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其他普通高中中分流出来的成绩不理想、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叹息“读书无用论”,奉行“金钱万能论”。特别是女生,热衷于化妆打扮,把怪诞当时髦,任性脆弱,怕吃苦,事业生活均想走捷径,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当追求,对事物的审美价值判断浅陋。而职业学校,特别是文化类的职业学校,一般女生又占绝大多数。如是,如何建构中职女生正确的审美观、女性观、人生价值观便成了中职学校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现在的中职女生不太容易接受教师灌输的“女性要独立”等大道理。如果利用语文教学中接触到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靠直观生动的人物形象说话,正确的理念容易被接受。因此笔者选择“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教育意义研究”一题进行探究。在了解、借鉴前人有关女性文化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并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 2008 年版本作为研究依据,以所教的班级为实践对象,将平时教学中积累的实例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将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产生情感共鸣,让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对学生产生教育功能,构建她们正确的审美观、女性观、人生价值观,最终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开始,由于西方各国妇女运动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注意到教材中所反映的角色关系。以兰诺•韦茨曼、EL.Denmark、凯利和尼兰、沙若兰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角色关系、性格特征、地位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极富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见解。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这一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对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关注更为明显。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对语文教材中性别差异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我国出现了以朱晓斌、曾天山等为代表的一批运用性别分析这一崭新的视角透视当前的教育文化的研究者。1994 年,朱晓斌在《教育研究》第 10 期上发表了代表作《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1995 年,曾天山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 4 期上发表了代表作《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现行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教材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偏见、传达着性别歧视的信息。朱晓斌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制约和影响着我们的性别角色观。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以不同的方式‘隐蔽’地反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1曾天山指出: “考察古今中外的教材,均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偏见现象”。2这两位学者首开先河,为国内研究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学者提供了很多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其代表作成为后人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继朱晓斌、曾天山等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批研究教材性别问题的学者,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朱志勇的《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1998 年第 5 期),张彬的《试析教材教法中的性别问题》(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1998 年第 12 期),李祖祥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问题》(发表于《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3 期),金庆花整理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发表于史静寰主编的《妇女教育》,2000年 12 月),陈雨亭的《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发表于《当代教育研究》,2003 年第 3 期)……这些研究者通过对教材中女性角色数量、职业行为以及性格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认为教科书中存在对女性角色的歪曲定位,角色呈现方式单一、刻板化现象较为突出,教材中因男众女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等现象。他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诸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入女性视角、严格控制教材中男女性别的比例、在教材编委中增加女性编写人员的数量等意见。
………..
第一章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男性形象占到了绝对的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出现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但是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中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材是他们接触的最多的学习材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性别公平化也是教育目标之一。根据美国在 1985 年做的一次关于教材性别公平化的调查发现,使用性别公平化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具备无社会性别偏见的人类社会知识,具有更开放的思想以及更准确的性别角色行为,有倾向于模仿教材中人物的行为。1教材是学习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应该传递男女平等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转化为教育的正能量。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数量、社会角色、生活背景统计与分析
如果不考虑作者性别而单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出发,女性文学可以界定为描写女性生活或女性意识的文学。本文以国家规划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修订版) 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以此揭示语文教材所展现的女性人物形象。笔者试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视角,分析国家规划的中等职业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修订版)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中有女性人物角色的课文。课程教材研究所中职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中专一年级至三年级(全四册)教材中,收录的描绘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及女性人物形象主要有:《梦和泪》冰心,《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悼念玛丽﹒居里》居里夫人,《诗经﹒静女》静女,《迢迢牵牛星》织女,《阿 Q 正传》吴妈,《项链》玛蒂尔德,《致橡树》抒情主人公,《包身工》女包身工,《过清华宫绝句》杨贵妃,《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王熙凤,《荷花淀》水生嫂,《边城》翠翠,《受戒》小英子,《哦,香雪》香雪,《琵琶行》琵琶女,《诗经﹒氓》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母,《声声慢》李清照,《明湖居听书》白妞,《淡淡的深情》母亲,《菩萨蛮》(温庭钧)闺中女子,《窦娥冤》窦娥,《雷雨》蘩漪、侍萍,《长亭送别》崔莺莺,《游园》杜丽娘,《城南旧事》小英子,《花季雨季》欣然,《泰坦尼克号》露丝,《大明宫词》武则天、太平公主,《我的母亲》母亲,《最后一片叶子》琼西等。根据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可以将之分为三类: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外国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笔者对现行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女性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见下图)。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将一些特殊情况排除在外,如未发表言论,未在文章中起作用的人数没有算在内,如仅仅在谈话中提及的某人。
…………
第三章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15
第一节 “形象美”----引导学生走出审美误区......15
一、形象美.............15
二、中职生审美误区的表现及分析.........16
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形象美”.........16
第二节 “人情美”----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世界........18
第三节 “人格美”----带领学生认识、追求深层次美......24
第四章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思考与建议.....28
第一节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思考.........28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建议.........30
一、教材编写方面.............31
二、教学实施方面.............34
第三章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中职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思考
美国学者埃米莉•斯泰尔在《课程:窗口与镜子》一文中比喻道:“如果把教材比作学校建立在学生周围的建筑物,那么在理想的状况下,教材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解他人经历的窗口和反映自身现实价值的镜子。”1“只有这些窗口和镜子都向男女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丰富的形象,才能同时满足男女生发展的需要。”2学校教材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伙伴,是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了解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学生对于世界、社会的认识往往是先从教材开始的。“教科书之质素直接影响学生之学习。”3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因为学生需要有强而正面的角色模型来发展个人的自尊,如果教科书中忽视了女性,将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认为女性在社会中较男性次要、能力不如男性等,不利于学生形成平等的、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反之,没有性别偏见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正面的影响,它能协助学生改变性别角色的知识,鼓励学生以较有弹性的态度看男女的行为,“无性别歧视和多元文化的教材有助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生受到性别均衡课程的熏陶后,会减低性别角色模式化的倾向。”4中学阶段即青春期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是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因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外来事物还不具备健全的分辨能力,对己、对人、对事的认识、评价和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透彻,往往我行我素、偏激冲动,爱走极端。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渥斯曾形象地将青春期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即所谓心理上的摆脱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
结 语
女性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且随着女性学等理论的兴起,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更是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付出了多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对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做出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可以说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这一事关未来一代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中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最关键阶段,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作为学生的参照群体,其中人物的性别角色、身份职业、形象倾向等特征会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女性在文化地位上的进一步提升,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进一步丰富多彩,这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材要适当增加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女性主人公的作品,甚至当代女性作家描写当代女性风貌的作品,注意作品中女性人物或主人公的职业、社会地位、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别要注重以多彩的成功女性来建构新的课程内容,多一些职业女性、成功女性、科学的女性、前卫的女性,用崭新的女性角色去教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避免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后遇到的种种冲突。树立具有现代品格的女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价值观。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