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耻感文化对大学德育价值概述

发布时间:2015-06-02 17:35:26 论文编辑:jingju

1导论


1.1选题意义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耻。夏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用耻感来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对耻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儒家学派在对古代典籍的修订中,将耻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人到儒家学说的体系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宋代以后,周敦_、朱熹等对耻感文化做了进一步发展。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道德失范问题屡屡频发、日益严重,耻感淡化、荣辱不分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使得道德主体逐渐失去了明确的价值目标,道德文明的建设已经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2006年3月,中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此理论意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人们对是非、善恶的界限不能混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态度鲜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表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表明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耻感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道德的范畴,也是现代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积淀发展,到现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价值。由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并对古代先贤的德育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进而积极思考它的现实价值和借鉴路径,为提高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水平贡献力量。
…….


1.2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现有的关于我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研究,历史发展研究比较细致,思想内涵研究比较深入,但对我国耻感文化的价值研究还略显薄弱,尤其是我国耻感文化对当前大学德育的价值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综合起来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关于古代知耻名言的道德教育意义的研究。罗国杰的《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在第三章品德节操中的第九节涉及到了儒、墨、道和法家学派的关于知耻的名言,这些名言作为先哲对道德实践和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认为知耻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第一要事,对国家、社会来说,教人知耻是教化的首要任务。此外,罗国杰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则在第七篇克治中的第四节也详细介绍了知耻的言论,认为知耻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二是关于知荣明耻德育方法的研究。崔华前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其在论述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中,明确阐述了知荣明耻这一自我教育方法。他认为知荣明耻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意识,是人的基本德性、基本人格。只有知荣明耻,人们才会有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也才能严格要求自我、加强自我教育。因此,他认为知荣明耻是人们加强自我教育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诸子极为重视知荣明耻的自我教育方法。他阐述了孔.子的“行己有耻”,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荀子的“耻不修”,齐法家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以及先秦诸子的知荣明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是关于道德耻感的研究。杨峻岭在《道德耻感的基本样态分析》中论述道,道德耻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羞耻心理体验形式表现出来的,其基本样态包括:自然耻感和道德耻感、自律性耻感和他律性耻感、先耻感和后耻感、个体耻感和群体耻感等。通过作者的分类描述,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耻感的存在形态,这对寻求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培养途径有着良好的启发。
………


2耻感旳界说及我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发展


2.1耻感的界说
耻,是“恥”的简体字。从字面上看,“恥”是从耳从心的,从心是说这种侮辱是人们用心感受到的,而这种耻辱感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耳是说这种侮辱是人们借助于耳朵而听到的。即耳朵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心里会有所反应,产生某种心理感受。《六书总要》就说:“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等到“恥”演变为“耻”,它的字义就变为从耳从止,艮P耳朵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会想到停止当前不适当的行为,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耻在古代汉语中,它有三种用法:一是指人的羞愧之心。古籍上记载了一段商朝初年伊尹对商汤王说的一段话,其中就有耻字。原文为:“予弗克俾厥后惟亮舜,其心愧耻,若抵于市”。二是指受到侮辱感到羞耻。如“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三是指耻辱,可耻的事情。如岳飞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④此外,在《说文解字》中“耻”与“辱”互训,曰:“恥,辱也。从心,耳声。”且其又曰“辱,耻也。”?在使用中往往可以通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2.2传统耻感文化的发展
耻感是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由内心产生的一种羞耻的感受。古人将这种心理感觉加以挖掘,历时数千年,经过了漫长地思考、整理和汇编,逐渐形成了一种耻感文化。我国传统耻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更多地是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而进入中国社会,进而深入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据史书记载,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人们就对耻给予了关注,进而用耻来惩罚人的过错,指导人的日常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耻的内涵随着词性的变化而不同。一方面,耻用作动词时,作为一种责罚方式。耻在古代是一种针对屡教不改的邪恶者的惩罚手段,这种责罚手段就是羞辱罪人,“耻诸嘉石,役诸司空”,让他的自尊和名誉都受到惩罚和损害,从外界给罪人带来身心压力。由此可见,耻用作动词时,是羞辱、侮辱的意思。另一方面,耻用作名词时,作为一种羞耻情感。其主要表现在统治者昏庸无道,争强好斗,“胜而无耻”,其次,知耻被视为人的一种美德。人的礼仪廉耻已成为当时德性的标准。耻的含义确切地指向了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这里的“止”通耻,批判人不讲礼仪是非常可耻的事情。由此可见,在夏商周时期,耻对于控制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亦是一种传统美德。
………


3传统耻感文化的伦理内涵及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8
3. 1传统耻感文化的伦理内涵........ 8
3. 1. 1耻感是人的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12
3. 1. 2耻感是道德意识的重要源泉........ 14
3. 1. 3知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15
3. 2传统耻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16
4耻感文化对当前大学德育的价值 ........17
4. 1耻感文化对大学德育原则的价值........ 17
4. 1. 1应注重知行统一原则 ........19
4. 1. 2灵活有效地运用正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0
4. 2耻感文化对大学德育内容的价值........ 20
4. 3耻感文化对大学德育方法的价值........ 22
4. 3. 1注重防微杜渐的道德修养方法........ 26
4. 3. 2强化倡导自我内化的道德修养方法........27 
5耻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29
5. 1注重师德修养,促进耻感文化的传播........29
5. 2在自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32


5耻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5.1注重师德修养,促进耻感文化的传播
教师是传统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的传授者,同时也是道德教育活动的实际施行者,耻感文化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传播耻感文化,培育学生的耻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荣辱观,需要教师的身体力行。道德知识是以教师为中介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接受的道德知识是经过老师解释和加工出来的道德知识,教育者自身的理解力和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果教师本身对道德知识缺乏钻研与理解,照本宣科,就难以用理论解决许多学生关心的现实难题,就难以说服学生。耻感文化作为道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流传至今,需要教师的认真钻研和挖掘,弘扬精华,除弃糟粕,使耻感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合需要性更好地呈现给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切合大学生的认识需要,帮助其走出认识误区、思想迷雾,大学生才会肯定耻感文化,并乐于接受它。教师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宣传者和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实际践行者和示范者。孔子所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正是对身教重要性的肯定。否则,己不正则无以正人。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等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荣辱观的践行。
………..


结语


耻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古代哲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当前大学德育原则、内容以及方法都具有借鉴价值。耻感文化注重知行统一、倡导正反面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理性爱国的表达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基础;此外,耻感文化在方法上倡导自我内化、注重防微杜渐的道德修养方法。通过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家庭的耻感教育使得耻感文化的价值在大学德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