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上好第一堂环境教育课

发布时间:2017-05-23 10:47:52 论文编辑:wanzi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环境教育,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知识相对缺乏,他们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从教科书、教参或试题中接触有限的环保知识,无系统性。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就把握好第一节课,将环境教育上成不平凡的课。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它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第一堂课是师生由假期生活到学校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新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那么,新学期如何上好第一堂环境教育课?笔者根据本校多年来的环境教育情况。
 
1利用假期,加强环保知识的自我培训

 

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环保意识和丰富环保知识的师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指出:“中小学相关课程中加强环境教育内容要求,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这说明环境教育的主流化还没有形成,还没有成为一门被广泛认同的课程,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还是相关学科的渗透,环境教育的质量还不高。在目前中小环境教育师资培训还未普及的前提下,利用假期,加强环保知识的自我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环保知识的自我培训,不能只停留在环保意识层次的学习上,化学、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教师要加强环保专业知识的补充。只有自己拥有较多的环保知识,才能有较大的环境教育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更为轻松地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或开展更为丰富的环保活动。
 
2开展集备,达成环境教育的共识

 

集体备课,是任何学科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则更为重要。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而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与能力决定了环境教育的渗透层次。环境教育的“集备”层次有多种。学校在开学前应组织由不同学科教研组长和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的大“集备”,目的是回顾上学期本校的环境教育情况,总结环境教育渗透形式、学科渗透章节、环境教育活动、环境校本教材的编制与修订、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等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制定本学期或学年的环境教育思路和方案,形成本校环境教育的“顶层”设计,并进行任务分解。各备课组再根据学校的环境教育方案,在学科集体备课中,针对学科内容,在环境教育能力较强的同行引领下,找出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大家开展讨论,确定环境教育的渗透宽度与深度、形式与途径。集体备课,会弥补教师因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而产生的环境教育局限性,挖掘教师环境教育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是教师环保知识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整体推进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然。
在做好集体备课的同时,根据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源、学科内容和教师的个人特长,开展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是必要的。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学科特色,培育学科环境教育的骨干,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成员共同组成环境教育的“沙龙”,是另一种形式的“集备”,也是学科集体备课的补充。
 
3整合资源,打造有“根”的环境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环境教育更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校内的如图书馆、实验室、专门教室、校园绿化、校园景点等;校外的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公园、湿地、动植物园、科研院所等;网络里的环境教育资源更为丰富。
环境教育资源的形成,一是靠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一条小溪、一个垃圾桶,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做教育资源采集的有心人。二是环境教育功能化教室的建设,进而形成学校环境教育的基地,是一种学校行为。环境教育基地往往建设有环保实验室、展览馆、室外活动场等功能性场所,这些场所与普通教室内教学资源有巨大的差别,教学的组织方式从传统教学转入以基地为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角色、学习的调控及反馈等也需进行改变。利用基地开展环境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实践认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是前瞻性的环境教育,也是有“根”的环境教育。
没有教育资源的环境教育,很难在教学中出彩,教师也只能照本宣科,更不会调动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有了环境教育资源,如何利用资源则更为重要,否则资源就是摆设,也是一种浪费。教师根据教育资源,将课堂放到室外或科普场馆,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明确主题,以小组合作、探讨交流,上出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课,对增强学生环保参与意识有重要作用。
 
4编写校本教材,克服环境教育的“碎片”化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编写环境教育丛书。”环境教育是校本课程的重要选题,环境教育的校本教材编写尤显重要。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会整合多学科,克服学科渗透的“碎片”化,使环境教育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学校环境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必然,能够促进环境教育由感性到理性、由自主到规范的提升。
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应该建立在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编写。开发出的教材能在本校环境教育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形成本校环境教育的规范文本。教材可以从本校已有的环境教育活动中提炼而成,也可先编写出教材,通过使用,发现问题,再行完善和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校本编写是个动态的过程。低年级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以环保体验的活动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关爱生态、呵护自然的情感;高年级使用的教材以学科渗透的切入点为突破口,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问题,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社会责任感。设计一些符合当地条件的生态考察和环保实验,提高课程的科技含量,增强环保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环境教育与升学教育的整合,实现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把握好第一印象,上好第一堂环保课

 

新学期的第一课,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份期盼,怀揣一份忐忑。经过一假期的沉淀,教师会有新的教学设想,学生也有在新学期要树立新形象的渴望。
第一课,教师的“亮相”是必要的。“亮相”时,教师的自我介绍不宜过多,更不能扩大自己的“英雄事迹”,以免学生反感。第一课,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哪些方面的环保知识,利用哪些教学资源,建立好学习小组,强调活动纪律,告知学生考核方式。第一节课,就要用环保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资料查找、开展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班级展示等学习方法,也可将学生带至室外开展教学,要在学生中建立起“环保课是一门与众不同的有意思的课”的印象。第一节课,切不可带领学生将所有的环境教育资源“参观”一遍,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做到学到什么知识,就利用什么资源。环境教育资源不要提前“亮相”,这是出示资源及时性的需要,以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导致认知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不能透彻理解其中的环境原理。当然,若个别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那应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引导其深入开展课题探究。
总之,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就把握好第一节课,将环境教育上成不平凡的课。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