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
1.1问题提出
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特色”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运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出现了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的提法。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纲要中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作出以下的阐述:“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且特别提到“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纲要中还指出学校办学特色创建原因是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见,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但事实上,大部分普通高中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只能望之兴叹。“唯考分论”让无数的普通高中出现了 “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单一,在办学历史上,由于区位、文化、个性形成的一些差异,其本身是很好地打造学校特色的资源,却由于追逐高考成绩的原因而逐步融解,每所学校都在血战“高考排行榜”,最终少数几所学校杀出重围,成为“名校”,而更多的学校在这种残酷的竞争面前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更把“育人”的基本功能丢失,得不偿失。?笔者以为,鉴于上述罗列的情况,每所普通高中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特色和需求的办学之种,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形成一整套不以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而以个性化、特色化为标准的办模式,从而办出自己的特色。
……….
1.2研究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服务于党政机关的人才,也需要服务于企事业管理、农村建设等等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我们国家人很多,但人才还不够多。既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如此多样化,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地——学校,当然要有不同的办学需求,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众所周知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都是这样的:几乎相同年龄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不管接受的程度如何,快慢如何,大家学习相同的课程,用相同的课本,大班制的教育也让教师们难以去关注到每一名孩子。而且不论掌握知识没有,到时间就升上高一级学习。这种按同一标准、同一规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与国家需求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显然是对不号的。所以说,国家和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各普通高中必须打破原来的那种标准的、不讲求个性的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知道,拼分数、比升学率是以前乃至当前我们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条生死线。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学校不愿也无法去探索一些关于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德育管理、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更有甚者,学校原有的一些地缘性、文化性、个性化差异也逐渐被消解与模糊。最终出现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学生无个性,教师无个性,学校无特色。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的区别。而升学率的过分追求,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为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大家眼中的重点学校、示范性髙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由此出现的优校更优,劣校更劣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育公平化、均衡化便成了一句空话。而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化,主张的是自己学校的特色,这样就无所谓优劣、上下,只有不同的特色。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同医生和老师的职业一样,并无髙低之分,只是大家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学校办学的着重点就在于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并以这个特色去吸引学子。这样,学校的均衡发展就得以实现。而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公正化等大家关注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得到了解决。
……….
第二章概念厘定
2.1办学特色的含义
“特色” 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中是这样解释的: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换而言之,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这个事物或这种事物所独有的。可以这样说,特色的精髓就在于它是这个事物或这种事物事物的独特个性。这个独特个性决定它是这种事物而不是那种事物。以我们熟知的笔为例,笔是类的概念,它具有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这个类的共同属性。但要说到个性,不同的笔具有不同的个性。毛笔用动物毛制成,铅笔用石墨粉制成,粉笔用硫酸妈制成等等。不论别的,单从制作材料来说,各种笔的特色个性就十分鲜明的。目前对于学校特色的定义众说纷纟云,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特色是学校的一种整体风貌。如邢真把“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界定为学校特色。王宗敏也认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特色是学校某一方面的优势或强项。如孙孔懿的观点,“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吴秀娟也把“一所学校在全面育人工作中所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认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同德明教授更进一步地把把学校办学特色分成初创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阶段,并指出初创阶段就是指形成某个方面的特色,“具有局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到了成熟阶段是则形成整体的风格,“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
2.2办学特色的特点
学校办学特色首先就在于“特”,这个“特”指的就是独特性。在办学特色的创建中,我们应该在坚持走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点、办学特色。而且,我们要明确的是,这种办学特色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孙孔懿先生语),我们强调就是它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特点提醒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时,必须别出心裁,匠心独具。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试问,一间校风差、教风差、学习差的貯匀,怎么可能有生存的空间?任何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如果不能实现培养优秀、优质的人才的目标,那么,任何特色都是假的。所以,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必须要以“优质性”作为目标,保证办学质量。而且能以这种“优质性”贏得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赞同,并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能够福射周边地区乃至更大的区域。
…………
第三章办学馳的主要内容......... 9
3.1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 9
3.2办学特色建设的具体内容........ 9
第四章中山二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践探索........ 11
4.1中山二中学校概况........ 11
4.2中山二中的办学特色激发潜能,走向成功........ 18
4.3中山二中办学特色的形成原因 ........22
4.4中山二中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四大工程,十五项目........ 32
4.5中山二中走向成功的具体体现........ 41
第五章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的实践反思........ 43
5.1.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出发点 ........43
5.2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落脚点........ 43
5.3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生长点........ 44
第五章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的实践反思
5.1.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出发点
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我们在确定学校办学特色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古人说,有教无类。一所成功的学校,也许不能让每一位学子的个性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但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做到这一点。另外,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为了学子的发展和进步而教,为了学子的成人成才而教。我们都得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差别性发展。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该教什么内容给我们的学生。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代的教育不是仅限于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后续力。所以,成功办学特色必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它的成功绝对不是培养出多少个考进重点的学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贡献,打造一个大写的“人”。学校的教育活动离不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人格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多数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创建和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时,就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我们的学生,促进我们的学生的发展,最终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一名优秀的人才。
………..
结论
正如客观事物都有其发展轨迹一样,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创建当然也有其发展的轨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绝不可能是简简单单的,它需要我们永不停息、永不停步地探索和追求,而这个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也不是工作加工作,活动加活动,而是一个需要理论基础加上智慧创造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说过,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但要真正成为一所品牌学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道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理论的研究,努力地探索和实践,让我们付出努力和智慧,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的一点贡献。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中办学特色的创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性很长的工程。通过对中山市第二中学办学特色创建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办学特色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机构、校长、老师、学生,甚至是家长各方面的努力。俗话说:“后浪推前浪”,“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我们需要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鲜明到鲜明,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闻名到闻名,需要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潜心营造,执着实践,有时要经过一代、两代或更长时间才能使之臻于完美。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