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电脑、手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在教育领域中,移动学习成为应对未来大数据时代挑战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移动学习模式下获取知识从静态被动接受变为动态主动参与。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开展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及时调整改进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在阐述相关概念和现状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移动学习的需求及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探讨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要紧贴移动学习的需求、契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基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构建分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开展嵌入式教育。
1移动学习与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1.1移动学习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面积普及,以及3G/4G网络、Wifi等无线网络环境的形成,移动互联网全面融入到人们生活学习之中,在教育领域也有力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新一轮变革。移动学习继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之后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讯网络进行学习。移动学习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和探索的热点,开展移动学习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对改进信息素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1.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产生的一个概念,1974年由保罗·泽考斯最早提出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信息素养的概念不断丰富,总体来说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构成。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与认知程度,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传播交流的基本规律和方式、信息的效用以及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指能利用信息技术,并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自觉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规使用信息。
1.3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启发信息意识、教授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提高信息道德水平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文献检索课、图书馆网站、参考咨询和专题讲座等,这些措施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信息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研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首先,教育受众不足。
虽然有超过70%大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入学教育和文献检索课,但参加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参与者不足30%。其次,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大学生完成入学教育后,没有后续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专题讲座不固定且内容单一,文献检索课虽然内容丰富但缺乏实践锻炼。最后,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学习联系不够。大学生接受的是专业教育,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侧重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和文献信息获取。大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学习整合,更好为科研服务。
2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移动学习的研究经历了渐进的过程。早期移动学习的实现重点在于知识传递,致力于构建移动学习环境、学习系统和学习内容,以方便快捷地传递知识。第二代移动学习注重利用移动技术便捷、通信和交互的特点,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营造学习者参与其中、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知构建。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正向一个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空间迈进。移动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会产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同时移动学习需要相应技术与服务的支撑,它也有服务的需求。
2.1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
情境是移动学习的基础,移动学习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中进行的。因此,移动学习者的需求可以分为时间相关性需求和空间相关性需求。时间相关性需求是指学习者在“临时”“闲暇”“实时”等时间状态下获得学习资源、进行移动学习而产生的需求。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时间相关性需求最多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外语学习、数字图书馆利用;其次是工具书查询信息、就业信息、时政新闻、考试认证信息等。
可见大学生移动学习内容需求广泛,既有与课堂相关的即时性内容,也有与课外学习相关的非即时性需求。大学生对移动学习内容载体的需求主要是文本,其次是图片、视频、音频。空间相关性需求是指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对地理知识以及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由于大学生活动范围相对固定,所以空间相关性需求居于次要位置。大学生每次移动学习的时间大部分在30~40分钟。
2.2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设备与服务的需求
移动学习需要相应的技术与服务支撑,这就是移动学习的服务需求。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移动终端和相应的服务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移动学习服务方式诸如互动服务、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目前大学生使用的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服务技术,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客户端软件,其次是WAP服务和短信服务。在服务方式需求上,大多数学生既希望教育机构能提供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服务,也希望能自主查询和订阅学习内容。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建立互动的移动学习网络社区。
3移动学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3.1提升信息意识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空间中信息数量巨大且变换迅速。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身边存在大量有用信息,但他们不能将看到的信息现象与移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种信息意识的欠缺使移动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源与实际问题相脱节,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认知空间的狭窄让移动学习的目标和实际效果产生落差。因此,提升信息意识是应对移动学习的首要问题。
3.2提升信息获取技能
信息获取技能是信息能力的重要方面,其标志是获取信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这一点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更加突显。目前大学生信息获取技能主要适用于在固定学习空间,利用完善的网络、丰富的资源以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获取信息。移动学习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信息检索。同时获取信息途径单一、难以获得帮助等等,也都是开展移动学习的障碍。因此只有提高信息获取技能,快速准确获取信息,才能保证移动学习的顺利开展。
3.3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往往杂乱无章,只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应用于实践。移动学习是一个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相对独立活动,信息处理技术与服务支撑相对不足,学生更多地需要独立完成对信息的分析、筛选和提炼才能付诸应用。因此,要保证移动学习目的的实现,必须提高信息处理技能。
4移动学习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4.1学习碎片化
移动学习不再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大学生在任何地点,比如教室、图书馆、寝室,任何时间,比如自习时、路途中、闲暇时,都可以进行学习。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重视这种新特点,不能再拘泥于原有课堂教育、专题培训、参考咨询等固定模式。而是应该以分散、灵活、自由、“非正式”的方式,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育资源。与移动学习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在零散时间、分散地点进行短促高效教育服务。在学生认为需要学习的时刻,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获得指南性信息。
4.2实现方式多样化
移动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也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讲座等面对面教学或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移动学习所依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也能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新技术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使得信息素养教育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开展。手机、平板电脑、3G/4G网络让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新的途径是,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二者互为补充,而不是替代关系。Peter Godwin等人认为:“移动网不可能代替核心的教育方法或是其他学习方式,但是在用户远程获取片段信息和加强现有信息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不应忽视。”
