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探析德育阶级性及社会性的功能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1-09-18 16:51:28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摘  要]: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德育的功能始终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其中,阶级性功能是一切阶级社会德育的主导功能,社会性功能必须服从、服务于阶级性功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德育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又应不断发展其社会性功能,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德育;功能;阶级性;社会性;发展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德育,其功能始终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所谓德育功能的阶级性,是指它明确地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德育的阶级性功能是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所谓德育功能的社会性,是指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等非阶级性的、普遍性的一面,它可以为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的发展服务,其作用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但是,对于如何认识和把握德育功能的上述两重性质,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未达成统一认识,使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德育工作教育论文代写
  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 德育概念的演进与德育功能两重性质的形成关于德育一词,一般认为是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始用的新概念。
      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moralischeErziehung(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praetischeErziehung(实践教育)”。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旧l司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体育(physicaleducation)”。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但是,西方德育从一开始就限指道德教育,并至今保留着突出道德教育内容和德育社会性功能的特点。这与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德育概念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西方德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的。事实上,在西方道德教育实践中也包含着政治道德、道德信仰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内隐着德育功能的阶级性。
      我国的德育概念是20世纪初由西方传人的。在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认为,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1902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6年王国维著《论教育之宗旨》正式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的“德育”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1928年唐铺等人编纂的《教育大辞书》中对“德育”也作“道德教育”的理解:“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是“德性之熏陶。”川(网由此可见,我国的德育概念起初同西方大体相同,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侧重道德内容教育,突出德育的社会性。这与我国古代德政一体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差别。
      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需要,我国的德育内容有了新的扩展。特别是到了80年代,人们逐渐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等收进德育概念中来,德育功能具有了鲜明的两重性质,而且德育的阶级性功能逐渐成为德育的主导功能和主要功能。1985年,董纯才等人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认为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溯)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进一步释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3j(两)这两种解释既扩展了德育的内涵,又表明了德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功能。但这两种表述所突出的都是德育的社会目标和统一性要求,而对受教育者的个体目标和多样化需要尚缺乏足够重视。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同年,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一书中也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川(两〕这两种表述不仅明确指出德育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实施,而且强调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从而实现了德育客体性与主体性、统一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功能。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再次强调:“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德育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两重功能更加明确了。而且,把“体现教育的社会性”放在前面,这对于具有重视排位顺序的我国语境而言,显然是对德育社会性功能的重视与强调。
二、德育功能具有两重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哪)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具有多种形态和多样性,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就决定了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不是单一的,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条件下,既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又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是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演进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阶级社会又集中体现为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发展。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j(哪0)所以,弘扬先进思想,以先进思想和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德育属于思想关系的范畴,而要深人理解人的思想意识的来源、人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内容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是德育功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意识形态内容具有两重因素的理论。这是阶级社会德育功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的直接理论依据。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其本质特性在于阶级性。但任何意识形态的内容却具有两重因素,即既有阶级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任何意识形态总是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7](p283)而且,“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8](p98),在社会思想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作用,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处于服从的、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任何意识形态也不同程度地包含对全社会乃至一切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非阶级性的社会性因素。也就是说,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也有共同的内容。恩格斯说,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各自的道德理论,但“这三种道德论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9](p434)总之,阶级性的因素与社会性的因素总是以特定的关系并存于同一种意识形态之中。由于德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反映特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传授给社会成员,使其转化为每个人的信念、品质和行为规范。所以,意识形态内容的两重因素决定了德育功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即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既以其阶级性功能为首要功能和主导功能,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服务,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功能,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为推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会产生反抗这种压迫和剥削的思想意识。因而,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9](p435)他还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并且,只要它能破坏这种道德而不受惩罚,它就加以破坏。”〔10〕(p240)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是很激烈的。……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11](p230-23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现阶段德育必须以阶级性功能为主导功能,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德育功能具有两重性质的客观要求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我国现阶段德育功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结合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它直接决定和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思想文化领域必然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价值取向选择多样性的矛盾。因此,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首先发挥德育的阶级性功能,对学生的多样性选择给予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同时,还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挥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的需求和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
      其次,它也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道德领域互渗性与冲突性并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斗争中并存发展,既有制度性的差异,又有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种特点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冲突性与互渗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不仅使思想道德领域空前活跃,而且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也蜂拥而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包括资本主义思想道德、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宗教思想等)相互激荡,既有差异和冲突的一面,又有共性和借鉴的一面。冲突性、差异性要求德育必须坚持阶级性功能,互渗性、共性、借鉴性则是对德育功能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它还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主导性目标与多样性目标的统一,因而,德育功能必然相应地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两重性质。就我国德育而言,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这反映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教育论文代写 面发展的主导性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德育的阶级性功能。另一方面,学生个体还都有自己的德育功能期待,在追求社会性目标的前提下,还有个性化的目标追求,另外还包括许多人类共同性的、非阶级性的道德愿望和要求。这反映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目标和普遍性要求,体现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由此可见,德育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功能是客观存在的。那种把德育等同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德育“意识形态化”倾向和认为德育应脱离意识形态的德育“非意识形态化”倾向都是错误的。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尽管大、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内容、目标、要求等有所不同,但是德育阶级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地位是不能颠倒的。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德育的本质在于它的阶级性,德育的阶级性功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则要服从、服务于德育的阶级性功能。
四、德育功能两重性质的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全球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中心扩大与边缘渗透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使德育功能的这种两重性质愈加突出,并出现新的发展特点:
      首先,德育的阶级性功能更加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决定了人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冲突性,因而更需要强化德育的阶级性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选择给予正确引导,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且,德育的阶级性功能对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社会心理层面和心理健康教育亦具有主导作用,即对有利于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给予激励和提升,对不利于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进行引导和转化。
      其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不断发展。在当代社会,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成为现代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国际意识、全球观念、普世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公民道德等,成为现代德育的新内容;经济领域、自然领域、心理层面、网络(虚拟)领域、未来领域等成为现代德育的新领域;环境德育、生态德育、网络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成为现代德育的新课题。因而,德育功能不能局限于阶级性方面,还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向非阶级性、社会性方面发展:一是不断向经济领域、自然领域、心理层面等非阶级性领域扩展;二是发挥和发展德育的动力支持、人力资源开发、预测和调控等非阶级性功能;三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不能否认或淡化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主导地位反映了德育的本质,重视程度反映的是德育内容和目标的变化和发展。由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我国的传统德育过分强调德育的阶级性功能,而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曾一度有所忽视。现在,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德育的经济功能、社会性功能已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和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还会向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国际领域、虚拟领域等)延伸和发展。
       总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德育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又应不断发展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