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推进国民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因素,而推进义务教育是实现国民基础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国家在进行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义务教育改革尤其重视。近几年来,每年的两会上总有代表委员提出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建议,有关部门一般都以“条件不具备”做回复,类似的问题也还有很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一下近代“义务教育”1的发展历史或许对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会有所启发。清末,“义务教育”传入中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义务教育”在政治纷争、兵刃相接的环境里艰难地推进,时而高涨、时而蛰伏。各地“义务教育”的推广也“因地制宜”,表现出极大地区域差异性。江苏得风气之先,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其中苏南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之充足,成绩之明显,在全国屈指可数,具有极强的典型性。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推行成绩显著有其独特的条件。交汇长江与运河,独具鱼米舟楫之便,兼有东海和太湖,得通洋开化之利,经济富足、重文兴教、思想开放、勇于创新。这也使得近代苏南民间教育力量在“义务教育”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私立学校大量存在,甚至超过官立学校,成为苏南地区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笔者愿从历史的角度做一下探讨,以家族为轴心研究苏南近代“义务教育”的特点,期能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
1.2 研究综述
本研究综述涉及到近代“义务教育”和苏南家族教育交叉研究。由于关于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直接研究较少,关于全国范围内近代“义务教育”的研究又较宽泛,而关于进代江苏“义务教育”的研究对于研究近代苏南地区的“义务教育”更有价值。因此,笔者主要综述了关于近代江苏“义务教育”的研究,当然也涉及到苏南地区。近代江苏“义务教育”是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研究都涉及到江苏地区,所以对近代江苏“义务教育”的研究与近代“义务教育”的研究大致同步。研究缘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比如阎广芬的《夹缝中求发展——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定位》(1999)中就涉及到江苏的女子“义务教育”1。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近代江苏“义务教育”的研究就逐渐多起来了。比如,刘正伟的《论江苏教育近代化》(2001)2、《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3(2001)、张荣的《江苏教育总会与清末新教育》(2003)4等文章都涉及到江苏“义务教育”。刘正伟、薛玉琴在《论近代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以江苏为例》(2005)5中对近代江苏“义务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其他的研究中有关于江苏“义务教育”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张帆、马红霞的《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2003)6、唐秀平的《论民国时期江苏私塾教育》(2000)7等。也有关于苏南“义务教育”的研究,比如陈勇、李学如的《近代苏南义庄的家族教育》(2011)8、蒋明宏的《近代化视野中的苏南家族教育——以无锡为中心》(2008)9中都涉及到苏南的“义务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张雁、蒋明宏还在《晚清苏南家族蒙学课程的变迁及其特点》(2009)一文中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研究10。
………..
第二章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概述
2.1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震撼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更引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推广“义务教育”的法令,苏南地区也卷入到普及“义务教育”的浪潮之中。苏南地区的农业基础殷实,到了近代工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此同时,苏南地区还秉承吴文化特色,素来重文兴教,拥有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的文化氛围。这些因素成为一股合力,使苏南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初等教育得以普及,到了二十世纪上半期,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已经相当完善。鸦片战争后,西方义务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此时的苏南人就已经嗅到了新式教育的气息,开启了江苏教育的近代化。1861 年,长期在苏州、江宁等地著名书院执掌教席的冯桂芬写成《校那庐抗议》一书,提出在封建传统教育体系内改科举、设学堂、采行西学的主张。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积极提倡以德国和日本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受此影响,清末新政把推行“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江苏教育近代化的速率也因此加快,初等小学堂也相继出现。1896 年钟天纬在上海创立了第一所私立小学——“上海三等公学堂”,1897 年俞复在无锡设立三等学堂••••••随着小学堂的不断涌现,苏南地区的“义务教育”也在地方大吏和民间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
2.2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与家族的关系及其演进
