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行动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1:14:0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研究,本研究经历了两轮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前通过观察、访谈以及个人经验反思发现了笔者所任教班级在开展班级活动过程中缺少学生参与,结合前面文献综述裴娣娜教授对学生主体性以及琳达博士关于 WSCC 模式的研究,笔者构建了“Role-Playing”班级活动模式,在两轮行动研究中以“班级活动月”为背景,通过转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强化小学生主体意识,完善班级活动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内容选择、班级活动内容设计、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评价四个环节中并在其中扮演了积极分子、策划者、组织者、评估员四个角色,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目的。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的起步阶段,同样也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上,其他教育形式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从微观视角切入,把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以此优化班级活动的开展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具体原因如下:
1.1.1 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①。因此,班级管理也应当顺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理念及要求。
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这项研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六大要素、18 个基本要点。三个方面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六大要素。该成果指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共同发挥作用。该成果认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性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有效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认识自我并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人生有方向、生活有品质的人②。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建设,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活动模式,即学生被动成为班级活动建设的工具。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班级活动开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班级活动模式是实现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和有效办法。
........................

1.2 研究意义
该课题源于本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遇到的困惑和需要,研究者相信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一是理论意义。通过知网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可知国内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其他教育载体研究较少。小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主体性培育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而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本研究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班级活动开展,其结果又将反作用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因此,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班级活动开展,不仅可行性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主体性教育相关理论,也为优化班级活动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办法。
二是实践意义。(1)有效优化自身班级活动开展,本研究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班级活动开展,对于有效指导班级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班级活动开展中,并与培育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如何推动小学班级活动建设的发展?如何提高班级活动开展的有效化、民主化、科学化、发展化?这些都是包括我在内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困惑的问题,本研究秉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原则,通过建立在理论指导上的行动研究,意图为优化班级活动开展提供思路。(2)有力提升教师管理水平,本研究深入解析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班级活动开展的真实途径、方法和效果情况,总结其中存在的有效经验并反思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为从学生主体性的视角进行班级活动开展的实践提供思路。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优化班级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进行的理念转变、手段创新、成果运用、总结反馈等都是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是教师行动研究中实践-反思-实践的宝贵成果,可以供更多的教师借鉴采纳。
..........................

2 文献综述

2.1 班级活动的相关研究
班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自古就存在的。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曾实施分班教学,但分班教学并未得到推广,班级授课制仍处于萌芽状态。“班级”一词最早出现于 16 世纪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学校。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大教学论》中正式提出“班级授课制”,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之后,西方学校开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眼观中国,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折射出普及教育的思想,西汉时期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但班级仍未出现。两宋时期太学的“三舍法”和国子监的“六堂三级”已初露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862 年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教学模式,因此开创了中国班级教学的先河。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推动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各地的展开①。至今,以“班级”为单位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教育模式,而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因此,本研究分别对国内和国外关于班级活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其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班级活动以及班级活动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图 2.1 班级活动研究总体趋势
........................

2.2 学生主体性的相关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主体性的研究进程,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从国内研究来看,本研究了解到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概念、要素、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以及发挥途径等六个方面。其中裴娣娜教授关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本研究如何观察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指导。从国外研究来看,本研究了解到各个国家关于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策略,其中学者琳达博士建构的“WSCC”模型对本研究如何开展班级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提供了借鉴。接下来,将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进行详细地阐述。
2.2.1 国内研究
2.2.1.1 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概念研究
首先是“学生主体性”的界定,目前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学者们从多角度各抒己见,以下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介绍:
从功能论角度,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中指出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①。贺冬玲(2013)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外部世界关系,包括对象关系(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
从信息加工角度,王玲、胡玲(1999)认为学生主体性是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和内部加工时所表现出的性质③。裴娣娜(1990)认为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一方面体现了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为选择性、自觉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外部信息的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选择性。
表 2.2 学生主体性要素表
...........................
 
3 研究设计...................................... 28
3.1 研究思路.......................................... 28
3.2 研究对象................................ 28
3.3 研究方法................................ 29
4 行动研究............................................ 35
4.1.当前班级活动的问题反思及归因研究................................. 35
4.1.1 当前班级活动的问题反思....................... 35
4.1.2 归因分析.................................. 39
5 如何更好地在班级活动中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 58
5.1 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58
5.2 提升小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59
5.3 完善班级活动模式................................ 59

4 行动研究

4.1.当前班级活动的问题反思及归因研究
4.1.1 当前班级活动的问题反思
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在以前的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到学生无所事事,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笔者首先对所执教班级以往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和活动效果进行了观察、访谈以及个人经验之上的反思,以作为对当前班级活动现状的了解。
我班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趣味读书分享”活动,笔者根据观察提纲从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方面对此次班级活动进行了观察。以下是根据观察提纲(见附件 2)观察到的具体现象:
(1)自主性中独立决断和自我调控两方面反映出:在班级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内容的设计环节,班级活动的主题是由学校安排或者班主任确定,班级活动如何开展也是由学校或者班主任制定,学生对于班级活动内容选择和内容设计基本没有体现自主性,因此,学生无法对班级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进行独立自主的决策。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我统计了大约有 30 名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出现了说话、折纸、看书等现象,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度不高,极易受到干扰,难以自我约束。参与活动的学生普遍出现紧张,分享过程中面对困难时有 3 名学生中途放弃,尽管教师鼓励其继续完成,但由于过度紧张导致难以继续完成活动。面对活动秩序或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表现出一片混乱,不知所措,耽误了大量的活动时间,以至于活动时间花费较长,效率较低。
(2)能动性中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主动参与三方面反映出:在此次“班级趣味读书分享”活动中,全班 50 人,10 人参加其中主动报名参加 4 人,6 名由班主任与其交谈后同意参加,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学生未表现出希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这次班级活动的兴趣较低,并未表现出希望从此次班级活动中展现自己获得成就的动机,竞争意识更无从谈起,除了主动参与 4 人做了充足的准备,反映出希望能在活动中获得胜利的想法,其余 6 位仅停留在参加班级活动的状态。
...........................
 
5 如何更好地在班级活动中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

5.1 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首先,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发挥”引导“角色,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活动育人为目标,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
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班级活动时,应尊重学生对班级活动内容的选择权,让学生表达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以及让学生民主投票决定活动内容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提升他们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是儿童权益的基本体现,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才能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自身的局限性,班主任在尊重学生表达其自身的想法前提下,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引导并积极给予回答。在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儿童话语权和参与权所对应的知情权,儿童的意见并非得到采纳,但是成人应向参与的孩子们说明他们的意见会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决策进程和结果①。因此,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应给予肯定,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开展,同时对没有采纳的意见应对学生进行说明。例如:在学生所提的班级活动内容中,有些活动并不适合学生开展,或者活动的可操作性不高,以致最后并未采纳教师都应向学生予以说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想法的重视。
另一方面,树立学生“主体观”,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杨福家教授说到“学生的头脑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带待点燃的火种”①,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点燃这个火种。明确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班级活动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体的潜能逐步由可能变为现实。往往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忽略了班级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活动的各个环节缺少了学生的参与,使其班级活动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班级活动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和尊重他们的主体权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其潜能,在班级活动中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