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创业教育”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国内产生第一篇创业教育的文章《创业教育简论》,经历了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的沉寂后,90年代末期,创业教育研究终于引起学者足够重视,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对现有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有助于开发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正因如此,不少成果以CNKI、CSSCI为数据源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但这些研究成果局限在于:①研究方法更倾向于抽样调查,即对该领域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介,侧重于归纳主题和内容分析,不仅忽略了研究的“网络”和“结构”,而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②关注的时间点截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该领域研究处于成长阶段,相关理论与方法丰富度欠缺,成熟度不足;③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高等本科院校,而对高职院校这种应用型院校的关注度显然不足。鉴于此,使用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2000—2016年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全样本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可视化分析,以期客观展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整体图景。
二、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
为反映高职创业教育研究态势的宏观性和整体性,研究数据采用目的性抽样,而非随机性抽样,并进行大样本抽样。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中文检索策略为:主题=“创业教育”,期刊来源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两种,时间限定为2000—2016年,学科限定为“职业教育”(检索时间为2016年6月),由于数据库更新时滞影响,其中的2016年数据并不完整,为获取主题上较新的研究数据,保留该年数据,共获得相关文献1 163篇。
(二)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取决于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的目的,所选研究方法应该能够有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二是可用的分析工具,根据数据的结构,采用有利于数据深度挖掘和精确分析的工具;三是数据的结构和类型。据此,我们采用了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时下十分流行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方法能以清晰、动态的形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特定领域研究现状的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一)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共现聚类知识图谱绘制
采用时下国际流行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Ⅲ作为分析工具,重点采用内嵌于其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关键词共现分析法是对当前发表文献的直接统计,所寻找的是当前论文所集中关注的主题,反映的是在趋势形成之后的焦点、热点。将下载的1 613篇“Refworks”格式的CNKI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Ⅲ,绘制课题所需知识图谱。参数设置为: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0—2016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Descriptors与Identifiers),阈值为前5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 Type)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为关键词(Keywords)来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图中节点大小与词频高低成正比,也即是节点越大,则该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词频越高,从而也体现了与该关键词相关的研究热点。
2.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识别出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形成了三大热点主题。
(1)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教育模式研究是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受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普遍试用的标准化教育模式,众多学者根据自身的侧重点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总体来说这些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侧重于创业实践和技能,实现的手段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较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包括“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模式;创业素养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全员和个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实践平台与效果评价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三段推进的课程体系、三级联动的实践体系和五位一体保障体系为核心的“三三五”教育模式;“学业—就业—创业”三业贯通、模块化课程设计、工学结合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学习、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情景学习和个案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练式”教育模式;全程、全场、全面和全员的“四全”教育模式,等等。
(2)创业教学体系与方法研究
相比与教育模式研究,教学体系与方法研究属于微观层面,不少研究成果将教学体系与方法融于教育模式中展开研究,综合来看,学者侧重于对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创新与构建,以及实现途径的研究。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改革为核心的教学保障体系;情感式教学方法构建;内容分层、专业分类、课程分型三个维度的“三分式”差别化教学体系构建;案例教学模式;知识、实训、实战、拓展、评估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基于环境模拟的教学体系等。这些教学体系均是从不同方面针对创业能力提升与创业意识增强的教学目标,开发的颇有建树、具有较深远影响力和较高认可度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如以温州地区为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等。
(3)创业教育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创业教育研究虽已有接近20年的历史,但教育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多方面的作用,决定了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期,虽研究成果较多,但表面热闹的背后,存在许多尚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层次较低、研究视角局限、实践开展不充分,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于教育理念惯性而转型深度不够,师资队伍缺失,教育模式陈旧与实践操作性不强,以及教育有效性评价不充分。
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双创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以创新与创业耦合为理念的创业教育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一定探索,这其中既包括针对具体地区环境的实证研究,如重庆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创业教育困境的成因与对策,广东省创业教育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等;也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如创业目标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对策研究等。
