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依据
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以及相关体育法的颁布,人们日渐对体育锻炼重视了起來。为了响应号召,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全民健身中心同样也在东胜区应运而生,中心及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器械设备以及时尚的运动项目。同时,健身中心科学的管理经营,而在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上和普及体育精神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的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作用并不只限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体育锻炼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目前人们普遍处于高社会压力的节奏中,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都变得非常突出、,成人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侧重为情绪障碍,以抑郁焦虑为主。因而,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已成为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事实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体育锻炼在促进个体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使得人们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效益,比如提高了锻炼者本身的自信心,生活满意程度指标也得到提高,甚至在改善认知功能,降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障碍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实现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进而在针对性锻炼的过程中改进、增强甚至完善身体功能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的康复训练。这里是以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有计划的安排适宜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锻炼频率等因素的控制,最终来实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文献中仅仅止步于提出体育锻炼对于人们的一般化建议,譬如鼓励人们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有三次锻炼时间,每次时间不少于20分钟;同时提出跑步作为最好的锻炼方式,从而提出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中度抑郁和焦虑。
……….
1. 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内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学生群体,而学生群体所遇到的心理障碍与其他群体并不是完全相似的,对其他成人群体来说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针对东胜区全民健身中心会员进行研究,相对学生群体而言能够包含更多的年龄阶段群体;第二,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初步的证实,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相关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初始问卷的施测,预测问卷的施测,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最终形成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健身者的心理健康问卷》,并对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300余名中青年会员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试图探索身体锻炼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如运动项目、锻炼频率、运动强度、健身时间等因素与心理健康得分之间的关系,并对以往的研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心理健康受到职业和生活群体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如果通过研究可以证明运动相关因子和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证明身体锻炼相关水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那么可以通过制定合理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健身方案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寻找合理有效调节心理健康水的新途径。当前对于认知情绪等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干预,主要还是釆用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形式,但成人会在认知层面出现阻抗和回避,并不愿意将自己视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而通过身体锻炼进行有效的宣泄,能够成为疏导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为锻炼者们对于锻炼项目的选择和健身中心健J:^项目的引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
2文献综述
2. 1国内外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运动处方这一概念TH式引入我国国内,我国学者翻出版了众多美国和日本等各国的运动处方专著,并且利用运动处方来治疗冠心病、糖病、肥胖症等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如今,运动处方已成为各体育院校和学院校等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许多体育工作者也积极向大众宣传和普及相应的运动处方知识,指导人们如何科学的、合理的锻炼身体。综合各种资料发现,我国国内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目的的运动处方主要包括:青少年儿运动处方、中老年人运动处方以及特殊人群运动处方研究等。其中对于减肥运动处方及一些疾病的运动处方,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已有比较成熟和成体系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深入和开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这使得我国运动处方的相关研究也急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而且也将健身运动模式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者胡小彦等人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己在各个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并证明了该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
2. 2体育锻炼的相关概念
运动处方是指对于从事体存锻炼的个体,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体力测验和运动试验等),依据其身体健应状况、体力以及心脑血管功能状况等,并结合其日常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率等,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5而身体锻炼运动处方则是指关于身体锻炼内容等方式的选择,即制定出符合个人特点的锻炼项目、锻炼频率与时间、锻炼方式,多项研究指出,体行锻炼能否取得良好有效的心理效应主要受运动种类、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大要素的影响:1)运动类型包括:a.竞技运动和娱乐运动:b.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二者结介的运动:集体性或个人式的运动等;其中能够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运动足那哗能够令人感到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而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其《运动训练分期》一书中对运动项目划分为五大类,包括:第一类以发展速度力量为主的项目,要求最大用力程度的非循环性综合动作项H (如跳跃、投掷、障碍运动、短距离竞速等);第二类是以发展耐力为主的项目(如极限下强度项目和大强度及中等强度项目)。
………..
3研究构想......... 11
3. 1研究对象........ 11
3. 2研究假设 ........12
3. 3研究工具与方法........ 12
3.3. 1文献研究法........ 12
3. 3. 2心理测量法........ 12
3. 3. 3 访谈法 ........ 16
3. 3. 4数理统计法........ 16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4. 1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会员体育锻炼现状的访谈结果........ 16
4.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8
4. 2. 1不同性别的健身者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8
4.3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者的运动项目类型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9
4. 4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0
4. 5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者的运动频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0
5分析与讨论 ........21
5. 1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方差分析........ 21
5. 2基于不同运动项目类型在心理健康水平上T检验的分析........22
5. 3基于不同的运动时长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方差分析 ........22
5. 4基于不同的运动频率在心理健康水平上T检验的分析........ 23
5.分析与讨论
5. 1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方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心境水平还是在行为意志水平,男性健身者要显著好于女性健身者,而在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针对这样的数据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另女性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差异和文化层面上进行解释。心境性质是指在生活中主导的具有相对持久稳定性的情绪状态,以场独立型特质居多的男性在面对生活事件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调节,采取运动锻炼等开放性的疏导模式可以有效的减轻生活中应激事件对其带来的影响,然而女性则更多的趋向于内敛包容性的特质,因而在生活中由于性格本身的压抑性导致心境水平会显著的低于男性,行为意志水平也会显著的低于男性;参与研究的被试均属于成年人,成年人本身认知层面的发展并没有太过于明显的差异,由此引发的认知层面男女性鮮体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莱特(Wright)曾指出,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受工作类型、社会关系和长期承诺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女性更愿意重视自我内心的发展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忠性经常会处于竞争状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的运动者面对体育锻炼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作用,女性更多的集中于在团队运动中产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性则会选择在运动中合理的发泄情绪,所以,运动锻炼促进了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因为不同性别的参与者产生不同的效用大小。
……….
结论
1.不同性别的运动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进一步分析得出,无论在心境水平还是在行为意志水平,男性健身者要显著好于女性健身者,而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2.不问年龄阶段的运动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年龄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出,心境在年龄上差异非常显著,事后检验显示,35-45岁、45岁以上的心境水平都显著高于18-25岁、25-35岁的运动者,而在35-45岁、45岁以上年龄段间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认知水平在年龄上差异显著,事后检验显示,18-25岁的认知能力品著低于其他三个年龄阶段,而其他三个年龄阶段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在行为水平的各个年龄阶段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3.不同的运动类型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参与合作类型项目者的心理健庙水平显著高于参与非合作类型项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4.不同的运动时长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参与合作类型项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参与非合作类型项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事后检验发现,每人;运动持续时间30min以下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持续时间30niin—60min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每天运动持续时间60min以上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天运动持续时间30min—60rnin,以及显著高于每天运动持续时间30rnin以下的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