苏南地区名门望族重文兴教,家族教育远近闻名。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开启了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开启了苏南的“义务教育”。其实早在此之前,苏南望族已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迈出了改造族学、兴办新式小学的步伐,成为苏南普及“义务教育”的先头兵。1904 年以后,苏南望族们更是紧跟普及“义务教育”的步伐,积极致力于族学的近代化,并接受官府的资助、考核和管理,家族色彩逐渐褪去。1912 年以后,苏南望族们兴办的新式学校多以私立甚至官立学校的身份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并以其丰厚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苏南近代“义务教育”的发展。苏南小学教育(也就是后来的“义务教育”)的开启远早于此,从苏南民间家族所办学校就可见一斑。苏州府辖区长洲县彭氏义庄于 1903 年创办私立彭氏两等小学堂2,吴县黄以增、朱文虎等于 1902 年创办私立培养两等小学堂3;常州府辖区倪氏承志学堂(1900)4、胡氏公学(男女两部)(1902)5、严氏私立经正学堂(1902)6、(孙氏)勉强学堂(1903)7、胡氏初等小学堂(1903)8、(华氏)莲溪初等小学堂9,太仓州辖区的曾氏蒙学堂 3 所(1901)、瑞芝寻常学堂(1903)10的创办都早于 1904 年。此外还有私人开办的女子学堂。例如,徐江兰陵于 1901 年在苏州创办兰陵女学,顾实、何承焘等于 1902 年在常州创办秉存女子学堂11,松江府的吴馨 1902 年将家塾改建务本女塾12。此时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进程并没有开启,苏南家族创办新式学堂是受西方文化和爱国意识的驱动而自发的行为,却在冥冥之中加速了苏南“义务教育”的发展。
…………
第三章 家族元素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影响(上).......21
3.1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育目的的影响....21
3.1.1 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国民”......21
3.1.2 培养务实的多元化人才......22
3.1.3 养成“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人才”....23
3.2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师资的影响......24
3.3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育对象的影响....26
第四章 家族元素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影响(下).......29
4.1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育形式的影响....29
4.2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育内容的影响....31
4.3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学原则的影响....33
4.4 对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教育评价的影响.....35
4.4.1 注重儿童的多元智能培养........35
4.4.2 重视儿童的平时表现....35
第五章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中家族作用评价及启示.....37
5.1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中家族作用的历史定位.........37
5.2 若干现实启示.......40
第五章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中家族作用评价及启示
5.1 近代苏南“义务教育”中家族作用的历史定位
近代苏南家族教育融入苏南“义务教育”体系,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加速了苏南新式教育的产生,促使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提前起步;它弥补了近代苏南官学的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凝聚成一股合力,加速了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教育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并凸显出“实学”特色,使近代苏南“义务教育”超标发展。相对发达的经济、相对开放的环境使苏南家族受“经世致用”的影响较早且深刻,因而更加注重“学有所用”。清末办洋务及倡变法深刻影响着苏南地区,这时苏南家族已经认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性。薛福成的孙女薛秀群就叹息“泰西各国凡兵刑财赋之政、光声化电之术,人无男妇,皆通学而讲习之,所以明者愈明,强者愈强焉”1,认识到男女都应该学习实用之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也就是甲午战败的次年,吴县有一位普通的乡绅叶庆元提出了“令国中凡民间子女八岁以上犹未入学者,科以罪”的主张2,这种“普及教育、强迫入学”的思想已经带有“义务教育”的色彩了,而在时间上却要比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要早 8 年多。苏南家族不仅在思想上开化较早,而且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
结语
自北宋范仲淹在吴县办义庄、兴义学始,苏南家族办学渐成风气,到了近代苏南家族教育已经拥有雄厚的积淀。在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苏南家族教育逐渐融入“义务教育”体系。本研究从家族教育的角度切入研究近代苏南“义务教育”,发现苏南家族为近代苏南“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一,近代苏南家族的教育理念等家族元素深刻地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使近代苏南“义务教育”凸显出“实学”特色,注重培养可用之才;第二,近代苏南家族以其丰富的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家族元素促使近代苏南“义务教育”提前起步,扩大了受教育范围,促使近代苏南“义务教育”超标发展。第三,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实行切合区域发展水平的教育政策。或许可以允许具备了相应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适应其区域教育的发展。以上是本研究得到的重要结论,然而由于本研究收集的资料还不够全面、研究方法运用的还不够熟练、笔者自身研究水平也比较有限,所以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地调查和访谈还不够,搜集到的资料不够全面,未能对近代苏南家族兴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个案分析。另外关于近代苏南家族元素对“义务教育”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过,笔者今后还会继续关注家族教育研究、区域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深入分析相关家族的个案,并进一步探究家族元素对“义务教育”的影响,以期为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
参考文献(略)