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系中,思想道德素质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有效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关注自律精神的培养。自律精神的形成与效用的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道德标准的内化是完全统一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自律的形成也是突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自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环节和检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任务的主要教育方式,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主动挖掘自律教育的资源,不断引导大学生自教自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自律精神培养的对策思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使命。
一、自律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德育理论中,自律也主要指思想品德范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认同并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以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的自主行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但从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视角来定义,广义上的自律精神以道德自律为主,同时还包括学习活动的自律和法律行为的自律,即具备自律精神的大学生应该是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遵纪守法三个方面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自律精神是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由教育者进行引导,以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道德觉悟为基础,经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进而达到意识转化、行为控制的目的,以更好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二、大学生缺乏自律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易于从众
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相对封闭,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方式、年龄和教育背景更加接近,再加上思想单纯,缺乏阅历,易于冲动,他们更加需要群体的认同,因此大学生更加易于发生从众的行为。当群体的行为偏向消极的时候,大学生从众的力量就成为自教自律的阻碍,用大众的标准替代自己内心的判断。教育者应该多多关注大学生从众心理现象中的消极因素。
(二)网络的普及冲击大学生自律系统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信息技术彻底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本身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技术更加加剧了这种挑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更加多元和活跃,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在形成过程中,易于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不文明上网甚至网络违法犯罪现象屡屡发生。网络是一个他律监督作用弱化的世界,致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网络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会不同程度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给大学生自律带来更大的冲击。
(三)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不畅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针对大学生的他律的力度逐渐走向宽松和自由。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模式,基础教育中节奏紧张的学习、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学生升学的压力与负担,在进入大学之后,瞬间失去了监督管理的刚性,这种缺乏过渡和充分准备的教育节奏转换,对大学生的自律系统要求极高,大多数学生在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过程中,无意识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严重缺位。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够充分重视对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尽快形成自律习惯,自觉规划好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就会常常出现衔接过程中的不适,使学生无所适从,缺乏目标,甚至迷失方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滞后
自律精神属于道德范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发展和改革不能够满足学生自律精神发展的需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改革实践,但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因素和网络化信息化给大学生思想世界带来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在自律精神的培养方面失效或缺位。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仍然以他律为主的模式没有改变,而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不能突出,高校的服务管理部门无法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就不能受到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召,自律精神的发展就会受阻。
三、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律组织的作用
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像宝藏,需要大学生组织来进行充分挖掘。大学生成立自律组织,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以组织为依托,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对自律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自律组织是在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指导下,由在校生志愿组建,以课堂、校园、公寓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学生组织。
学生们按照自愿、自助、自发服务的原则,发挥规范大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自律、服务大学生生活的作用。通过榜样示范、民主监督和沟通协调的机制,借助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平台,发挥学生的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借助大学生群体认同需求强烈,从众心理的特点,发挥正向引导的作用。大学生自律组织不仅可以成为高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引导,帮助和鼓励大学生通过成立自律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自律的实践活动中来。
(二)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通过自我评估、设定目标、环境分析、对策调整与反馈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核心效能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自律资源,使大学生为步入职场,翻开人生新篇章做好充足的准备,从思想观念、知识信息、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应对新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斗志,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就业和步入社会的压力也是激发学生自教自律的动力来源,教育者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兴趣和理想之所在,以及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步骤,让学生的自我约束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教育融合到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自律,发挥他律和自律的联合效用。
(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修为的一些宝贵思想在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中庸》当中的过犹不及、言行一致、和而不同主张个人行为保持适度、遵守行为规范、维护和谐,杜绝言行不一致的诚信问题,避免自我为中心和言行偏激。同样来自于儒家思想的“慎独”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个人修为中自律的典型观点,慎独思想来自于《大学》和《中庸》,主张个人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心存敬畏、谨言慎行。朱熹将慎独解读为在内心深处控制自己的不正当的意念或欲望。慎独作为一种儒家道德修养方法提倡道德自律和修养的细节。在朱熹的道德哲学中,主张修身以道,修以仁,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认同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平台和手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精华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
(四)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和知识的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局限,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学以致用,深入了解社会,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自己的实际学习过程和自身素质的不足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渴望,社会实践也能使学生适当感觉到严厉,例如勤工俭学的经济压力,社会实习的成果压力等等,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约束自己的观念行为以达到实践的目的,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亲身实践优于说教的效果。如果社会实践的效果好,能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今后的自我约束提供更多动力;如果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和奋斗欲,在目标的引领之下获得学习和锻炼的紧迫感,自律性也会大大加强。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在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的条件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学生的自我教育却是终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加强育人功能,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方针,将自律精神的激发和培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组织等手段的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生在严格自律中不断成长,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