优质资源扶持来办“民办学校”。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作为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大胆尝试,社会对“名校办民校”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名校办民校”的确缓解了我国教育供需的紧张关系,打破了当下教育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整合了区域内教学资源,满足了大众选择特色教育的需求,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另一方面,“名校办民校”过程中出现的招生困难、师资不稳定、特色办学停留在表面等问题,也侧面反映这种模式并未真正满足公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对“名校办民校”的特色办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很有必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民办教育概念其实最早源于美国,美国学界首先掀起“市场自由同样适合教育”风潮,而后众多学者从“公立学校私营化”。因此,我国学者在早期对民办义务教育的研究大都专注于对西方学者著作和西方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而后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学界对“名校办民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本世纪,通过对研究“名校办民校”的著作、期刊以及其他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广泛阅读,作者发现,学界对“名校办民校”这一模式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一部分支持,一部分反对。作者认为,学术本身就是百花齐放,需要百家争鸣,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正是“名校办民校”受到关注的表现,因而态度不成为分类的依据。经过作者客观、全面的了解,无论学者们持哪种态度,他们对“名校办民校”的研究大都绕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名校办民校”的动因
目前学者针对“名校办民校”产生的原因进行的研究比较多,有学者认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变得紧张导致公办学校通过“名校办民校”来平衡这一问题。罗士琰、陈朝东、宋乃庆认为“名校办民校”基于我国公办学校的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供不应求的现状,公办学校期望通过自办、联办学校的方式拉动薄弱学校,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日渐多元的教育需求。这部分学者认为,“名校办民校”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①。一些学者认为,“名校办民校”的兴起离不开我国社会市场化进程中学校对盈利空间的追求。王文源认为,上世纪末,公办学校面临办学体制改革,恰逢民办教育兴起高潮,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名校办民校”才应运而生②。正是由于民办学校的盈利行为吸引了具有良好教育盈利资源的公办“名校”,因而在制度模糊的改革过程中,“名校办民校”才会兴起。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名校办民校”风潮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学区房”、“名校盘”等概念房的炒作让家长追逐名校的同时也追求资金的投资回报,这让房地产商开始大举推动民办学校与名校的联合办学。针对“学区房”、“名校盘”,张铁明认为,不能因为部分人拥有不了“名校”的学位,就通过“名校办民校”的举措将名校的品牌和师资进行“售卖”。教育的公平应该体现在上不上名校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③。
.........................................

2 “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历程及理论依据

2.1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回顾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的近30年,不由感慨,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名校办民校”亦然。这都离不开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上世纪80年代,宪法规定“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各种教育事业①”,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之后,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也很重视对教育事业政策的完善,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提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办学。
表 1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相关法律法规
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定规模。这10年间,我国教育事业大胆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国家相继从方针政策、行政法规和行业规定上明确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规范和落实,开展了“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多种形式办学的大胆尝试,确定将我国“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成为“民办教育”,强调民办教育学校同样是我国办学体制中的重要一部分。
..............................
 
2.2 “名校办民校”创办的理论依据
“名校办民校”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在教育学领域暂时仍未形成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对“名校办民校”的研究也主要借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因而,作者也主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理论,分析“名校办民校”办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为“名校办民校”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寻找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名校办民校”的创办时期,正逢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同时改变了当前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使得原先的教育体制机制已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
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存在着最大的弊端是将所有压力推给了政府,而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正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困难时期,由政府包揽所有对教育的投入,明显是不利于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二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国家“垄断”教学,呈现大一统的办学形式,虽然有益于最高效率的普及义务教育,但也导致了基础教育领域“千校一面”,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竞争活力,学校本身也无任何特色可言,长此以往,基础教育将走向形式化和僵硬化教学,在这种环境下受教的学生也必将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单纯依靠统一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逐渐增多的教育需求。
表 4 2010 年以来“名校办民校”相关法律法规
...............................

3 X 学校特色办学建设现状调查................................... 19
3.1 调查对象........................................ 19
3.2 调查目的........................... 20
3.3 调查方法.......................... 20
4 X 学校特色办学分析.................................. 30
4.1 X 学校特色办学................................. 30
4.2 特色办学成果分析................................ 31
5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8
5.1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38
5.1.1 法律政策不完善............................. 38
5.1.2 教师队伍不稳定.............................. 39

5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作者在访谈中获得的资料,及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现的问题,本文认为,X学校作为一个案例解释了“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过程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与学校本身发展时间短、教学压力大有关,有些是与教师的能力水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但是同时这些问题也是与我国的国情和成都教育的现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本节将从法律政策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特色办学输出不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5.1.1 法律政策不完善
法律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法律政策内容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地执行两个方面。
1) 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民办教育相关法律,如 1997 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17 年新修订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名校办民校”性质的民办义务教育在解决行政管理权与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管办分离”以及会计审核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有了规定。但是,学校举办者对学校的财产不保留或享有任何权利,因此,学校举办者更想要发展特色办学,通过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但我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性和公益性,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者追求经济收益之间存在着“天然矛盾”,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办教育的定位偏差,阻碍了民办教育义务学校在特色办学方面的深入探索,降低了现有政策的适用性和合理性,甚至是“有法难依”。另一方面,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对民办义务教育的监管力度越来越严格,制约力度持续加大,如今的民办义务教育首先要与公办义务教育适用同一评判标准,却并未给予与公办义务教育相同的待遇,这就提高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比起考虑学校特色办学将带来的长期效益,办学者对如何实现短期内收回办学成本这一问题的解决更为迫切。
..........................
 
6 总结
本文针对“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 X 学校为实例开展研究。根据 X 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
X 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缩影,分析了该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以小见大反映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以推广的特色办学经验。
X 学校发展的遇到的问题,既有外部政府因素、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内部学生培养模式不完善、特色教师数量不足、特色课堂改革流于表面和特色制度管理缺乏保障等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落地有偏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制度管理延续性不强。然而不可否认这所创办于 2013 年学校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2017 年中考在全区第一,2018、2019 年稳居前列,2019 年的首届高考中,一本上线率为 68.2%,本科上线率为 96.5%,先后被评为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市游泳传统特色学校、区教学质量管理优质学校、区消防先进单位、中国百佳美育校、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等成就。这些成就归纳出其特色办学为:①学校发展自主化、②通过核心素养常态化、知识技能能力华、兴趣活动课程化来实现学生的发展、③通过制度建设科学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目标考核综合化实现学校的常规管理、④通过师德建设系统化、队伍成长团队化、专业培训终身化常规管理、⑤通过校本教研序列化、课堂教学优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实现课程改革、⑥通过学校发展自主化、文化建设个性化、办学成果特色化实现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