4.3针对性更强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系统化、体系化的信息素质,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发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可以看做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因此较少用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在研究、阅读或者讨论中遇到突然出现的问题,而产生即时信息需求。
这类信息需求通常是某一专业领域、兴趣爱好或者特定信息查询的需求,时效性要求高。要不打断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使他们快速获得信息,这就要快速、准确定位学生的信息需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分解,以增强信息的目的性和专指性。这种做法虽然限制了学生从更广阔的范围获取信息,但有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是符合移动学习特点的。
4.4互动性更强
移动学习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呈现学习资源,并且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双方的交流更加顺畅。不论是学生寻求老师帮助,还是老师接收教学反馈,方便的互动使教与学的双方关系更紧密。而学生相互之间自由的展开学习讨论、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等等,学生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活动。老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资源通过文档、音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呈现在移动设备上,让移动学习体验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高效、更加满意,能够有效促进移动学习的推广。
5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5.1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适用于移动学习环境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开发严重不足,需要高校教务部门、图书馆和社会机构等多方面联合起来,协作开发适用于移动学习情境的资源。根据移动学习时间碎片化、智力投入少的特点,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资源碎片化。大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易受打扰,注意力集中度不高。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体验,需要适合于零碎时间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资源内容应以零散的积木式方式呈现,资源结构要形成短文本、多级联的碎片式结构,这才能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特点。
(2)教育知识模块化。针对移动学习内容灵活随机的特点,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需要短小精干,拥有合适的内容承载量。对教育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形成知识模块。方便学生方通过移动终端方便快捷的下载,并能重复使用。
(3)教育内容表现简单清晰。移动学习所依赖的移动终端设备大多有屏幕小、分辨率低的缺点,这要求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概括性要强,页面尺寸要小,菜单和导航要简单;文本内容要短小概括,音视频内容要选用较小容量的格式,以方便学生阅读使用。
(4)重视跨平台兼容。由于移动学习使用的终端包含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报等多种平台,各平台的性能差异较大,会造成教育内容表现上的混乱。所以,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要重视平台兼容性,做到在不同平台上都能正常使用。
5.2构建分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针对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分3个阶段开展系统化教学。
(1)基础阶段。大学生入学时期是是移动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阶段。针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此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对移动学习系统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基本软件以及移动学习终端操作的培养,以形成学生基本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还要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与服务相关情况,例如熟悉学校图书馆馆藏布局、开放时间、规章制度等。推介图书馆各类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分布,向学生介绍能从图书馆获得哪些信息服务,遇到问题如何寻求帮助,以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检索和使用信息的重要性。
(2)提高阶段。该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目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应对移动学习的一般应用问题。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熟悉各类信息资源并掌握基本检索知识和技巧。在这一阶段需要向大学生介绍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检索途径,帮助其熟悉各类网络检索工具,如谷歌、百度搜索引擎等;推荐一些免费开放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如维基百科、学术论坛等。通过此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获取信息资源来满足移动学习的需要。
(3)创新阶段。随着移动学习的内容和层次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专业课学习、论文写作、科研课题这类专业性很强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在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水平的基础上,信息素养教育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较强的专业信息素养,关注所学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具备专业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创新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要更强,对不同学科、年级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尽量一对一开展培训,以重点提高大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推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
5.3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移动学习中
信息素养教育要获得好的效果,应适应移动学习碎片化、不固定的特点,将先进技术与移动学习相融合,开展嵌入式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通过嵌入移动设备来实现。目前大学生主要的移动学习设备是手机和平板电脑,随着我国3G/4G网络的快速普及,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到34%,80后、90后用户占到手机网民总数的70.8%,这为利用移动设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可能。结合3G/4G网络速度快的特点,信息素养教育完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大学生服务。例如可以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频电子资源,让大学生通过手机随时下载学习。
此外,还可以利用3G/4G可视化技术在学习服务提供部门与学生之间建立实时、虚拟的“面对面”教学环境,视频交流方式能够清晰表达人的意图,符合人的学习交流习惯。嵌入移动设备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但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更能与大学生移动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通过嵌入大学生计算机网络空间来实现。虚拟网络空间无处不在,特别是校园Wifi建设的推进,大学生上网更加灵活自由。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大学生网络空间途径包括嵌入用户电脑桌面、浏览器、常用学习软件、常用网站等。例如采用工具条方式,利用UML、LibX、Conduit、IE等开源网站,为各种学习软件、浏览器和office软件添加插件工具条,大学生可以利用工具条快速访问信息素养教育网站,工具条也能为大学生提供快速的信息检索、参考咨询服务。
此外,还可以利用快捷菜单,首先需要安装信息素养教育软件,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需要深入了解的词句时,只需选择相应词句调出快捷菜单,直接启动教育软件获取帮助。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个人数字图书馆、社交网站、BBS、学科主页等网络环境中。
(3)通过嵌入搜索引擎来实现。调研数据显示,娱乐型和知识型内容是用户搜索的主要内容。其中,工作学习资料、电影视频、音乐和新闻资讯占据了搜索内容的前4位;工作学习资料更是超过电影视频成为用户搜索的首要内容,达到了全部搜索内容的75.4%。
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使用搜索引擎寻找答案。教育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将信息素养教育引入移动学习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开放馆藏资源,生成供搜索引擎抓取的XML格式馆藏信息文件,并为其制定标示性文字,在限定IP地址范围内使用。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融入谷歌,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融入百度。
5.4提高素养,探索创新
开展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使自己具备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必要的教学技巧;其次,教育服务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创新,要借鉴移动学习理论最新成果,如主动学习环境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等,用移动学习规律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最后,要关注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探索新技术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运用。
6结语
移动学习是在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兴教育模式,是今后教育发展方向之一。而信息素养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还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前景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