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就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剖析和行为分析工作,与“问题学生”展开平等的人格对话,选好“突破口”,时刻注意发现“问题学生”的细微变化,紧跟时代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人格
1 “问题学生”的界定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指的“问题学生”并不是指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疾病必须依靠医疗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这里所指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品德行为有偏常现象,存在厌学情绪,甚至经常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人对正面教育持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人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教育毕业论文定制 弃等特点;有的人则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有意识地实施一些偏常的行为;有的人在人格上不够健全,对人、对事总是持怀疑态度;有的无心问学,整天睡懒觉,学习成绩很差而又不求上进等等.
就笔者几年来做学生工作的体会,我认为,“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环境造就人,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在大学阶段成为“问题学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由于从小在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长大,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有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父母离异,破坏了其对人对事原有的“美好”愿望,变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从而玩事不恭,或者消极处事.有的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或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希望申请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一方面又不希望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困境,怕同学们瞧不起自己,形成偏常的品德行为,有的“问题学生”则是来自富裕家庭,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家里,一直众星捧月,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固执、不容人等性格特征,在学习上则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将来也不靠文凭吃饭.
1.2 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文化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辩驳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黄、赌、毒问题,网络技术发展中的管理问题,居民收入分配中的差距扩大问题,腐败问题以及治安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在我国已经不再是“稀有人群”了,由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毕业还不一定能有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甚至还不能找到工作,由此,进入大学校园不久,不少人又被新的烦恼所困惑,失落感随之又在不少大学生中油然而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往往表现为不少大学生的心态不够平和稳定,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又非常自卑,有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有时又把未来看成是漆黑一片,甚至哀叹命运不公.
1.3 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但事实上,不少学校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有时甚至忽视了“问题学生”的存在,任其自流,对他们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作为大学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自身的素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比也还相差甚远,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尤其是由于年龄、阅历和知识不够全面等原因,不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理解不深,当然工作也就没有针对性,难以到位,甚至南辕北辙.
特别是对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还缺乏认真的准备,研究不多,办法也较少,很多时候是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甚至一味地强调用“堵”的办法来对付学生,显得办法单一,效果不佳,有时甚至引起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
1.4 源于“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一代大学生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由父母包办太多了,有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一直以来都是父母安排其生活和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以“高考”作为自己的目标,进入大学后,有不少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父母也以为子女进了大学就松了口气,认为孩子终于长大了,却不知孩子还没有断奶.
2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问题学生”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任务的艰巨性,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有规律的,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问题学生”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1 引导“问题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问题学生”尽管很不愿意接受正面教育,但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始终记住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不断对他们进行思教育毕业论文定制 想教育,帮助他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只有这样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2.2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应该看到,能否较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体现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班、一个年级的学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良好班风、健康向上的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才能不断克服“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勇敢地担当起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历史责任.
2.3 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剖析和行为分析工作
好的学生往往都是共同的,但“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却各有各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用一个药方治百病,也不能以一种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也不会自己说自己有“问题”.为此,我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剖析和行为分析工作,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其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2.4 与“问题学生”展开平等的人格对话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受教育者当成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不管这个学生是“好学生”还是“问题学生”,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居高临下,甚至动则以纪律和强权来强迫学生接受我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
我们必须清楚,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只是比他们年长几岁,年龄的大小并不决定人格的高低,在人格上我们始终是平等的,我们要做的是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人格对话,用我们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坚持启发诱导,对问题要有耐心,让“问题学生”逐渐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2.5 选好“突破口”
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用之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寻找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方法,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比如,有些学生特别希望老师同学关注他(她),那么,我们就要保护他(她)的这种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给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诱导的方式,让这些同学把聪明才智用到正道,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让这些学生知道表现自己并没有错,但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和方式.
2.6 时刻注意发现“问题学生”的细微变化
也就是说要多采用“激励”教育法,时刻注意发现“问题学生”的进步,并且给予及时的肯定,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与老师之间形成信任关系,有问题愿意与老师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由此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因为,无数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即使是“问题学生”也有优点),并且不断给予鼓励,通过正面表扬给学生带来的激励作用远远胜于批评学生可能产生的促动作用.
2.7 紧跟时代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要给人一滴水,自己先必须有一桶水.在当今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我们就难以与学生达到沟通和理解,更不要说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走了一届又来一届,而我们自己的年龄却在增长,知识也容易老化,心态也将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缘故发生变化,如果不加紧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即使以往有再多的经验和知识,也将只能是“历史”,如果一味凭经验办事,甚至可能会出现“老革命遇到新问题”的困境,与事无补.
3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要建立“问题学生”档案
即要对“问题学生”的情况加以整理,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理清思路,找到教育转化的办法.同时,对于我们学生工作者来说,一个人面对的是几百个学生,没有档案,单凭我们的大脑,很难保证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记得非常清楚准确.
3.2 要尊重“问题学生”的个人隐私
因为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必然会了解到许多人不了解的情况,有些甚至是当事人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必须切记:“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否则,将可能失去学生的信任,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对立的境地,从而失去工作的基础.
3.3 避免让“问题学生”知道他被作为“问题学生”区别对待
正如喝醉酒的人不承认自己喝醉了酒一样,“问题学生”大多也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问题”,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必须忌讳让学生知道你把他当作“问题学生”来对待,相反,最好在教育转化的同时,始终让他(她)确立一种信念:老师没有把我当作另类.
3.4 必要时寻求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
对于一些老大难的学生,在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通过向上级领导汇报或与家长联系,寻求
上级领导的支持、指导和家长的配合,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而且,许多困扰自己的难题也就“豁然开朗”了.
参考文献:
[1]王敬群,傅小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