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教育入心

发布时间:2017-06-09 22:25:24 论文编辑:wanzi
一、引言

 

纵观现实环境教育,一般都是在重大节日期间,以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设立街头宣传台、开动宣传车、散发宣传资料,或领导讲话、发表纪念文章,设宣传橱窗、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开展社会环境教育活动。这些方法、形式或手段,初始或偶尔用之富有效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吸引力,教育受众会慢慢失去兴趣,收效与投入不成比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保业态的走高走强,对社会环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环境教育质量和方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需对教育方法如何适应教育对象的需求与变化,如何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量。分析当下社会环境教育效果不佳、方法不济,主因是重泛泛教育,不重社会环境教育方法的研究,不问教育对象的需求,一味搞一些重表不重里、缺少“深入人心”的教育方法,更缺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当下社会环境教育在秉承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应着力采用和创新一些教育受众生态文明及生态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多运用一些“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为此,笔者建议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能触动灵魂的“润物无声”教育方法。
 
二、因需施教,内化于心

 

受教育者需要的才是受欢迎的,受欢迎的才会留下深刻记忆。实施社会环境教育者应分析老年、中年、青年、儿童,干部、职工、学生,机关、单位、企业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教育受众的结构层次、心理特征、知识需求,明晰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喜欢什么,用什么方法形式能够适合口味,真正做到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分类施教、因需施教。比如,把生态文明及生态环保知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教育之中,以简单易记的形式、方法,向受众传播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危险固废污染等等,对人身健康和生活所产生的具体危害与影响,告知教育对象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自己怎样守法和怎样监督他人守法,受众就很容易接受,引起思想重视,在心里留下教育“痕迹”,并慢慢深化环保意识自觉。“十三五”环境教育《纲要》总结“十二五”环境教育工作有“四个不足”,环境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不足是其中之一。2014年国家环保部首次公布《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0.3%被调查对象对身边污染环境行为“置之不理”,暴露出社会环境教育“深入人心”的缺失。这与当下社会环境教育大多存在方法简单、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手段呆板等不无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会对改善和提高人们现实生活质量有哪些影响,作为社会自然人应如何付之行动等等,正是当下群众迫切想知道的,如果教育组织者贴近教育受众求知心理,推出简单易行且受欢迎的教育产品,受教育者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环保参与意识会随着时间流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文化熏陶,以乐寓教

 

环保文化教育产品稀少、内容不够丰富,是现实环境教育“润物无声”的一大缺憾。文化艺术的熏陶更能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更佳。“四大名著”影响了几代人,一首歌颂女大学生献身丹顶鹤的歌曲让许多人为之动容。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教育更需要环保文化的“润物无声”,这是其他教育产品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方面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笔者建议,国家层面应强化生态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有关方面应组织力量集中创作一批可供不同层次大众消费、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以乐寓教的优秀环保文化产品;组织和鼓励文化艺术界和社会人士深入生态环保一线,体验生活,积极创作,繁荣社会环境教育生态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积极组织和倡导文艺工作者走进企业、学校、社区,开展生态文化志愿者活动,让不同受众在“艺术的感染下”深化环保“意识”。同时,国家和地方应加强综合性、实践性、体验式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及生态环保教育场馆建设,尽快改变目前文化教育场馆少、小、旧、缺和功能不全的现状,充分发挥其对全民环境教育和参与的功能作用。“十三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未来几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及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十三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未来几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及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形成公众知行合一社会环保共治局面,为社会环境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四、小中见大,潜移默化

 

实践表明,小处着手,细处着眼,实处着力,往往更能“润物无声”。社会环境教育也应大小并举,抓大不放小,注重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教育抓起,从少开一次会、少开一趟车、少开一小时空调做起,从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环境教育的“小”与“一”着力,积极开展教育受众的环境意识培养,汇聚以小积大以一当十的教育放大效应。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体的高度融合及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播发生态环保公益广告语,以生动、简洁、准确、通俗、意远的文字或形象,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可以利用学校环境,施以植一棵树、一次环保主题班会、一次环保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利用手机、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化资源,编发一条环保用语,传播一个环保小知识,提供一条环保信息,让教育受众在不经意中增强意识;可以拍一部微电影、制作一部环保动漫片、摄制一部环保宣传短片等,开展社会环境渗透式教育等等。社会各界都来为社会环境教育做一些“小事”,干一些实事,收到小中见大的教育功效。第四,以典示教,感化心灵。某天,儿子发现上小学的孙子有个行为变化,之前爸妈说破嘴皮的随手扔纸屑果皮的习惯改了,改的动因是孙子选上班级“环保小卫士”,每天不仅自己带头不乱扔垃圾,还要监督纠正别的同学乱扔垃圾行为。
“环保小卫士”的“荣誉”和“职责”发挥了“润物无声”的作用。这个道理在雷锋精神跨世纪的传承中得到了充分验证。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正面典型,教育了过去一代人,也教育着现在一代人,典型的教育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人们在“雷锋故事”的影响下不经意成长,在一种正能量熏陶下强化了利好他人的意识。同样,一起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震动了举国下上,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思想上“烙”下深深印记,其反面教育警示能量不断转化成人们的环保意识觉醒。
因此,善于用典型人物事例开展社会环境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又一有效方法。运用正反典型进行社会环境教育更能感化心灵,收到树一个典型教育一批人的更大效应。社会环境教育应善用以典型示教的方法,一方面要在社会不断发现各类环保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迹,树立好宣传好典型,弘扬典型精神和美德,让公众以典型为榜样,学典型做先进,自觉加强环境公德、道德、积德修炼,养成人人、事事、时时讲环保做环保的良好素养,树立起全社会尊重自然,崇尚环保,低碳生活的价值观导向;另一方面,应善于揭露反面典型,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通过生态环保有关方面反面典型的剖析、媒体曝光和恰当宣传,对社会发出有益警示,让公众从中汲取教训,警醒意识,接受教育,约束行为,从灵魂深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养成不忘初心、敬畏环保、知行合一、践行义务的社会环保共治局面,实现环保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变。
与此同时,把传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发展创新的教育方法统一起来,为社会环境教育所用。比如学习28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法和做法,国家版图上的大小角落,到处可见,如同“九月飞雪”漫天飘舞,处处不离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