(二)研究演进分析
1.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绘制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反映知识演进的视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互相影响情况。时区视图实际上是将结点定位到一个二维坐标系中。根据结点首次出现的时间,结点被放在不同的时区中,并且所放位置的高度依次增加。一个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知识演进图就直观地展示出来了。
因此,时区图谱不仅能够反映重要节点及其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而且能够从时间维度上考察节点出现的时间,从而可以较为精确的发现某一主题的研究演进过程。参数设置同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在图谱可视化对话框中,选择Time Zone,绘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同样,图中节点大小反映的是关键词词频大小,词频大的节点是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纳入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中。
2.研究演进分析
(1)萌芽期(2000—2003年):以“职业指导”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研究。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研究已被明确提出应作为高职生教育的必然选择。从关键词词频来看,“职业指导”“职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词频较高,反映了其受关注度较高。通过具体文献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研究一部分成果受中国加入WTO影响,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素质教育问题,如王敏勤提出高职生的创业教育应从能力本位向创业、创造素质转变。
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创新与创业的关系问题,如毛建国认为创新与创业二者“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殊途同归”。
(2)成长期(2004—2009年):多元探索局面正在形成。高频关键词就业(19)和创业(16)词频证实,这一时期是就业与创业研究互为补充,相互映衬的时期。在这6年时间里,学者不再局限于上一阶段的理论探讨(如创业教育必要性、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相关理论),而是从理论研究逐渐转型实践研究层面,如对策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校企合作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等。如李进提出校企合作的对策:校企联盟实施科教兴,校企联合共建教育发展的载体,校企联袂拓展就业创业的渠道;丁金昌提出在人才培养中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与学院的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文化体系、创业实践体系;韩美贵提出以媒体借用、案例讨论、直观感受、角色扮演等方法为核心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
(3)繁荣期(2010—2016年):创业教育全面推进。所谓全面推进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一方面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出台有关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创业教育研究中。第二,创业教育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研究主题更加丰富、具体,研究取向更加倾向于实践探索。在这一时期,词频排在前五位的关键词为:“创新创业”(47)、“人才培养”(41)、“创业能力”(28)、“课程体系”(20)、“创业素质”(11),此外还包括“校企合作”(9)、“工学结合”(8)等实践色彩较强的高频关键词。由此可见,该时期学者不再局限创业教育本身的探索,更加注重从深层次、核心内容上去挖掘创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第一阶段已经有学者提出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但仅仅停留在理论思辨的浅表层面。而在此阶段,学者开始探索如何构建创新创业互动中的特色课程体系等实际问题。
在人才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中,也从理论探索转向实践经验总结;创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校教育的作用,同时将政府支持、媒体辅助作为一个重要作用因素,纳入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中;为实现创业素质的全面加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在内容上囊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多方面要素,而且将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力量的结合作为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支撑力量;此外,校企合作瞄准校企共同体理念,借助多种方法与理论实现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开展。
四、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具体表现在:首先,论文的被引用不仅是施引者对作者思想和观点的理解,也是研究内容被认同和延续的基础,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可以用来粗略地描述该论文被认同的价值。本文从主题特征角度整体上描绘了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整体图景、结构关系和动态演进趋势,从而较为全面、客观地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演进过程。
因此,引证分析无疑对于揭示主题的结构及其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限于CNKI数据著录项的缺陷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的局限,文章未能对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其次,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更侧重于对现有研究中的重要节点(包括关键文献、重要关键词及其他们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揭示,对研究主题进行具体细节上的分析,需借助内容分析法深入到关键节点的原出处方可实现,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主观判断的误差。虽然如此,文章呈现的系列研究结论并未受上述局限影响,仍能较为客观地描绘国内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景”。
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重视,高职创业教育研究未来若干年将会继续成为高职学者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尚有许多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以下两方面内容需在今后加以重点关注:
①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校本模式”的构建,部分学者已看到校本模式在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中的局限,并提出了政府、社会和媒体等多方联动的教育模式,因此,后续研究中,高职创业教育应将校本模式与行业模式、区域模式相结合,在功能定位指向下和利益平衡机制约束下,使三者协同作用于教育模式中,从而形成特色鲜明而又显著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②以课程实践化为核心完善教学体系。实践并非是对理论的排斥,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将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中。创业课程实践化不仅包括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化,也包括课程教学方法、实现手段与途径的实践化,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模拟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逐步完善以政府、社会与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支撑体系,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性运作。
总之,这一时期学者直逼创业教育有效性,试图通过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来使高职创业教育体现其价值,真正为提高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